李政道先生仙逝后的几日,我有些作文的冲动,但总觉得我想说的话会有更合适的人说出,无需我这个和李先生虽有数面之缘但从未对话的人来讲。可惜看了一些文字,却似乎无人说出我以为的李先生的最大贡献。略有失望之余,便想在自家的博客里留点独白,算是给多年前的遗憾做个了结。
李先生之提出宇称不守恒,并因此成为首位华人也是首位中国公民获得诺贝尔奖,当然是他人生最华彩的篇章,也是他后来一切贡献的基础(李杨二位获奖时都是中华民国公民,入美籍是后来的事)。不过这事有另一位杨先生陪着,而且据说这位杨先生虽然在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上是沾了李先生的光,但物理学上其他贡献还是盖过了李先生(我不懂物理,以上纯属听说),更何况杨先生在做了中华民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后,又做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把第一个中国公民得诺奖的故事写圆满了;所以李先生的这一成就虽然光芒万丈,终有些光芒被他人分去的的遗憾。
更重要的,物理学虽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体现,但对我这类门外汉而言,似乎只可膜拜,不得亲近,没有触手可及,心有戚戚焉的通感共情。所以在我心目中,这算不得李先生的最大贡献。
李先生真正的最大贡献,在我看来,是不少人提到的,但似乎没有真正说透的CUSPEA (中美物理联合招考)的作用。
CUSPEA之改变了几百个几千个通过它赴美留学的中国学子的命运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不少人把这作为李先生生平亮点的原因。李先生几乎以一几之力,为他们推开了留美之门。李先生没有义务做这件事,而且即使是诺奖得主,即使是老毛老邓的座上客,在那个年代要做成这件事,都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消耗大量的时间。但李先生选择去做了,并把它做成功了。仅此一点,就使他超越了无数同僚,包括同得诺奖的那位。
但几百几千个人的命运,在宏大叙事里,是难以占领太多篇章的,即便这些人中,在物理和其他领域(如金融和法律)都出现了杰出成就者。所以李先生之为CUSPEA殚精竭虑,如只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其意义无论如何有限。
但CSUPEA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李先生成功创立CUSPEA的真正意义,是为中共治下所有的普通学子,展现了赴美留学的可能,从而使中国的普通人在某种意义上有了和特权阶层竞争的可能。数十万上百万的内地学子,直接或间接的因着这种可能自费赴美。这便有了在美华人数十年的辉煌,而其海归者甚至在内地也一度有了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机会。
我之所以说CUSPEA为普通内地学子展现了赴美留学的可能,是因为在此前的社会主义中国,赴美留学是特权阶层的专利。比如章含之的女儿,孩童时期即可赴美留学,这和当今朝鲜权贵子女留学欧洲一样,是绝对专属于中共特权阶层的权利。所以普通人家的孩子,无论如何优秀,在那个时代都甚至不会梦想有朝一日能够赴美留学,就像他们在大饥荒的年代无法梦想可以吃上特供的饭和肉一样。
而CUSPEA的出现,至少使普通人有了梦想的机会:只要努力学习,达到万里挑一的优秀,那有朝一日或许可以到太平洋那端的高度发达的世界,开展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虽然CUSPEA只存在短暂的几年,但它直接引发了CUSBEA(中美生物联合招生),又因由它引发的梦想间接催生了靠TOFEL和GRE留美的几代人。或许在富二代靠父母的余荫就能进哈佛斯坦福的年代,这些英文缩写变得毫无意义。但对亲身经历了那翻天覆地的变迁,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美国的普通人的后代(换而言之,八九十年代甚至00年代初来美留学的绝大多数人),由CUSPEA引发的梦想,是他们命运改变的直接或间接的起点。
说是他们,其实是我们 - 是我和会有兴趣读这段文字的多数人。在我而言,第一次产生留学的念头是在中学时代听说了CUSPEA之时,虽然物理不是我的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我某一次和李先生“狭路相逢”之时,我很想对他说声谢谢,感谢他间接改变了我的命运。可惜那时的我是个羞涩的年轻留学生,突然撞见这位大师,难免有些不知所措,而在踌躇之际,李先生已从身旁走过。
所以一声感谢终于没有说出,现在也终于没有再当面道谢的可能。或许有一天,我会到苏州在李先生秦女士的墓地送上一束鲜花。在此之前,就让这段文字记录我对李先生的最大贡献的感激之情吧。
2024年八月19日
他在电视对着采访人说、他一路小心翼翼、唯恐把骨髓碰坏了、或者热着了等等。赤子之心让人感动。
由于李先生的个人政治倾向、大陆对李先生的善举基本不报道。
================
他们夫妇难道把尸骨葬到大陆了?这非常可怕,中国的文革肯定要再来一次或者两次,到时候尸骨无存。
虽然不是很清楚CUSPEA和后来很多学生靠GRE和托福留学的关系,但是深深地觉得仅仅CUSPEA的成功,就是对中国平民学子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李博士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不仅努力说服美国名校给中国留学生打开大门,还和夫人一道无数次往返邮局,不厌其烦亲手寄出数以百封给中国学子的表格和信件。当年受益的学子和我们后来能赴美读书的人都应该铭记并感恩他的付出。
“李先生没有义务做这件事,而且即使是诺奖得主,即使是老毛老邓的座上客,在那个年代要做成这件事,都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消耗大量的时间。但李先生选择去做了,并把它做成功了。仅此一点,就使他超越了无数同僚,包括同得诺奖的那位”。
如果有机会到苏州,也想给李政道博士和秦女士墓前献上一束鲜花!
在楊李之間,我更加佩服翁。
============
帆姐?
你听说的没错。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是李政道提出的思想,杨振宁数学好很多,所以李政道一说,杨振宁就当场算出来了,两人合作发表,结果杨说自己年纪大,要排第一。李很生气,两人就此绝交。
但是杨振宁的另一个贡献却比宇称不守恒大多了,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杨-米尔斯规范场。
在这个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整个现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因此得到诺贝尔奖的就几十个人。杨可以说是物理界的门捷列夫,现在历史排名仅次于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
李政道学术上后来倒没有特别大的成就。
晚自习时后面的黑板上写着:苦海无边、美国是岸。
我当年直接问了一位在上海美领馆外等待拿签证的青年他的STATS,记得他当时是复旦经济系,本科加硕士两年,在做论文拿学位前退学。GRE2240.美国某州立Flagship Phd Economics Program全奖。
现在回想,我应该是下午问他的,所以他应该是已经在上午通过了签证面试,下午等着拿签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