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除夕夜“血案”(下)— 因果与更新 海外篇

(2023-02-14 11:40:54) 下一个

在美国,不少成年的亚裔移民,和杀手陈友艮有类似的处境,就是很难融入美国社会。亚裔老人因着语言问题,还有文化习惯,通常会把事情埋在心里。

 

而年轻的亚裔美国人,接受了完整的美国教育,更愿意开放地讨论心理健康问题。

矛盾与距离感

华裔移民老人,与美国土生的华裔,有几方面的反差:

地域反差:在原生国长大的华人,移民后更喜欢扎堆娱乐。本地生的老年亚裔则多喜欢安静在家。

习俗反差:华人移民美国多年,仍然完全沿用华人的生活模式,和在美出生的子女常产生冲突。

时代反差:华人老者很少接受主流信息和西方现代思维,尤其在遇到冲突时,习惯沿用华人旧的思维模式来对付和解决矛盾。

社群反差:华人移民中的富裕家庭,仍然难以融入美国高阶社会;华人劳工的处境,则可能比在国内更差。

亚裔移民固有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与美国人始终有着距离感,这样的好处,是华裔老人与美国老人,不会有太多冲突。

过去教会中有许多美国老会友,在同一间教会几十年,都像亲戚手足一样,没有什么争执矛盾。而华人会友进入教会后,很快就分帮结派。面对这种矛盾复杂的状况,最“安全”的方法,是对美国老人家倾诉。他们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却心态平和,解决矛盾的方式简单,无非是退让、不说话、保持距离等。

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他们在婚前都非常谨慎;婚后若有矛盾,通常不说伤人的话,学着慢慢适应彼此。如果实在适应不了,也会和平分手。一旦分手,就各走各路,对之前的矛盾“三箴其口”,不出恶言。

中国人的婚姻,在结婚之前往往是冲动的,很少经过很谨慎的评估和祷告印证。婚后当发现理想和现实落差很大时,过去华人的传统是忍,多年忍下来也就适应了。社会风气开放之后,离婚不算什么,于是不合、不忍而是“离”。

不过,有些人离得“藕断丝连”,还一直关注前妻(夫)的交友状况。有的人自己先出轨离了婚;可是再婚后,听说前妻交了男友,还会气得全身发抖。这位杀手可能也有类似的状况,虽然分手多年,在感情和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离婚”。

 比较之下,美国老一辈信徒的婚姻观念比较正统、谨慎,离婚之后也“拎得清”,很少夹缠不休。这既是从小的教会生活耳濡目染的,也是父母代代相传的,更是社会群体意识认可的。

原生社会和新社群

越战影响:72岁的越南移民陈友艮,五十年前正逢越战,青少年时期生活的社会是动荡不安的。年轻时的经历,对其一生必然会有影响。

我还记得,1979中越战争时,我们原来所在的边疆农场(在中越边境),有不少人随军队进入越南,有人在1950-1960年代去越南修过公路桥梁,给部队当向导(也有因不知道越南人后来修了许多新工事,而把部队带进包围圈)。

他们都说越南全民皆兵,妇女、小孩子都会用枪。

有位孕妇以一当十,守住一座山头,杀了几十名中国士兵,打完子弹被抓住时,直接被送去野战医院生孩子。有些中国士兵给越南孩子发救济物资,被孩子当场射杀。

陈友艮在“舞星”从容地射击,从容地换弹夹,从容地去第二家舞厅,……都说明他对杀人这件事没有太多心理障碍。而他常常怀疑别人要加害于他,也应该是年轻时的危机意识还在习惯性地影响他的判断。

原生文化差异:美国人对亚裔的了解十分表面化,不了解亚裔群族有非常复杂多元的背景。比起欧洲和拉丁裔移民,亚裔更难融入美国社会。如果没有和美国人结婚,恐怕很难改变原有的思维和习惯。

我们到美国也算蛮久的(我先生1982来读书,我1984年底也来美读书)。在复杂的华人社群中,我们的背景很简单:小时候在大学的校园长大,小学和中学老师中,北京人很少。后来十几岁被下放边疆,周围的知青都背景相似。大学毕业后,回到北京仅三年,就到了美国。

到美国后,与自己背景类似的大陆朋友并不多,听老北京人聊天,我根本插不上嘴。记得当年有部电影《骆驼祥子》、斯琴高娃用北京土话骂人,我有一大半都没听懂。

到了海外,知道台湾外省人聚居的眷村,和北京大院的环境类似。反倒与台湾的外省人更容易认同,也最喜欢台湾校园歌曲。

我们都生活在与社会隔离的“院”和“村”中,环境简单,与本地社群接触不多。在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和台湾本地人面前,我们都更像外来户。

到了美国,当然更是外来户,不过住在华人少的地区,情况相对简单一些。到了南加州,才真正体会到华人群体的复杂性。华人喜欢扎堆,“堆中”山头林立,不断分化出新的“小团体”。连教会也出现类似状况。

我们既然在国内就没有地域归属感,到美国也没有“堆”可“扎”。美国人之间那种有距离感的关系,更让我们觉得舒服。

武器与婚姻

这次的越南华侨杀人事件,至少有两方面的特殊性。

一是对枪支的使用:人在年轻时如果经历过战乱,对武器的危险意识就会比较低,甚至倾向于快刀/枪斩乱麻。

二是对男女关系和情绪的处理;西方国家在男女关系方面开放得早,对婚姻问题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婚姻辅导和心理医生等服务都很普遍。一旦遇到矛盾,不必自己死扛,可以透过咨询减压,慢慢学习更理性地处理矛盾。

如果实在过不下去分手了,也就翻过“这篇儿”,不必继续死缠烂打,彼此折磨。

正是因为美国的人际关系比较疏离,社会上和朋友间都会刻意保持距离,不太会扎堆,也不会议论旁人的家庭问题,或者给别人扣上道德的大帽子,因大家都认可“this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至于“舞厅“这种娱乐场所,如果经营得好,是可以更健康更有利身心的。我是在之前就听说过很多传言,主要是男女关系方面的,就像一些跳广场舞的聚合,也常常出现此类传言。所以我们即便天天路过,也过门不入。不是自视清高,而是从小生活的环境就很简单;到了身心都更迟钝的中老年阶段,只想活得清净,更没必要挑战自己,临老入丛林。

我常常提醒自己,到了什么年纪就过什么日子,虽然我们年轻时被耽误、被打入底层受“再教育”,但是“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不要惋惜,不必留恋,更不必到老年时还寻求补偿。

与其常常留恋青春,不如欣赏眼下的风景,因为明天“会更老”。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精彩之处,一直留恋过去,就会一直错过今天。人老了,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单纯的心境,也学习不断洁净和更新自己的心灵。

就像圣经说的“所以,我们并不沮丧,我们外面的人虽然渐渐朽坏,但里面的人却日日更新”(林后4:16 新译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oatCity 回复 悄悄话 觉得没有必要分析来分析去,找深层的文化原因(毕竟亚裔这么做的很少很少)。枪支和精神有问题的人是不能混淆在一起的。偏偏这个国家,枪支泛滥,精神有问题的人比任何国家都多!
这个问题无解!无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