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供销社(中)-- 曾记否? 云聊系列国内篇

(2022-11-23 11:11:16) 下一个

供销社”那些事,我们这辈人都亲身经历过。

个人体验

1970年代,我在晋东南的农村和三线工厂生活时,常到供销社买东西。比如盐、醋、灯油、火柴等(油和粮是凭票证供应)。我所生活的地区有公路,货物运输方便,所以镇上供销社的门脸也不算太小。

在我的记忆里,供销社里有家用百货、食品、柴米油盐酱醋茶、五金工具、书籍等等……。从我个人的经历(不代表别人),感觉供销社的——

优点是:

1、东西便宜。买一斤盐,半斤醋(自己带瓶子)也就几分钱。记得在供销社买的揉面盆和饭碗,花色还挺雅致,古色古香的。

2、方便稳定。网点比较多,农村的公社,甚至大的生产队,都有供销社。离住家就几分钟的路。灶上点了火,发现盐罐子见底,赶去供销社买,十分钟就回来了。

3、可以买到在大城市脱销的紧俏商品。比如:在公社供销社,我买到过纯粹的云南白药,每瓶有一颗保命丸;还有新出版的《战地新歌》;我表哥甚至买到过中英字典(这些在大城市都脱销);还买过货真价实的中药材,党参、当归等。可能乡下人“不识货”,或者嫌价钱贵。

4、供销社的就业起点低,解决了部分乡镇百姓的就业问题。

5、市场和价格相对稳定。没有竞争对手,不用担心破产;滞销问题也不突出。

  

缺点是:

1、对生产者而言,供销社是唯一的收购渠道,“统购统销”政策让他们没有选择余地,甚至要赔本供货。

2、对消费者而言,供销社一家独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货源、产品都长期不变。当年生产力低下,需大于供,是典型 “后门商业”模式。通常紧俏商品先内部处理,不会摆上柜台。

3、是基层“后门就业”岗位。供销社售货员可以脱离日晒雨淋地种地“受苦”,还可能转成“吃商品粮”的城市户口。员工多是公社书记和领导的亲友,或者“相好的/小情儿”。

4、服务态度不太好。售货员因有背景靠山,能上岗就已经“高人一等”,加上把握着日常生活资源,没有销售压力,很难“笑脸待客”。记得三线工厂的年轻工人,会特意和售货员拉关系,带一些小地方见不到的小礼品或女性用品,“走通后门”就能买到“紧俏商品”了。

5、因流通渠道缓慢甚至不畅通,有些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物资如化肥等,常常被积压、流失甚至被偷窃。

私人供销渠道

我所去过的供销社,都不供应新鲜蔬菜水果。三线工人需要的鸡蛋、蔬菜,都靠个体农民挑着担子,到工厂的生活区叫卖。或者职工直接下到村里去向农民买。

至于牛奶,我也曾买到过,是附近的养鹿场来销售多余的牛奶。牛奶本来是给小鹿吃的,当奶牛的产量过高或者小鹿太少的时候,就会卖给附近工矿的职工。

记得当年肉类供应紧张,附近的村里,时不时有耕牛受伤不能劳作了,就被卖到供销社。我却从来没从供销社前门买到过牛肉。卖肉师傅有固定的关系户,他会让关系户知道他的需要,然后用牛肉“物物交换”。

我的厂里有人与镇上卖肉师傅是长期关系户,有一次他拿到的牛肉太多,也转卖给我一块卤好的牛肉,肉呈玫瑰红色,又嫩又香。后来他有一次喝多了,告诉我们,卖肉师父有个卤肉的秘诀:前一天晚上他开始用大锅煮牛肉,自己也大量喝酒,然后把小便尿到锅里,第二天早上起锅,那肉又红又嫩而且不会散烂,还说这就类似南方的硝肉。我无从辨别真假,反正那之后我再没机会买到过牛肉。

资源匮乏,社会变态

再说两个我从网上看到的、当年有代表性的供销现象。

带鱼在当年绝对是紧俏食品,只有过年节才会凭证供应。1980年春节,郑州某副食店供应凭副食本供应带鱼,排队的长蛇阵有一百多人。其中就包括了省商业厅副厅长和他老伴。

这时有人插队,这人显然是副食店员工的亲友。尽管大家齐声叫喊提意见,营业员却充耳不闻,照样把带鱼给了他。这位商业厅副厅长亲眼看见这事,就亮明自己的身份,对这事提出了批评。没想到售货员不等副厅长把话说完,就气势凶凶的说:“卖给谁,不卖给谁?先给谁,后给谁?这是我的权利。你虽然是大官,你也管不着,这就叫县官不如现管”。副厅长气得当场心脏病发作,晕倒在地。

当时流行说“县官不如现管”,在物资紧缺的地方工作的人,往往比当官的更“牛X”。比如你去卖肉,但不认识卖肉的,你想要哪块肉,他偏偏不给你,好肉通常要留给他的关系户。没关系的人,花同样价钱,只能买到带皮带骨的边角肉。而且常常当着其它顾客的面,堂而皇之地把好肉给了熟人关系户。

说一个比较正面的:许海峰是中国第一位奥运冠军,以566环的成绩获1984年在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的自选手枪慢射金牌。又称“零的突破”。

……许海峰中学毕业后,也曾是插队知青,后来分到供销合作社工作。当时化肥是紧俏物资,常有人来供销社偷化肥。有一次许海峰发现有人从破损的化肥袋子往外掏化肥,就前去制止,对方不服气,两个人就动手打了一架。这人后来还带了他的朋友想教训许海峰,没想到替许海峰助威的人更多。可见当初化肥对农民有多重要。据说许海峰目前的视力很差,就是因为当年在供销社被化肥熏坏了眼睛。

有人评论说:“供销社对政府而言,解决了商品集散和就业问题,还可以增加税收。只是它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不符合人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