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滨游记之二十:土耳其之行(07年12月25日至08年元月2日)

(2022-05-11 04:16:58) 下一个

土耳其之行

世界之大,以前各个角落不能亲临,只能想象。土耳其这个国家在我的想象中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差不多,是一个伊斯兰教的亚洲国家,可能那个“土“字作祟,如果是叫“突尔奇”或者“特而奇”是不是就感觉不一样了?偏见来源于无知,无知加深了偏见,这次旅行让我们对土耳其重新刮目相看,学了不少历史地理知识。

我们这次是两家同行,不同的航班,几乎是同时离开,同时到达伊斯坦布尔机场,然后租一辆十人座的大车进城找旅馆。旅馆离市中心不远,地图上标得很清楚,但街道上的路标不清楚,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错过一个路口很难回头,一直开下去是座大桥,我们以为是横跨欧亚大陆的桥,(后来知道这是横跨金喇叭河的桥,还在欧洲)心想这么容易就从欧洲到亚洲了。顺原路回去找到了大街又迷失了小巷,最后住进旅馆时,我们已经围伊斯坦布尔老城转了三圈了。

当晚在旅馆附近解决晚饭,街市热闹,中间走有轨电车,两边走汽车。回来的路上就在旅馆旁边被拦住,街道戒严,说是一家银行接到炸弹警报。我们只好过天桥,绕道回旅馆,后来安然无恙,只是一个插曲,说明危险无处不在。丫丫晚饭吃的是茄子塞肉,半夜醒来喋喋不休地念叨好吃,特别是用汁拌饭。

第二天我们转到市中心的小旅馆住,这个重新翻修的小旅馆叫石头旅馆,只有十七间房间,小院儿和房间里都用石头垒起来,三人的房间足够宽敞,最好的是车可以停在门口,步行进城。市中心老城有无数小旅馆,没有高楼,连著名的四季旅馆,也是貌不惊人小小的,因为法律规定只许翻修,不许新建,这样老城的特色才得保存至今。街道都是石头铺垫的,弯弯曲曲,高低不平而且很窄。

伊斯坦布尔的景点比较集中,我们要看的这三个相隔只有一条街。第一个是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建于十七世纪初,奥特曼(Ottoman)帝国时期,设计师给寺庙周围建了六根塔楼,在当时是对穆斯林圣地麦加的反叛。寺内墙壁都贴着蓝色为主的花瓷砖,所以叫蓝色清真寺,烧清瓷的技术是十四世纪从中国传去的。清真寺现在还在使用,参观的人被要求脱鞋,女的要穿裙子戴头巾。很多人有备而来,进门就把头包起来。但管的不严,我们穿着长裤,没头巾也能进去。到礼拜的时间就清场,请游客出去。这个清真寺最奇特的景象是在傍晚华灯初上的时候,成群白色的海鸥在寺顶上盘旋,给人以仙境的感觉。


蓝色清真寺夜景,天上盘旋着海鸟

清真寺门口原来有一座巨大的运动场,能装十万人之多。建于公元3世纪拜占庭时期,那时比赛马拉车的跑道,现在是公园行车道。运动场用来检阅庆祝活动,也曾经是屠场,公元532年,拜占庭内部争权夺利,一次就在运动场内屠杀三万多人。今天能看到的运动场遗迹只有三根柱子,其中一根是公元400年从埃及运来的。

街对面的阿亚索非亚(Haghia Sopia)清真寺要比蓝清真寺老一千多年。建于公元三百年拜占庭(Byzantine)鼎盛时期。拜占庭是从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基督教国家,伊斯坦布尔原名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就是以拜占庭国王康斯坦丁(Constantine)命名的。拜占庭以康士坦丁堡为首都统治了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里,阿亚索非亚是基督教堂,一直到1452年被伊斯兰教的奥特曼帝国占领了康士坦丁堡,把基督教堂改成清真寺。阿亚索非亚作为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人,外表上看它有清真寺的圆顶和尖塔,内庭屋顶和墙壁里壁画上可以看到很多拜占庭时期基督,圣母的画。一方面是那些画水平高,是用石子一粒一粒粘上去,另一方面后人没有把它销毁,只是覆盖,说明那时不同宗教的容忍程度还可以。


阿亚索非亚清真寺内

托普卡普(Topkapi)宫殿相当于故宫,建于1459年,但面积和规模只是故宫博物院十分之一。是当年苏丹们办公的地方。宫殿外侧是绿木葱郁的第一庭院,原本是宫廷餐室的第二庭院,现在成为帝国时代水晶制品、银器以及中国陶瓷器的藏馆。左侧是苏丹的后宫,是供国王起居和豢养后妃的,多时达一千人。因为又要收门票,我们就没进去。从地图上看,那个院子并不大,住那么多人我猜因为他们吃住都在地上,不用家具。国王开会的地方也不大,沿屋子墙四周垒一圈台阶,大臣就盘腿一坐。珍宝展览馆里有一粒世界上第二大的钻石,是个穷人从垃圾里捡的,一个商人用两把椅子换得。大批中国瓷器和丝绸,大概都是从丝绸之路过来的。宫殿的花园建在水边,居高临下,近看断垣残壁,远眺马尔马拉海(Marmara),很是气派。世界上的大城市凡是依山傍水的都很美,但是水的面积、深度、使用率,数伊斯坦布尔独占鳌头。它是由三个半岛、一条河(Golden Horn)、一个马尔马拉海和两条海峡(Bosphorus 和Dardanelles)串通黑海和地中海而组成,除了地震,水从来没有给伊斯坦布尔带来过危害,而是像血管一样,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养料和财富。古人不管是谁,选择在这安营扎寨的一定是有远见卓识的伟人,难怪这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让人不得不有虎踞龙盘昔胜今,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感觉。


托普卡普宫殿门口

第三天我们要长途跋涉七百多公里去西部沿海的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从伊斯坦布尔出发向西走到底,然后乘渡轮过达达尼尔海峡(Dardanelles),估计开八个小时车晚上可以到。但我们低估了形势,开上渡轮已是下午三点钟,还有四百多公里的路。这是一条远路,其实在城里就有渡轮直接过海,我们是想来回走不同的路,非要到这天涯海角来。渡轮每小时一班,半个时辰就从欧洲到亚洲了。亚洲的海角城市是恰那卡莱,在城南五十公里的地方叫特洛伊(Troy)以其40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

特洛伊公元前16世纪前后为古希腊人渡海所建,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时颇为繁荣。特洛伊城遗址的发掘,始于19世纪中期,由著名考古学家海因里希 · 谢里曼主持。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深达30米的地层中发现了分属9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的特洛伊城遗迹,找到了公元400年罗马帝国时期的雅典娜神庙以及议事厅、市场和剧场的废墟等等。这些建筑虽已倒塌败落,但从残存的墙垣、石柱来看,气势相当雄伟。这里有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300年的城堡,直径达120多米,城中有王宫及其他建筑。在一座王家宝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金银珠宝,谢里曼的夫人还佩戴上照了像。但这些文物被运到柏林展览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失踪,1996年在俄国普希金博物馆出现。现在这批文物的归属问题还在谈判中。

公元前9世纪《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篇叙述的“特洛伊木马计”就发生在这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宫作客,受到了麦尼劳斯的盛情款待,但是帕里斯却拐走了麦尼劳斯的妻子。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决定讨伐特洛伊,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攻战10年未能如愿。最后英雄奥德赛献计,让迈锡尼士兵烧毁营帐,登上战船离开,造成撤退回国的假象,并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拖进城内。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欢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中的迈锡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化为废墟。《荷马史诗》记述的这段故事,成为西方国家文学艺术中传诵不绝的名篇。


想象中的木马

我们在特洛伊博物馆关门前进去参观,博物馆规模不大,陈列的文物寥寥无几,但是那座后人凭想象做的木马很吸引人,我们都爬了上去。

经过漫长而曲折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在晚上十点钟才到旅馆,整整开了十二个小时的车,幸亏途中两人轮换开。两个小孩有伴儿,她们倒是不烦。大家都是精疲力尽需要休息。住的是个五星级的度假村,冬天淡季,人很少,一个有温暖阳光的室内游泳池,就我们两家六口人。包早饭和晚饭,吃的很丰富,土耳其的饭菜比较合中国人胃口,熟的蔬菜多,尤其是西红柿、黄瓜、茄子、土豆。休息过来了,就在当地转转。


切什梅海滨

我们的所在地切什梅(Cesme)是爱琴海的一个半岛,它位于土耳其的西部,伸入地中海,是愛琴海海岸特別美的地区。长长的海岸线上,有着许许多多橄榄树果园、峻峭的山岩,以及被松林拥抱着广阔而素雅的海滩。我们的旅馆所在地厄乐佳(Ilica)是度假中心,有非常不错的白沙滩,湛蓝的海水清澈见底。这里是富人和欧洲人夏季避暑胜地,为这些人专门修建了六条线的高速公路。街道干净整齐,红瓦白墙的别墅错落有致,但都是空的。我们去集市逛,不是旺季,集市上都是当地人,卖的蔬菜新鲜,使我有北京早市的感觉。忽然看见有人捧着一盒奶油炸糕,我和陆彬同时叫起来,从北京来的都记得东安市场吃奶油炸糕的情景。我们立刻挤上去排队。结果还不要钱,白吃,味道和北京的一样,没有撒糖粉,用糖水粘,吃得两个小家伙也连连叫好。在北京吃奶油炸糕排队抢座大概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没想到在土耳其又吃到了。


做奶油炸糕也是机械化了

爱琴海沿岸到处都是古希腊的遗址,我们选择了最近的艾菲斯(Efes)。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由居住在安那托利亚高原西端的爱奥尼亚人(Ioniana)兴建的。历史上爱奥尼亚人对希腊文化有极大的贡献,居住在希腊中部的爱奥尼亚人在首领安德洛克斯(Androkles)的率领下,跨越爱琴海来到了安那托利亚西部沿海地区,定都艾菲斯,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广泛采用了柱式结构,并配有大量的雕塑和壁画,爱奥亚式建筑也因此而得名。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安那托利亚,其部将利希马科斯(Lysimachos)驻守艾菲斯,从那时起艾菲斯商业开始兴旺,他颁布了鼓励贸易的法令,使这里成为爱琴海东岸的商贸中心,同时在沿海地带兴建了防御工事,城内面积达到了九平方公里。也是此时,城内第一次拥有了剧场、赛跑场和竞技场。公元六世纪,艾菲斯城通往爱琴海的河道严重淤塞,造成贸易中断,居民被迫迁移到了阿亚索鲁克山(Ayasoluk)一带,通过陆地与周围地区开展贸易,城内逐渐成为宗教活动的场所,兴建了著名的圣约翰教堂。1090年塞尔柱突厥国占领了艾菲斯,但是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的遗迹基本上得到了保护。自奥斯曼帝国时期始开始了对艾菲斯遗迹的研究。

迈入艾菲斯的大门,迎面见到的是一座土耳其浴室,依然可见地上铺设的在当时最先进的陶制上下水管道。路边竖立的几排石柱是当时的国家市场,又称为上面的市场。那些石柱虽然排列整齐,但是所用的石料和雕刻出的花饰造型却各成一体,就在这些石柱的后面,是一座缩小了的希腊式剧场欧登(Odeon)。欧登建于公元二世纪,比起周围其它建筑显得较为年轻,与它临近的是政府办公庭Pryaneiom,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后来被改建成了基督教教堂。欧登是元老院议员们的聚会厅,也用来举办音乐会,最多可容纳一千四百人。

特拉前(Trajan Fountain)喷泉建于公元二世纪初期,两层楼高的建筑,高度大约十二公尺,前面的喷泉池塘依然可辨。有趣的是当我们在喷泉前照相时,后面上山牧羊人赶着上百只羊,羊脖子上拴的铃铛,滴玲玲的声音随风传来,好像在说,古往今来,兴旺衰败都是过眼云烟,只有我们是永恒的。


艾菲斯遗址

最引人注目的是建于公元二世纪的图书馆,是一位罗马领事为了纪念他的父亲修建的。这座图书馆是建立在其父的墓地上的,名塞而瑟斯图书馆(Lidrery of Celsus)。上下共十六根柱子,造型很有讲究。柱子的中间粗,两边细些,以显得壮阔。正面四座女神雕像分别代表博学、智慧、科学、耐心。其规模在当时号称是世界第三大图书馆。图书馆经历过地震和火灾,1972年由奥地利人彻底修复,每一片石片都得到了复原,砌回到原来的位置上,里面的文物保存在奥地利维也纳国立博物馆中。图书馆的对面却是个妓院,所以传出了很多相关的笑料。其一,当时有人想去妓院,就说:“我去图书馆。”

大理石路的尽头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剧场之一。剧场坐落在山坡上,可容纳二万四千名观众。入口是一座罗马拱顶式建筑,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里面则是希腊式的,观众席沿山势逐渐升高。乐队在一块敞开的呈马蹄形平台上演出。剧场修建经历了五个世纪,才建成现在这个样子。每逢夏季都要举办大型音乐会,音响极好, 仅限于演出古典音乐,据说现代流行音乐在这里的演出效果不好。我们在上面观众席时,一个日本旅游团的老太太站在平台上唱歌,声音的确很清楚。


背景是能容纳二万四千名观众的剧场

剧场的下方是海港街(Arcadian),也是艾菲斯最宽阔的大道。道路两旁的遗迹已经所剩无几,当年这里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王府井,道路两边是商店、剧院和体育场。在不远的丛林中是建于公元三世纪的圣母玛利亚教堂,也是基督教成为国家宗教后献给圣母的第一座教堂。大道直通古老的海港。现在爱琴海早已远离艾菲斯古城,港湾也不存在了,留下的一切都只能是回忆。

从艾菲斯出来,我们去圣母玛利亚的屋子。不管人们信或不信,当地人认定,圣母玛丽亚最后的日子是在艾菲斯的山里度过的。据说圣约翰在他生命结束前一直居住在艾菲斯,在那里他撰写了他的《福音》。耶酥在临终前,把自己的母亲托付给了约翰。约翰就把玛丽亚带到艾菲斯附近的蔻热苏斯山(Koressos),山间保存下来的一个小石屋,就是圣母玛利亚当时在这里居住的。真实与否无关紧要。今天这里被开辟成了一座小教堂,是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们朝圣的地方,同时也得到了伊斯兰教信徒们的尊敬。经常举行传统的庆典活动,罗马教皇班纳的克十六世也曾来这里祭拜。我们开着大车沿盘山道费了老劲才爬到圣地,当年圣母从耶路撒冷来更不易。


圣母生前最后的日子住过的地方

附近还有一个叫七个睡人的地方。在半山腰有堵破石墙,什么都没有,但祭祀的很多,旁边的树上扎满了白纸。幸亏一个会说英语的人告诉我们其中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六个人和一条狗路过这里借宿,一觉睡了三百二十八年,醒来后付房费,被告知现在已不用这种钱了,他们就呆在这直到死。就这么简单的故事。不是很久以前,陆彬在德国工作,有点马克。这次路过德国,马克已经没用了。这两个故事有点相似。

2007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一大早离开旅馆往伊斯坦布尔开。这次我们以赶路为主,四百公里马不停蹄,下午三点二十三分到达亚卢瓦码头,三点半登上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渡轮。这是在马尔马拉海,水面宽,渡轮开了一个多小时。渡轮很大,底层汽车装满一半,客舱里人几乎坐满。十元钱一个人,七十元一辆车。客舱里公共厕所旁边是祈祷室,可见多重要。


在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渡轮上

新年元旦是我们在土耳其的最后一天。先去看城墙。长城不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创造,在那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都想用城墙来抵御外部的侵犯。伊斯坦布尔的城墙只有六公里半长,从金喇叭河到马尔马拉海,双层城墙把伊斯坦布尔半岛与欧洲大陆隔开,从公元四百多年建造,期间来自北方的成吉思汗、保加利亚、俄国,一千多年没有人能攻克,1453年奥特曼帝国占领了以后,继续利用它。


伊斯坦布尔的城墙

从城墙下来就是有轨电车站,我们乘车穿过市区、过海桥、到终点站,是比尤戈卢半岛(Beyoglu),可以看到横跨欧亚大陆的金门桥。(与旧金山的金门桥是同一图纸)这个半岛有一座皇帝的新宫殿,街旁的楼房也高些,沿博斯普鲁斯海峡盖的都是贵族的别墅。要参观的地方很多,只有半天时间,天气又是阳光灿烂,我们就回到伊斯坦布尔,在桥上漫步。桥上的一景是钓鱼,大概是新年休假,桥上摩肩接踵站满了钓鱼的人,用虾做饵,钓小青鱼,一竿子最多我看到可以钓六条。 桥两岸是码头和鱼市。在鱼市买了一盒炸小青鱼尝尝,非常新鲜。午饭就在桥下的餐馆里解决了。坐在二楼的窗口,看头顶桥上的人把一串串鱼钓上来,看水面上繁忙的过往船只,看岸上宫殿和清真寺闪闪反光的金顶,还看了一出肥皂剧:楼下面坐着一对男女,男的送给女的礼物,打开一看是枚戒指,于是乎戴在手上兴奋不已。两个小孩看了忍不住的笑。


从桥上看伊斯坦布尔市区

饭后继续漫步到大市场(Grand Bazaar)。这个市场与城市同龄,起源于拜占庭时代,经过反复改建和扩建,现在占地二十多公顷,共有各种店铺4000多家。大市场的核心是两座屋顶为穹顶的商场,两座商场逐渐被有拱顶的街道相连并逐渐形成网络,发展成今天大市场的规模。店主用各国语言招徕顾客,和我们说日语,韩国语,然后就叫我们“哥们儿”,有个店主的中文特别好,他让我们看了一段录像,陈龙的一个武打片是在他的店里拍的,为此,中国电视台还专门采访了他。我们所见,中国人很少,韩国和日本人多,没见一个中餐馆。中国人大概更热衷于欧洲旅游,其实,我们这次的行程所见,和希腊没什么两样,遗址文物甚至于比希腊同时期的保护得还好。功劳不仅仅是现在的土耳其政府,还要感谢消失了的奥斯曼帝国,他们在攻占了这片土地后,并没有像以前的侵略者那样破坏大批的文化遗产,而是尽力保护这些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这点也许和他们的统治能够维持了几百年有关吧!


大市场门前

总而言之,土耳其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的历史是大起大落的历史,且不说拜占庭能维持统治一千多年称霸世界,更别说以后的奥斯曼帝国又是五百多年,版图曾包括大半个欧洲和亚洲,只说近代史上土耳其共和国的国父 —— 阿塔图克(Ataturk),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伟人。他军人出身,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土耳其被英、法、意,和希腊瓜分,在最黑暗的时期他领导军队打了胜仗,把侵略者赶出去,奠定了领袖地位。1920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以后,他制定了几项措施,把政府和宗教分开,废除帝国官吏,施行宪法;废除奥斯曼帝国的法规,启用德国的法律制度;把阿拉伯语拼音化;取消宗教学校,统一教育制度等。他1938年逝世至今七十年,土耳其一直沿用他的纲领,使土耳其有别于周围阿拉伯国家,各方面都比较先进。历史人物的功过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今天我们所见所闻,人民对他的崇拜是由衷的,他自己的名字是基马尔(Mustafa Kemal),阿塔图克是人民授予他的,意思是国父。遗憾的是我们仅仅走马观花地看了欧化的西部,没有去中部和东部,在那儿才能品味真正的土耳其。

猫一定是土耳其人的宠物,到处都是野猫,又没有天敌,自由自在地嬉闹,晒太阳。它们不缺食品,尤其是在伊斯坦布尔,鱼很多。我们丫丫这只老鼠还喜欢猫,她像机里猫的照片比人都多。看看这只猫多神气。

看看这只猫多神气

~ 周滨游记上集完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