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和李政道先生的一面之缘

(2022-06-16 13:18:17) 下一个

       

                  我和李政道先生的一面之缘         
                         ---兼记李政道在赣州的高中生涯

                                     

    李政道先生是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一九五七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因为抗日战争,李政道先生的高中生涯却是在山区小城赣州度过的。
    李政道祖籍是苏州。姑苏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文人名士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譬如明代大画家唐寅,仇英,文衡明,再譬如近代的顾文,周瘦鹃,范烟桥,杨绛,何泽慧,费孝通,不一而足。李家世代书香门第,曾祖父李子义是东吴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从曾祖辈开始,就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者。
    李政道则是一九二六年底出生在中国最大最洋气的城市上海,从小聪慧过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也很优越。按理说,像他那样的家世和天赋,他应该顺顺当当地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沪一带长大,最后出国留洋,功成名就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日本军队的野蛮侵华战争,让年少的李政道和无数的中国人一样,骨肉分离,颠沛流离,历经艰险,甚至差点丧命;最后,千里之外的偏远小城赣州收留了他,让他得以继续完成高中学业,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全面进攻中国,先在平津一带制造”七七事变”,紧接着,对中国当时的核心地区江浙沪猛攻; 中国军队和人民奋起抗战,即“八一三淞沪会战”。然而却渐渐不支败走。无数同胞失去了财产乃至生命,无数的家庭开始了流浪。
    李家因为条件好,当时居住在上海租界里,开始并没有很受战争的影响。李政道依然在上海租界的教会学校里读书。然而,一九四一年底,李政道刚刚十五岁的时候,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之进占上海租界,上海完全沦陷。据说,那天李政道正在教会学校里听课,全副武装的日军就闯了进来,粗暴地驱逐了所有的师生。
    不甘做亡国奴,也不甘失学的李政道,就和家人商量,最后决定他和二哥离开上海,到当时尚由中国政府控制的内地去。从此之后,李政道就离开了家庭的温暖,离开了熟悉的家乡,踏上了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求学之路。
    李家兄弟先来到了浙江嘉兴乡下,在秀州中学学习。没过多久,日本军队就打过来了,李家兄弟只能继续逃难。说起来,李家兄弟确实是很有远大理想的人物, 不甘平凡。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战争年代,他们依然守望着心中的梦想 --就是考上当时最有名望的大学之一—浙江大学。
    然而,浙江大学当时也是朝不保夕,四处迁移流亡。随着战争的步步紧逼,浙江大学先是从杭州西湖边迁到了西天目山中,然后又迁到了建德,接着又迁往江西境内,在距离吉安四十多公里的泰和县(当时江西省府所在地),得以暂时安顿下来。当时的国民政府,说实在话,还是竭力支持了教育系统的正常运作的。比如,当时就有人主张,一切常规教育都应停止,师生都应征入伍,共赴国难。而国民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战时教育需做平时看”,让正规教育依旧像和平时代一样进行,使得书香文脉得以延续流传下来。
    渴望考上浙江大学的李家兄弟,就这样追赶着来到了江西这个古老的土地上。江西其实历史上也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宋八大家里,八个人里就有三个江西人。故唐代诗人王勃有”物华天宝,地杰人灵” 之说。然而,近代的江西却因种种原因,变得贫穷落后。李家兄弟来到当时相对稳定安全的山城赣州后,却发生变故。李政道因得疟疾,无法继续走路,留了下来。哥哥就跟着流浪的学校去了广西。
    没想到,李政道得的是恶性疟疾,非常厉害,差点丧命。幸好,热情淳朴的赣州人民接待照顾好了他。当时,蒋经国先生正好在赣州做行署专员,大力推行“赣南新政”;赣州市面相对稳定、繁华,颇有些世外桃源之感。对这些蜂拥而入的流亡学生,赣州政府设了不少学生招待所,让这些人住下来。在招待所里住了几个月,李政道身体才渐渐恢复过来。
 
 
                 李政道在赣州的旧址

    秀州中学当时也流落到了赣州。在那里,秀州中学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七所中学、以及本地的赣州青年中学,组建成一个“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即赣州联中。赣州联中在抗战时期培养了大批人才,七百多名毕业生里,就有一百多位杰出人物。譬如,沈德绪,吴逢清,盛志廉,沈宝棣,田金浪,周佩洐,等等。 

                       赣州联中旧址
    李政道本来就在秀州中学读过书,现在,当然想进入赣州联中学习了。但赣州联中是当时最好的中学,不容易进入的。他胆子很大,为了入学,他居然跑到江西省教育厅阮厅长家里去恳请。据说,当他来到阮厅长家里,门卫也没有阻拦,就让他进去了。这位阮厅长,其实是李政道以后的老师吴大猷夫人的弟弟,也是一个读书人。看到李政道文质彬彬的样子,心里也喜欢,就让他和其他一些流亡学生进入了赣州联中学习。就这样,李政道开始了在赣州的高中生涯。
 
 
                       赣州联中部分师生
    赣州联中处于赣州城内郁孤台下。宋代诗人辛弃疾词云,”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校园面积不大,却名师精英会萃,如顾惠人,蔡智传,俞沧浪,甘承道,等等。在这里,李政道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颠沛流离之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机会。他是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阅读着,思考着。
 
              顾惠人校长

    每天,李政道都刻苦地学习着。白天,除了在学校上课之外,他和几个同学常常去一家茶馆读书。他们买上一杯茶,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就聚精会神地读起带来的书籍来。店老板开始有些不高兴,但后来看他们彬彬有礼,想到这些学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就开始同情起他们来,让他们在茶馆安静地坐着读书。到了晚上,李政道就点起油灯,在油灯昏暗的灯光下继续攻读书本。
    当时,赣州设了一个图书馆,里面有很多自然科学书籍,其中,就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大学丛书"。李政道发现了这套书,很认真地读完了。他这才懂得了牛顿三大定律,欧姆定律,从而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物理,就像是一只五彩缤纷的美丽的蝴蝶,飞进了李政道年少的心灵世界里。从此,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直到长成一颗参天大树。李政道的人生之路,也因此破茧化蝶,有了本质的变化。
    赣州联中是不包伙食的。而当时家里已经不能给李政道任何物质上的帮助了。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李政道在赣州的一家茶馆打工。当时,赣州是中国东南抗战的大后方,很多政府部门、军工厂都迁移到了赣南。日本人对此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然而,赣州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日军一时无法攻入,就经常派飞机来轰炸。后来,基本上是每天都会来轰炸了。每当空袭警报响起,茶馆里的人都要躲到城墙外的防空洞里,茶馆一片狼藉。李政道却总是一个人留下来,帮着茶馆老板照看、打扫。条件是,他可以吃别人留在茶馆剩下的食物。做学问的人,一舨做事都比较认真。李政道每次都把茶馆打扫得干干净净,老板对他很满意。就这样,靠着在茶馆打工,李政道解决了吃饭问题。
    李政道的数学物理天赋,在赣州联中就得以展现出来。有一段时间,联中低年级数学物理没有教课老师,由于李政道的数理成绩突出,学校居然破例让他兼任低年级数理老师。一个高中生,就这样教起初中生来了, 而且教得相当不错。这也称得上是一个美谈了。

 
 
                   李政道在赣州联中

    就这样,李政道在赣州度过了他的高中生涯。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小城赣州,他得到了淳朴善良的赣州人民的关心爱护,得到了赣州联中师生的一致赏识和拥戴--他虽然年级小,才十六岁, 但最后却被推选为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经过在赣州联中一年半多的学习,李政道内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已经对物理有了相当深的了解和领悟,有了极其强烈的兴趣,决心要沿着物理之路走下去。
    一九四三年,传来了浙江大学在贵州招生的消息。李政道就离开了赣州,经广东、广西,来到贵州,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电机系录取,后又转入西南联大,最后来到美国留学,成为了一位物理大师。
    五十年后,李政道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做讲座。我当时正好在玉泉路上的研究生院读书,目睹了李政道先生的风采,觉得他很有智慧,反应奇快,非常儒雅聪慧。会后,做为学生代表之一,还有幸拜会了李先生。当我告诉他我是赣州人,问他是否还记得赣州时,李先生居然有些激动起来,说,还记得赣州的浮桥,赣州的那个小茶馆,还有日军对赣州的轰炸。但印象最深的,却是赣州图书馆影响了他人生的那套“大学丛书”。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李政道先生十五岁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到处流亡,风餐露宿,担惊受怕; 历经千辛万苦,颠沛流离,最后终于来到了相对稳定安全的古城赣州,在赣州联中度过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高中生涯。在这段时间里,他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对人生有了比以前深刻的多的领悟,并对物理产生了由衷的兴趣。从而,奠定了他以后的成功之路。这也算得上是一段奇特的中华民族教育史,一段堪称佳话的传奇了。后人不可不知察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三江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elta2020' 的评论 : 这是真实故事。我也是听长辈说起,然后又查了一些资料。
delta2020 回复 悄悄话 你这是小说,还是真实故事?

如果是真实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