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标签与歧视(序):从森的《身份与暴力》谈起

(2021-08-15 21:47:13) 下一个

标签与歧视(序)

常常有人说华人不团结。在美国,本来人数就不多的华人,硬是自己把自己分成很多阶层,贴上不同的身份的标签,并且据此互相看不起看不惯。华人,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有时候喜欢显示自己的“身份”,也常常对他人的身份予以评估,然后区别对待。不光是对华人,对老外也是这样分层的:华人论坛上,常常出现的词语就是“富人”,“穷人”,“黑木三”,“川粉”,“白粉”,等等。华人的二代,常常在身份认同方面有困惑,在学校和职场上由于不自信被其他人欺负。极个别华人二代为了做“美国人”和同学一起吸毒,甚至参加一些激进组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98年)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是一个长期在英国(后来在美国)工作的印度裔学者。他写过一本书叫《身份与暴力》(Identity and Violence: The Illusion of Destiny,2006)。该书提出一个很有洞察力的观点:人生来都是没有身份的。但是来到这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世界上后,被人为的贴上了“身份”,比方说基督教徒,印度教徒,穆斯林,等等。于是大家基于这些身份互相歧视和冲突。在森看来,这些身份都是没有必要的,每一个人都是多元的,都是地球人,可以一起共享这个美丽的世界。但是各种外界强加的“身份”是冲突的来源。他的书开篇就讲他持印度护照进入英国受到的不必要的歧视性误会(尽管他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长),结束于他儿童时期见到的一个宗教导致的无辜的屠杀。这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身份”!在他看来,有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强行将无辜的人类放进一个个的“小盒子”,从而定义他们的由身份决定的未来。从此以后,天下就没有太平日子,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力冲突。

森先生的书,是针对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而写的。在森看来,《文明的冲突》的作者没有足够的经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个多元的世界,而是从西方的世界观出发,盲目的将世界划分成几个“盒子”(并且取名字叫“文明”)。比方说亨廷顿将一堆国家分进“伊斯兰文明”的盒子,把印度分进“印度教文明”的盒子,却根本不知道印度的穆斯林比其他那些所谓的“伊斯兰”国家都多得多的事实。在我看来,《文明的冲突》和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一样幼稚,但是都流毒深远,一直在祸害着人类。遗憾的是,森的这本书远远没有《文明的冲突》有名;而现在的世界,正在朝着亨廷顿的错误导向一步步的实现。

是的,这个世界喜欢给人贴标签,森的书振聋发聩的提醒人们对“身份”的警惕,要本能的抗拒外来的“身份”和随之而来的暴力。我认为这本书值得所有的,特别是政治上激进的人读一读。但是另一方面,从一个华人的角度看,森的书却过于的关注政治和经济,没有结合个人的生活和事业:他的书是面向全世界的读者的,当然就不从小事说起,而是用和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类似的宏大叙事手法。森批判的对象是少量的政治野心家;而我觉得更值得大家警惕的是自己内心的,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常态的心魔。

回到本文的开头,在美国多年,我发现华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是最爱给别人贴标签的群体。不仅仅这样,华人还有一个问题是喜欢给自己贴标签:我是某某级别的,我的背景是什么,所以我得干什么事。这种标签是非常有毒的,既损害华人群体的形象,又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有时候还带来很多消极情绪,又传给下一代。我忽然有一个想法,仿照森的《身份与暴力》,写一个《标签与歧视》系列,从各种小事出发,特别的论证一下华人群体内部的“自我标签文化”,这个世界对华人的“外来刻板标签”,和华人对外部世界的“标签情绪”。同时我还想讨论一下,在外界强加的标签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华人应该如何对自己做灵活的定位,以及如何教育我们的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生活的下一代。

森出版《身份与暴力》的时候已经是年逾古稀(73岁)诺贝尔奖得主。他写的这个书是自己一生的经历的结晶,估计是想要传世的。所以他应该是完全想好了然后一气呵成写出来的,全书有一个一贯的逻辑和传承。我的经历还不够丰富,而且也不是见过世面的大人物,也就随便写写。我的系列其实还没全部想好,现在只有前十节的初步计划。我打算有空的时候慢慢写,比方说每两周写一节,写到哪里算哪里,算是和互联网的同好们随意交流一下吧。以后写完了,再看情况总结一下,有没有必要再花点精力整理一番,成为一个有系统有逻辑的著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zuria' 的评论 : 谢谢鼓励。希望您常来指导!
azuria 回复 悄悄话 请继续深度思考,拿到tenure就是为了超越性的留下遗产,为人类文明和后人。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简翎' 的评论 : 谢谢光临!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这本书很“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ucky001' 的评论 : 谢谢指教!
Lucky001 回复 悄悄话 我觉得这本书《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给出了如何解决与"身份与暴力“相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并且作者Mashall Rosenberg就曾致力于调和一些冲突问题。我一直觉得NVC被under-valued了。

笔者如果有兴趣读一下, 可能可以启发更多思考。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羽根' 的评论 : 谢谢关注。森的英文写作也非常好,论证的句子很有说服力。值得我们学习。我这里东施效颦,准备也写一个系列出来,呵呵!
羽根 回复 悄悄话 十分赞同楼主和森先生的观点。十多年前读过文明的冲突,觉得亨廷顿的有些观点不太符合我的认知。不过我以为显然是我的认知错了因为这本书是当时评价很高的热门大作。有空一定拜读下身份与暴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