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学欣赏

夏学,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质极其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经为核心的华夏生命哲学,正好可以用来添补空虚的心灵,给人智慧和力量。
个人资料
正文

韩愈《原道》:何为仁义道德?何为中国人?韩愈有答案。

(2021-10-03 13:33:17) 下一个

《原道》今译

 

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爱护天下人,叫做仁;做有益于天下人的事,叫做义;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就是道;自己在这条路上充分发挥而无求于他人,叫做德。仁与义是确定的,而道与德是不定的,所以道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而德有吉有凶。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老子虽然看轻仁义,但并不是要诋毁仁义,只是因为其见识狭小而已。坐井观天,说天不大,其实天并不小。他们把温暖的恩惠当做仁,把特立独行当做义,当然轻视仁义了。但是他们所讲的道,所行的道,并不是我的道;他们所谓的德,所修的德,也不是我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合乎仁义的,是以天下为公的。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没有仁义可言的,是一己之私而已。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周朝道德衰微,孔子去世,秦王焚书坑儒。汉朝流行黄老,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谈论道德仁义之人,不是属于杨朱,就是墨翟;不属于老庄,就属于佛教。入了这个教,就批评那个教。信奉了一个教派,就竭力主张;离开了一家教派,又竭力诋毁。唉!后世子孙想要了解仁义道德,谁又能告诉他们呢?
 

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道教徒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教徒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儒家学者习惯了这些说法,乐于接受这些荒诞不经的说辞而轻贱自己,也说:“孔子也曾经从师于某某”。不仅仅挂在口头上,还写在书里。唉!后来的人,即使想学习仁义道德的学问,又能向谁求教呢?尤其过分的是人们不探究事情的原委,只愿意相信奇奇怪怪的传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代有士、农、工、商四类人,现今有儒、道、佛、农、工、商六类人;古代负责教化人的只有士一类人,现今教化人的有儒、道、佛三类人。一家务农,而吃粮食的有六家;一家做工,而用器具的有六家;一家经商,而六家依靠他们的货物。这样民众怎么能不穷困而偷盗呢?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远古的时候,人类面临各种灾害。有圣人出现了,教育民众相生相养之道,然后做他们的君主和师长。驱赶虫蛇禽兽,把民众安置在中原;寒冷了,教他们做衣服;饿了,教他们做吃食的;住在树上容易跌下来,住在地洞容易生病,然后教他们建造房屋;教他们工艺,以供给民众器具;教他们经商,以互通有无;发明医药,以救治生命垂危的人;制定丧葬祭祀之礼,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恩爱;制定礼仪,以定尊卑上下;制定礼乐,以宣泄郁闷;实行政教,以督导倦怠的民众;制定刑法,以除掉人的强横暴戾之气;有人欺诈,就制作符节、印玺、斗斛和磅秤作为依据;有人相互侵夺,就建立城墙和甲兵来护卫。灾害来了有准备,祸患来了有预防。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现在有人说:“如果圣人不死,盗贼就不会消失。销毁斗斛、折断磅秤,民众就没有争执”。哎呀!这真是没脑子啊!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灭绝了。为什么?因为人类没有羽毛鳞甲可以抵抗寒暑,没有爪牙争夺食物啊!因此君主是下达命令的人,臣子是执行并且与民众一起完成命令的人;民众是缴纳粮食丝麻、制作器皿、互通有无,从而供奉君上的人。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淨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君王不发布命令,就失去了做君王的根本;臣子不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落实到民众,就失去了所以为臣子的根本;民众不缴纳粟米麻丝,不做器具,不使货财流通,从而为上层服务,就应该得到责罚。现今佛法说:“要放弃君臣关系,消除父子关系,禁止相生相养之道义,而追求所谓的清净寂灭”。哎呀!他们幸亏是出生于三代之后,不会被大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摒除;他们的不幸也是没有出生于三代之前,没有受到大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呵斥和纠正。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鼕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鼕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
 

三王五帝,他们的名号虽是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裘,渴了要饮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虽然不相同,但它们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现在道教徒却说:“为什麽不实行上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像责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说:“为什麽不穿轻便的葛衣呢?”责怪人们饥饿时要吃饭,说:“为什麽不喝水?喝水岂不是比种五穀简单得多吗?”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 狄之有 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大学》说: “古代君王想要在天下发扬道德,一定要先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先整治好家庭;要整治好家庭,必须先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要端正自己的心,必须先有真诚。”可见古人端正内心和恢复真诚,是为了有所作为。现在那些治理内心的人,要抛弃天下国家、灭绝人性。儿子不孝敬父亲,臣子不忠于君主,人民不做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持有野蛮信仰的诸侯国,就把他们定为野蛮人;持有中国先王信仰的人,定为中国人。《论语》说:就算野蛮人有君王,也不如没有君王的华夏!《诗经》说:就该讨伐野蛮人,荆楚应该受到惩罚。现今推行野蛮人的文化,而且凌驾于先王道统之上,那么我们不几乎全部成为野蛮人了吗?!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
 

所谓先王的教化是什麽呢?博爱就是仁,做事适合道义就是义,如此行走在仁义的旅途就是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行使道义,而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就是德。这方面的理论书籍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实行仁义道德的方法是礼法、音乐、刑法和政治;人民的类别分为,士、农、工、商;人际关系有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穿的衣服有麻布和丝绸;居住的地方是宫室;吃的是粟米、瓜果、蔬菜和鱼肉。先王之道简单明了,先王的教化容易践行,以此做人,就能顺利祥和;以此待人,就能博爱公正;以此修养身心,就能平静安和;以此治理天下国家,就不会有处置不当的地方。如此,活着能活得真诚,死了能完成天命;郊外祭祀,天神会来保佑;祖庙祭祀,先祖会来相助。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有人问道:你这道,是什么道啊?我的回答是:这就是我所说的道,不是老庄和佛家的道。尧帝把这道传给舜帝,舜帝把它传给大禹,大禹传给商汤,商汤传给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就没有传下去了。荀卿和杨雄选择继承了一部分,但不是精华,谈到了但是不够详尽。周公之前,是君王行此道,所以可以道行天下;周公之后,是臣子在行此道,所以其学说兴盛。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那么,如何才可以实行这个道呢?我认为:不堵塞佛道,大道就不能流行;不禁止佛道教徒,大道就不能推行。使佛道教徒回归人的大道,焚烧佛道书籍,让他们回到正常的居处,用先王的大道教导他们,使鳏寡孤独、残废疾病的人都能生活得好,这也就差不多是大道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