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收彩礼的正确性》
年青时,必认为彩礼钱是鄙风陋俗,非除之而后快。人生趟了半个多世纪的俗水,总算明白这渡河必过桥,过桥应交费,因为造桥需要钱啊。
就譬如说,你生了亇女儿,费钱费力把她养大了,让人带走了,这带走的人就应该交费。
这个交费,在我们中国叫彩礼,是一种传统。传统,传统,传下来必有它的体统。
当然这世界上也有不好的传统。举个例子,在印度女孩出嫁,父母必备足嫁妆,如若不够,还有被烧死的新娘。
这成何体统?
但凡長得清秀点的,自不用说。那斜脸的,歪脖的,傻傻的,蠢蠢的,只要有两腿,天底下哪有嫁不出去的姑娘。当然,也有些挑高捡肥挑三捡四的,那是做老姑娘的茬。
所以这就奇了怪了,怎么印度人老是反向思维。
还是我们老祖宗聪敏,留下一个送彩礼的好传统。
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鹿肉贵而生态,鹿皮可制衣,古人实用啊。
到了宋代,是文人的天下,以茶为礼,又谓一“下茶”、“行茶礼”或“茶礼”。“茶”和“彩”谐音,彩礼是否从茶礼而来,我没考证过,亦不是没有可能。
以茶代酒,淡薄了点,但什么“三茶六礼”、“三牲五盒”, 繁琐是繁琐点,但想想太有仪式感了。
沿至今天,特别是我们江浙一带,多出富豪,那女孩嫁的是金、是银、是大把的钱。俗是俗了点,但风光的很。
十月怀胎,二十年供她吃,供她用,这做父母的收点彩礼也是应该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费用到底怎么算?
我有个在土库曼斯坦的朋友,昨天问她,他们那地方这彩礼要收多少才合算?回答是:“二头骆驼”。
以前看这朋友发一贴,说邻居送她一头小骆驼。问她是否要换她女儿,她说:“不是,是换车”。
我朋友的先生也是成功人士,家有豪车,二头骆驼就是二辆豪车啊!壕!
其实,做父母的也不在乎钱的多少,要彩礼也只是一种心理补偿而己。
以前的年代不富裕,在我们上海,去女朋友家,拎一缕空的尼龙袋,里面一竹蓝的苹果再加上几根香蕉,钱多的奉上一条“牡丹”或是“大前门”,空手是万万不行的。大学生虽不挣钱,一罐糖水桔子,糖水菠萝也是有的。
即便只是意思意思,中国人的礼数还是要到的。
最惨的还是找个洋人的。
从前,找个洋人,出了国才知道这世上王子屈指可数。后来,自己的女儿找个洋人,进门跟你握握手,算是見面礼。你好吃好喝招待了他几天,出门跟你握握手,便算再見了。
最可气的是,他们去旅行,费用一人一半。养个女儿不但一分钱没得到回报,还生生地倒贴。
结婚出家门时,那些女孩总要哭一哭的。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被迷惑,小妮子精着呢,几滴眼泪就想把父母这些年的付出一笔勾销,回头快活去。
好吃好用把她供大的生活费,沤心沥血陪她成長的辛苦费,还有把她拱手让给人的精神损失费。
算算,让我咬牙切齿,这彩礼是必须要有的。
奉劝有女儿的,现在开始每年记賬。奉劝有儿子的,早作准备,有备才能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