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游人生

小散文回忆旅游日志
正文

从“三远”谈中国人的宗教感

(2023-12-02 18:10:56) 下一个

《从“三远”谈中国人的宗教感》

         斯宾格勒据说在《西方的没落》里写道:中国音乐没有和声和对位, 中国建筑在平面中辅开, 没有向天空扩展, 因为中国是没有宗教感的民族, 中国人的灵魂没有纵深需求。

         《照夜白》的作者暗自惭愧的同时, 又诧异起来, 因为想起了山水画。

        如果中国人是一个没有灵魂纵深需求的民族, 却又何来山水画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山水画的三远尤以宋画达到极致, 高山流水, 深远深邃。 而西方人喜欢宋代山水, 多半是因为那里面的纵深感。

         二十多年前, 我先生在上海, 请我外公画些山水画带去欧洲, 当时外公问他喜欢怎样的风格, 他的回答是:“深山, 很多的山, 看了山就会迷路的感觉”。

         迷路的感觉, 这不就是山水画里的“三远”吗?我先生当然不懂得中国画, 但他们灵魂深处宗教的纵深感, 使得他们对宋代山水画有着潜移默化的赞同。

        在基督教进入欧洲之前, 古希腊、罗马的绘画和建筑已非常具有纵深感, 而中世纪基督教的欧洲, 更是建造了无数朝向天国的空间纵深的教堂。

        12世纪德国人建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几百年间一直是世界第一高, 巍峨壮观, 耸立云宵。不管你是否是虔诚的教徒, 只要你走进教堂, 肃默的气氛会让你肃然起敬, 在高高的玻璃圆穹下, 对上帝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教堂的高大使人显得更渺小, 纵深使得宗教的压迫感更紧, 这显然就是教会的目的, 于是在欧洲一座座伟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 高耸云端。

        天是苍穹, 天是神秘, 天是永生。

        建得越高, 越接近天国。

        这个是我所理解的, 西方由宗教感而生出的灵魂深处的纵深需求。

        而中国人灵魂里的空间需求, 作者认为就表现在山水画间。

        “远就是空间, 高远意在崇高, 平远意在辽远, 深远意在纵深”。

         但如若中国人灵魂的纵深感仅仅表现在纸上, 那未免太单薄些。

         其实我一直不懂, 中国也不是没有宗教, 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 既有宗教怎么就没有宗教感?

         只是道教的循世入道的无为, 佛教的前生来世因缘, 都太消极了。且中国几千年来一直独裁, 皇帝的权力独高, , 高于一切, 高于宗教。

         宗教只为皇帝所用, 既然被一帮奴才围绕的皇帝威严地高高在上, 世俗不可亲, 那只能创造些亲民的菩萨, 作为皇帝的代言人。

        菩萨都是慈目慈眼的, 更有人人皆可与之嬉笑怒骂的弥勒佛, 中国人人心里敬畏的是皇帝而不是菩萨。

         菩萨是用来临时抱佛脚的。

         而欧洲则不同, 且不说中世纪的皇帝和教皇之争, 一直到近世的政教分离, 权高位重的国王们还是有教规要遵守的, 于是有了英王亨利八世为了再婚和罗马教廷决裂, 拿破仑为自己和约瑟芬加冕之举。

        国王也是俗人, 也得服从宗教教条, 宗教信仰高于国王, 这大概可以解释为, 有宗教感的民族, 灵魂深处有纵深的的需求。

         因为国王之上还有上帝, 权力之上还有信仰, 这就成了自由地寻求纵深发展的精神所在。

         而我们中国, 有宗教却没有宗教感, 因为皇帝高于宗教, 有一个凡人像神一样万万岁地压在我们头上, 如何让我们的灵魂向纵深发展。

         于是, 我们的古人便把这种纵深的需求泼洒于字墨, 寄情于山水, 在纸上寻求一个自由的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雁东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101Beijing' 的评论 : 既然中国皇帝高于宗教是因为中国宗教没有至高无上的神,那么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不是高于宗教呢?
雁东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号蚂蚁' 的评论 : 不敢妄论
雁东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3227' 的评论 : 同意
101Beijing 回复 悄悄话 因果颠倒,中国人没有宗教感不是“因为皇帝高于宗教”,正相反,中国皇帝高于“宗教”是因为中国“宗教”没有至高无上的神。中国人信仰的是金钱,皇帝确实高于金钱,但不可能高于神。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大一统是万恶之源。
3227 回复 悄悄话 音乐没有和声和对位。也没记谱。画画不知道透视。建筑没有纵深。诗写的不错,但逻辑,几何,公式等抽象一点东西则完全不是我们的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