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宗又多了一位新同门。
刘文清, 网名璞石老, 北京人, 46年生,诚愿皈依竹林精舍门下,精勤悟道,志求解脱。
我们欢迎他。
密宗, 又称真言宗, 又称金刚乘。
金刚乘这个称谓的由来, 就是从《金刚顶经》而来。
密教爱用金刚这两个字, 金刚是坚固不坏之意。
金刚代表法身佛, 代表法界。
在序言中我们看到了密宗金刚界的五佛: 大日如来, 不动如来, 宝生如来, 阿弥陀如来, 不空成就如来。
佛弟子们如果稍微留心一点,
就会注意到密宗五佛中没有释迦摩尼佛。
这是因为释迦摩尼佛是报身佛。 报身是会灭的, 所以不属金刚界。
这也是密宗不被大乘甚至小乘佛教认同的原因。 佛教是释迦摩尼佛传下来的, 你连释迦摩尼佛都不认, 算什么佛教?
所以, 密宗有时会被其他宗派说成“附佛外道”。
一来, 人间传承不清不楚。
二来, 又不认老祖宗。
三来, 修持的方法又截然不同, 有很多婆罗门的东西在里面, 像是婆罗门和佛教的结合物。
而且, 金刚乘在印度兴起的时候, 正是大乘佛教在印度的末期。
所以, 有“密教兴, 佛教灭”的说法。
而我说, 密宗的前辈祖师像我一样, 是主张与时俱进的改革派。
他们看到了大乘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看到了其渐渐的僵化官僚和脱离大众, 于是希望通过改革,吸收本土文化的营养, 来中兴佛教。
他们是成功的。
大乘佛教在印度灭亡了, 但金刚乘兴起了。
只是一千多年过去了, 密宗的这些后辈弟子,
又走上了前辈祖师反对的老路, 变得官僚僵化, 脱离大众。
不过这也不稀奇。 人间吗, 总是轮回的。
大乘佛教后来传入中原, 也吸取了在印度的教训, 变得本土化了, 也一样吸收了很多中国儒家的思想。
这些前辈的恩恩怨怨, 我们后世的佛弟子不必卷入其中。
我们要看的是, 密教的所谓大日如来说的经典, 和显教的所谓释迦摩尼佛说的经典, 是不是相同?
如果完全一致, 那又有什么问题?
如果根本不一样, 那才有问题。
我们再要看, 密教的根本教义, 能不能使人生死解脱?
如果能, 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不是吗?
尔时一切如来云集, 于一切义成就菩萨摩诃萨坐菩提场, 白言:
“世尊如来教示我, 云何修行? 云何是真实?”
一切如来咸告言:
“善男子当住观察自三摩地, 以自性成就真言。”
“善男子心自性光明, 犹如遍修功用, 随作随获, 亦如素衣染色, 随染随成。”
第一句话说的是如何成就?
以自性成就。
既然是本自具足的性, 那就是本自成就。
你本来就是成就的佛。
如果是他性, 那倒是需要想办法把它据为己有, 那就有修持的需要。 既然是自性, 就无所谓修持, 因为本来就有了。
第二句话说的是自性的作用。
大家可能看不懂。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举过我师兄的一段开示, 正好就是解释这个。 我就把这段开示重新列在这里。
徒弟擦镜子:“这镜子真便宜, 几十块买了这么一大面。”
师父笑道:“不要小看这面镜子, 它可以当你的老师。”
徒弟道:“哦, 不知这镜子老师如何教我?”
师父问:“不管什么东西, 只要放到镜子面前, 它都映得出吗?”
徒弟曰:“当然。”
师父问:“那么东西移开后, 镜子里还会有余影吗?”
徒弟曰:“那怎么会?”
师父说:“这就是智慧, 这叫‘物来则应, 过去不留’。 你能在生活中做到‘事来则应, 事过即忘’吗?”
师父问:“孔孟先师或者帝王将相来, 你说镜子会因为高兴而倍加细心吗?”
徒弟曰:“不会。”
师父问:“如果乞丐来, 镜子会因为厌恶而应付了事吗?”
徒弟曰:“不会。”
师父曰:“这就叫‘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与圣人居而不喜, 与凡夫居而不忧。 你能做到吗?”
师父问:“当甲在照镜子时, 镜子会一面照着甲一面思者乙吗?”
徒弟曰:“不会。”
师父曰:“这叫‘把握当下, 而无所住’, 你能做到吗?”
师父问:“镜子照红色的东西时会不会自己变成红色? 照蓝色的东西时会不会自己变成蓝色?”
徒弟曰:“不会。”
师父曰:“镜子本身不会变色, 却可以红来现红, 蓝来现蓝, 这就叫‘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你能做到吗?”
师父最后说:“镜子映人映物映水映火, 而本身玻璃的本质却始终不变。 这叫‘体不动而用常现, 用常现而体不变’, 你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