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
是佛陀为调伏弟子烦恼,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的教团规则。
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佛陀针对弟子所犯的过失而定的规范,是随犯随制,属随缘制戒。
律藏就是整理佛陀所制戒法的典籍,
亦即“戒”由律藏所诠说,而律藏则为“戒”的根据典籍。
根据《四分律》记载,
佛陀制定戒法,始于成道后十二年,因须提那犯了淫泆之行而起。
佛陀制定戒法的本意,是专为摄僧而令正法久住,
所谓“戒住则僧住,僧住则法住”。
“不以戒学为先。由使佛藏有鸟鼠之喻。众集有猨猴之況。”
这里有三个重点。
一个是众僧有猿猴之况。
一个是随犯随制, 属随缘制戒。
一个是世尊制定戒律, 是在成道十二年后。
猿猴之况是什么情况?
大家都知道齐天大圣孙悟空, 自由散漫, 无法无天, 无组织无纪律。
按照《天下无贼》中黎叔的说法:“队伍不好带了。”
随犯随制, 随缘制戒, 就是贴补丁。
成道十二年后才制定戒律, 就说明戒律和成道一点关系没有。 如果戒律和成道休戚相关, 世尊应该是从成道那一刻起就制定戒律。
甚至世尊根本不可能成道, 因为以前没有戒律, 所以世尊不曾持戒。
佛陀制定戒法,始于成道后十二年,因须提那犯了淫泆之行而起。
可以想象, 一定是须提那奸淫了良家妇女, 被人家告了官。
害得佛陀和僧团跟着吃官司, 于是世尊想, 这帮兔崽子不好好整治一下是不行了。 再不整治这队伍没法带了, 以后官司打不完。
世尊刚刚在菩提树下成道时, 只有他一个人。
五比丘认为他放弃了苦行, 意志不坚定, 弃他而去了。
世尊好不容易在鹿野苑这个地方追上他们, 又使他们重新跟了自己。 这就是初转法轮, 鹿野苑度化五比丘。
也就六个人, 比我的竹林宗人数还少。
就那么几个人, 手指头都能数得清, 要什么戒律?
到后来, 世尊每每出行, 有三千僧众相随, 就一定要制定组织纪律了。
我说, 戒律是内部人事管理和外部品牌建设的需要, 我不是瞎说的。
自从我开始说律宗以来, 我一直在阐述一个观念。
那就是戒律和个人修行没有关系。
持戒, 不是成道的必要条件。
但是, 佛弟子们不要误会我的意思。 时至今日, 戒律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因为现在依然有内部人事管理和外部社会观感的需要。
所以, 不要用我的话作为犯戒的借口。
出家人若还俗了, 或者一个人隐居在深山里,
就无所谓持戒不持戒。
你若还生活在寺院里, 就一定要遵守寺里的规定。
我以前说过, 你自愿加入了一个团体, 就要遵守它的规定。 你若不想遵守了, 可以自愿退出。
如今的社会讲究人权, 没有人可以强迫你。
昨天浩娜说:“肉身是假,性是真,性无体,恒在,作用。”
不完全对。
肉身怎么会是假的, 当然是真的。
你这个说法有点像唯识宗的“外无内有”和三论宗的“假有真空。”
没有什么是假什么是真。
都是真。
浩娜, 我曾经说过:
相毕竟有, 相毕竟空,
性毕竟有, 性毕竟空。
再好好想想!
一定要把体性相用这四个方面参透彻。
《十颂律》说完了。
我个人觉得律宗没有太多好说的。
反正是每条戒律后面都有一个典故, 也就是这条戒律是怎么来的。
除非有人特别想听, 否则我想就此打住。
在最后我想强调一点。
尽管我一再说戒律和成道没有关系, 但戒律还是有其正面的意义。
没有戒律, 寺院僧团就是一盘散沙。
人不多的时候, 没必要太正式。 家业大了, 就不能靠每个人的自觉性, 还是要靠健全的制度, 也就是必须要靠法治。
很多小企业刚开始时, 几个人一起创业。
每个人都必须是多面手, 分工也不会那么清晰, 大家一起拼。
慢慢企业做大了, 员工越来越多, 就一定要建立考核制度了。
有奖有罚, 奖罚分明, 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佛教僧团也是一样。
佛也是这么做的。
佛国净土, 就是奖励。
地狱饿鬼, 就是惩罚。
戒律的正面意义,
在于可以净化社会风气,
在于可以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公民,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可以保持一丝纯真一些傲骨。
在我看来, 戒律就是“君子有所为, 有所不为。”
从下一本书开始, 我要说的就是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