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从海尔布隆到海德堡(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11/8208.html
德国历史文化名城海德堡,是中世纪普法尔茨选侯国首府,依山傍水,景色如画。内卡河在这里离开狭窄而陡峭的奥登瓦尔德(Odenwald)山谷,流入广阔的上莱茵平原,在西北方向汇入莱因河。1840年秋,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莱茵河畔旅行,月光下的海德堡完美地诠释了他对德国浪漫主义的陶醉想象。1878年的马克·吐温正处于写作瓶颈期,他在海德堡内卡河左岸的王座山顶租了一间僻静的工作室,住了三个月进行写作。作家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将海德堡的白天描述为“美的极致体现”,而夜晚的灯光则宛如“坠落的银河”。他这样写道: “看着太阳创造新的一天,然后慢慢地、耐心地、充满爱意地、一层层地将这奇迹披上华丽的外衣,直到它完全展现,这是一种深深的、令人满足的喜悦。” “即使将余生耗在这里,我也不觉得虚度。”

著名的海德堡城堡坐落在内卡河左岸的王座山上,建于13-17世纪,混合了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多种建筑风格。城堡曾是选帝侯宫邸,欧洲最大的宫殿和军事要塞。在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及大同盟战争中,城堡遭受重创,壮丽日落余晖下的断壁残垣尽显凄美苍凉。在马克·吐温笔下,城堡 “荒凉破败,饱经风霜,却依然雄伟壮丽”。大文豪歌德特别喜欢城堡花园,那里有一尊他的胸像。网上最流行的海德堡旅游广告词大概就是所谓的歌德诗句: “我把心遗落在海德堡”,忽悠了全世界无数 “遗心”瓜众到此一游。然而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这句诗实际上出自另一位德国诗人之手。我倒是看到在一个房子的玻璃窗上写着汉译诗经体 “人生苦短,尽享佳酿 —— 歌德”,与曹孟德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一拼。

内卡河上的九拱石桥是这一位置的第九座桥,建于1788年。海德堡是纳粹时期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大本营,然而与大多数德国城镇不同,在二战期间没有遭受盟军轰炸。德军于1945年3月29日撤退前,摧毁了老桥的三个桥拱以及下游一座现代化桥梁。不由想起去年在东莞溪村看到的桥门双塔与城堡山寨版,不同的是在那边城堡废墟已经复原成了办公大楼。1386年创立的海德堡大学是德国第一所、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继布拉格大学和维也纳大学之后的第三所大学,传说当年大哲学家黑格尔在此地任教时,常到内卡河右岸半山上的 “哲学家小径”(Philosophenweg)散步,歌德曾在这里写下诗句 “宛如神赐”。很多游客也到此 “哲学”一把,其实主要是为了观赏对岸的老城风光,沿途下山时可以看到很多豪宅。

老桥桥头的铜猴和两只铜鼠是海德堡的网红雕塑,已经被游客摸得油光锃亮。这只猴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年一只象征嘲讽的石猴(不由想起孙悟空)矗立在桥塔里,并向过往行人展示普法尔茨选帝侯的问候。石猴手中的镜子意在鼓励人们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它与桥塔一起在大同盟战争中被毁。1979年在这里安放了一尊空心头的铜猴雕像,雕像旁镌刻着17世纪德国诗人Martin Zeiller的一首诗: “嘿,你干嘛在这儿瞪眼瞧着我?难道你没有见过海德堡的老猴?我劝你不妨回头看看四周——就会发现我的同类还有许许多多。”右下图是城堡花园大洞穴(Großen Grotte)入口门把手上的铜蜥蜴。

圣灵大教堂(Heiliggeistkirche)是海德堡最大的教堂,建于1398-1515年间,罗马和哥特风格。大教堂由普尔法茨选帝侯、德意志国王 Ruprecht III 创建,他与王后的陵墓就在这座教堂里。最初这里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历史上曾先后经历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天主教和旧天主教的十余次教派更迭,中殿和唱诗班曾被一堵墙隔开,以便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同时举办活动。墙壁于1936年被拆除,现在是新教巴登福音会的一座教区教堂。1430年代,选帝侯Louis III捐赠了大批藏书,在大教堂内创建了修道院图书馆,海德堡大学图书馆最早的藏书也存放在教堂里。16世纪两座图书馆合并,构成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普法尔茨图书馆(Bibliotheca Palatina)——有 “图书馆之母”的美誉。在三十年战争中大部分原始藏书被作为战利品赠予教宗,成为梵蒂冈宗座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教堂原有的中世纪彩窗毁于1693年的一场大火,19世纪临时更换了一部分。1977年德国艺术家 Johannes Schreiter 受委托为大教堂设计了22扇花窗,融合了科学、医学和哲学元素以及当时的模拟技术。由于他的设计遭到负面评价,引发了一场文化和宗教的“海德堡彩窗争议”,只有一件完整的作品于1984年安装在教堂南殿,即中图的“物理窗”。这扇彩窗中的红色代表圣灵,顶部白色箭头代表圣灵降人间,下方两处亮蓝色描述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和广岛核爆日期。物理窗中部用黑色哥特体写出《彼得后书3:10》和《以赛亚书54:10》的两段文字,前者描述了世界末日,后者则带来希望。1990年代末,德国女艺术家 Hella Santarossa 设计了主题为“世界充满了上帝精神”的五扇玻璃碎片彩窗,安装在教堂北殿。

与海尔布隆不同,海德堡是一座热门的旅游城市,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圣灵大教堂位于海德堡中心的市集广场西侧,左上图是位于广场中心的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喷泉雕塑及东侧的市政厅。喷泉雕塑是在1706-1709年间为纪念三十年战争后重建海德堡而建造,象征着力量与坚韧。右上图是广场南侧红色砂岩的“乔治骑士之家”(Haus zum Ritter),是两位躲避宗教改革迫害而来此的纺织商人于1592年所建, 1693年大同盟战争期间的海德堡大火中唯一幸存的市民住宅。1705年改成客栈,营业至今已经320年。我在订酒店时随机地选了这家,距离大教堂不到50米,左下图是在房间窗口拍下的教堂尖塔。每日清晨喧嚣散去,游客还在梦中,店铺尚未开张。内卡河静静地流淌,市集广场和鹅卵石街道上空旷无人,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

海德堡大学是德国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象征,也是“学术自由”的摇篮。海德堡是一座大学城,浪漫与青春在这座城市里并存。位于老城区的大学广场及周边建筑是这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地,见证了其639年辉煌与衰落以及复兴的历史。左上图: 建于1712-1759年间的巴洛克风格耶稣会教堂,与圣灵大教堂同为海德堡最重要的教堂,现在是天主教圣灵会教堂。右上图:建于1712-1735年间的选帝侯行宫,是海德堡在大同盟战争中被毁后重建工程的一部分,后来赠予大学,成为18-19世纪大学主要建筑,右侧是建于1868-1872年间的耶稣会教堂新巴洛克风格钟楼。左下图:1823-1914年间的学生监狱,用于临时关押违反校规的学生,现已成为海德堡的著名景点。2008年我第一次来海德堡,对监狱里的满墙涂鸦印象深刻。右下图:在内卡河上划船的海德堡大学生。

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起源可追溯到大学成立后不久的1388年,早期藏书主要来自主教、教务长和教授们的捐赠,后来成为普法尔茨图书馆的一部分。左上图的大学图书馆主楼建于1901-1905年间,建筑师借鉴了文艺复兴风格的海德堡城堡,并融入众多新艺术运动元素。右上图是大学图书馆收藏的14世纪《马内塞古抄本》(Codex Manesse),已知内容最全面最著名的中世纪德语诗歌手抄本。下方二图是16世纪初沿卡河谷建造的军械库(Zeughaus),海德堡老城中少数几座在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过渡时期建造,并幸免于战火蹂躏的建筑之一。现在这座建筑的一部分是海德堡大学学生会和餐厅,在那里喝一杯咖啡只有外面的半价。与许多欧洲大学城相仿,海德堡是一座自行车城。有趣的是,海德堡大学校友Karl Drais于1817年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但没有脚踏板。

毛尔布龙修道院(Kloster Maulbronn)是一座早期天主教西多会修道院建筑群,1147年建立,1178年祝圣,坐落在巴登-符腾堡北部宁静的田园风光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修道院的主要建筑建于12-14世纪,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地区最完整和保存最好的中世纪修道院,呈现罗马式向哥特式过渡的第一代西多会建筑风格。这个修道院对于哥特式建筑在北欧和中欧的兴起和发展,以及16世纪改宗新教和19世纪世俗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1993年列入 UNESCO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毛尔布龙修道院教堂建筑吸收了不同历史年代的建筑语汇,有 “德国最美修道院”之誉。教堂主入口和南入口可追溯至1178年,是德国现存最古老的可考证大门,由松木制成,在门上发现了用整张羊皮制成的纸张残片。早期哥特式回廊上方是六段肋状拱顶,精雕细琢的叶状柱头尤为引人注目。

与距离不远的海德堡相比,小城毛尔布龙显得默默无闻,但在德国文化史上却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宗教改革后,修道院建筑群改建为一所新教寄宿学校,贫困家庭的孩子首次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浪漫派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都曾是那里的学生。黑塞以修道院为原型,撰写了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ß und Goldmund)。十字回廊、圣母壁画、镂空窗棂……处处精美绝伦,见证了几个世纪的祈祷、劳作和沉思。左上图是修道院会议厅,三根圆形立柱支撑着哥特式星形拱顶,僧侣们每日在此聚集,诵读经文。右下图的三钵喷泉房是僧侣们进行宗教仪式沐浴及剃度的地方,喷泉淡水取自修道院北部的山泉。

西多会僧侣有耕作土地的传统,崇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毛尔布龙修道院四周被中世纪城墙和塔楼环绕,其独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由灌溉运河、排水网络和水库组成,周围乡村曾经遍布着他们的农庄。宗教改革之后,修道院被赋予新的世俗功能。毛尔布龙是以修道院为中心逐渐扩建而来的小城,庭院里设立了市政厅、警局、药房、餐馆等。西多会还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羊毛生产地之一,右下图是一个 “牧羊场”青铜喷泉雕塑,距离毛尔布龙修道院只有几百米远。前两年在瑞典西南和东南看到过两处12世纪的西多会修道院遗址,均毁于后来的战争。毛尔布龙修道院地处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完好保存至今真是一个奇迹。这次旅行中,更喜欢埃平根、毛尔布龙这些冷门小众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