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造访了爱尔兰首都都柏林(Dublin),这是欧盟中仅有的几个非申根国家之一,同机的爱尔兰乘客和都柏林的出租车司机看上去长得都有点像布什和拜登。公元前六千年多年第四纪冰川期结束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设立定居点。公元前六世纪,凯尔特人从中欧来到爱尔兰,逐渐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字——盖尔语。公元432年,圣帕特里克(St Patrick)将基督福音传到爱尔兰。九世纪早期,来自古挪威的维京海盗入侵并与当地爱尔兰凯尔特人相融合,在都柏林建立了一座殖民城市。图为爱尔兰国立美术馆的镇馆之宝——19世纪爱尔兰画家Daniel Maclise创作的《爱尔兰伯爵Strongbow与公主Aoife的婚姻》,表现12世纪后期盎格鲁-诺曼人征服爱尔兰的关键时刻,伯爵站在破碎的凯尔特十字架上,一位老者抱着断了弦的爱尔兰竖琴。
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率四万大军登陆爱尔兰,代表罗马天主教实行最高宗主权,也是英国入侵和统治爱尔兰的标志, 1801年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格兰无地王约翰于1204年建造了都柏林城堡,1922年之前一直是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总督府,现存建筑大多建于18-19世纪。上方二图是这座中世纪城堡唯一幸存的档案塔及皇家礼拜堂,皇家礼拜堂是一座 19 世纪的哥特复兴式教堂,具有当时都柏林最华丽的室内装饰。左下图建于18世纪的圣帕特里克大厅是城堡中最古老和豪华的房间之一,大厅内有爱尔兰最重要的彩绘天花板,描绘了乔治三世的加冕典礼、圣帕特里克(St Patrick)将基督教引入爱尔兰以及亨利二世接受爱尔兰酋长臣服的场景。右下图是1761年建成的贝德福德(Bedford)塔。
1542年亨利八世成为爱尔兰国王,强行将爱尔兰国教改为圣公会。左上图是基督教会座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正式名称为 “圣三一座堂”,始建于 11 世纪初,宗教改革后成为都柏林的圣公会主教座堂。右上图是大教堂前的青铜雕塑——躺在长椅上的 “无家可归的耶稣”,是2015年北美一位匿名者捐赠的,2018年教宗方济各曾访问都柏林无家可归者接待中心。下方二图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始建于1220-1226年间,这座英格兰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是爱尔兰最大的教堂,曾经与圣三一座堂共同作为都柏林的圣公会主教座堂,直到1870年爱尔兰国教会被废除后改为国家教堂。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曾是“最辉煌的圣帕特里克骑士团”的礼拜堂,右下图唱诗班席位区悬挂着骑士团成员的旗帜。两座大教堂均在19世纪后期大规模翻修和重建。
圣帕特里克是爱尔兰的主保圣人,爱尔兰每年最重要的节日就是他的忌日3月17日的圣帕特里克节。相传公元450年前后,圣帕特里克曾在现今圣帕特里克大教堂附近的一口古井边为第一批爱尔兰基督徒施洗,人们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木制教堂。左图是盖在古井上方刻有凯尔特十字的大理石板,1901年发现并被移至大教堂中保管。中图是大教堂内的圣帕特里克立像,身体和头部分别于13和18世纪雕刻,19世纪才整合在一起并安置在基座上。右图是大教堂议事堂的大门,即著名的 “和解之门”。1492年两个爱尔兰家族为担任代理领主陷入了激烈的争斗,次年两家在这扇门上的洞中握手言和,由此诞生了一个英文俚语 “Chance your arm”。
圣帕特里克大教堂里有许多爱尔兰历史遗迹,左图是爱尔兰科克伯爵一世理查德·波义耳(Richard Boyle)请人为自己、第二任妻子凯瑟琳(Catherine)及家人修建的纪念碑,纪念碑共有四层,于1632年完工。最下层正中是伯爵的小儿子——“现代化学之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他是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于 1661年出版的《怀疑派化学家》是现代实验科学的里程碑,1662 年发表了有关气体压力和体积的“波义尔定律”。右图的北耳堂是为英国军队服役而牺牲的爱尔兰人的纪念场所,彩窗下的两座纪念碑分别纪念在19世纪的英缅战争(右)和中英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阵亡的爱尔兰第十八皇家军团将士。北耳堂两侧悬挂着一些英国陆军爱尔兰军团的旧旗,其中有些已有 100-150 年历史,下方是为纪念一战爆发百年的一棵秃树,寓意战争推毁一切。
爱尔兰最古老的大学是成立于1592年的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正式名称为“都柏林附近伊丽莎白女王神圣和不可分割的三一学院”,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皇家宪章,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蓝本建立,其实这所大学只有一个学院。左上图是校园正门,右上图30.5米高的花岗岩钟楼是大学校园的地标建筑,于 1853 年完工,拱门上方四角的雕塑分别代表神学、科学、医学和法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当钟声鸣响时穿过钟楼拱门的学生将无法通过大学考试。左下图的老图书馆建于18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室图书馆,其中收藏了爱尔兰国宝——公元800年左右的。右下图左侧的楼房是毕业生纪念楼,1902年建成的新哥特式维多利亚建筑,草坪上青年学生或坐或躺,沐浴着初夏的阳光。
受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1798年在爱尔兰发生了反抗英国王室的民众起义,左上图是200年后在埋葬叛军的万人坑处建立的一个纪念公园The Croppies Acre Memorial Park”。由于起义者的头发剪得很短,所以被称为 “Croppies”。右上图公园后方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原为最初是爱尔兰总督 James Butler 家族的宅院,1702年被英国政府买下,改建成皇家兵营及广场。为纪念在1922-23年间爱尔兰内战中阵亡的独立战争领导人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后改名为 “柯林斯兵营”。左下图高62米的威灵顿纪念碑位于西郊的凤凰公园内,是欧洲最高大的方尖碑,四块青铜牌匾是用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缴获的大炮铸成的,于1861年对公众开放。威灵顿出生于都柏林或附近的一个爱尔兰新教家庭,他的威名胜过史上每一位英国国王和女王。
柯林斯兵营后改建为爱尔兰国家博物馆的四个分馆之一——装饰艺术与历史分馆,于1997年正式开放。左图的手摇风琴(Hurdy-gurdy)又称绞弦琴,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带有琴键的弦乐器,大约于11世纪左右出现在欧洲或中东地区,这把琴体现了18世纪爱尔兰精湛的乐器制作工艺。中图是在都柏林北部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耶稣受难像以及日月、公鸡、长矛、工具、礼拜堂等早期基督教的符号,上方 1740的字样显示这块石碑可能与18世纪对于天主教的限制有关。19世纪中期许多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参与者被英国政府遣送到澳洲,其中一位著名人物是“青年爱尔兰运动”领袖威廉·史密斯·奥布莱恩(William Smith O'brien),右图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和吉朗的爱尔兰移民集资为纪念奥布莱恩制作的22K金杯。
三十多年没乘坐过绿皮火车了,当然此“绿”非彼“绿”,爱尔兰东海岸中世纪小城德罗赫达(Drogheda)一日游。1494 年爱尔兰议会迁到这里,一年后通过了爱尔兰历史上最重要的立法“波因宁斯法案”(Poynings' Law),将爱尔兰议会的立法权置于英王及英国议会之下。右上图是小城的最高点米尔芒特堡垒(Millmount Fort),米尔芒特的土丘据说已有三千年历史,当地民间传说称凯尔特诗人阿梅金(Amegin)埋葬于此。左下图的圣劳伦斯门(St. Laurence's Gate)是建于13世纪的瓮城,中世纪城墙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右下图是从米尔芒特堡垒鸟瞰全城,中心是建于18世纪末的圣彼得大教堂——法国哥特式罗马天主教主教座堂,教堂因收藏17世纪殉难的全爱尔兰天主教大主教圣奥利弗·普兰克特(Oliver Plunkett)的遗骨而闻名。
米尔芒特堡垒最早是12 世纪诺曼人来到爱尔兰时修建的,后来用作兵营,在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堡垒在爱尔兰内战中被毁重建,现在是小城的博物馆,馆藏各种对于当地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独特的行会和贸易旗帜收藏,以及正宗的 18 世纪爱尔兰民间厨房、奶制品和洗衣房。导游Brian给我们讲述了两百多年来爱尔兰人民如何摆脱大英帝国统治、走向独立共和的历史,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听说。特别是百余年前那场内战的前因后果,在爱尔兰社会留下了深刻裂痕,现在常常有澳洲的爱尔兰移民后代来到小城寻根。爱尔兰最长的河流之一博因河(The Boyne River)流经小城,河流北岸约十公里处的博因宫史前遗址群是爱尔兰唯二的UNESCO世界遗产之一,属于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距小城只有三十多英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