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战德国电影《茵梦湖》(1943)

(2020-09-22 09:14:18) 下一个

1.二战德国电影《茵梦湖》(1943)


1943年纳粹德国拍摄的电影《茵梦湖,一首德国民歌》(Immensee, Ein deutsches Volkslied),导演哈兰(Veit Harlan),伊利沙白扮演者是他的妻子Kristina Söderbaum, 他们两人当时都很有名气。电影外景是在当时未被战事波及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Plön城及其同名的湖,直至上世纪末那里的景色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和原着比较,电影删除小说原有儿时场景没有起用儿童演员,两个主要演员当时是31岁,要扮演的伊利沙白年龄跨度是18到45岁。

 

这部电影的英语对白脚本是公开的,笔者译出剧情如下:


伊利沙白和母亲生活在茵梦湖周边。他们的邻居埃利希是他坐轮椅父亲的庄园的继承人,安静、勤奋、热爱自己的家园。莱因哈德是一个学习交响乐指挥的音乐学院学生,也作曲,假日和父母亲待在一起。


莱因哈德和伊利沙白彼此相爱。他们每天见面。但莱因哈德的心很野,爱去新的地方,会见结识各式各样的人,他希望伊利沙白日后随他遍游世界,而她却是想与莱因哈德永远安居在茵梦湖。埃利希也爱着伊利沙白,但害羞不敢暴露自己的感情。他的父亲则是顺从天命恬淡寡欲的斯多葛派人物,正如同战时千万的纳粹德国士兵一样, 接受死亡正在来临的事实。


莱因哈德去音乐学院时答应伊利沙白他生日时会回来。他离开的第二天,伊利沙白便开始思念不已。伊利沙白母亲认为他们两人分开一段时间更好,“人不应该太早让自己承担允诺什么.因为你对世界和人生知道还不多,或许有更好的在等着你。”伊利沙白觉得没有人比得上莱因哈德。


莱因哈德生日前的午夜,他的同学在他睡房外的起居室提前举办庆祝生日聚会,让他惊喜万分。同学们合唱起他写的歌,领唱是一个对他深怀爱意的女子耶斯塔。这时有同学注意到桌上的一本红皮书,打开看到里面都是莱因哈德献给伊利沙白的歌,于是和其他人朗读并选了一首又唱起来。莱因哈德听见冲出房间,看到耶斯塔正拿着他的红皮书,于是他追着要把书抢回来,两人闹成一团。此时房东太太拿来他母亲寄来的包裹,里面伊利沙白做的糕点和信,提醒了他生日要回家的承诺。


莱因哈德赶回茵梦湖,把他写的《献给伊利沙白的十二首歌》歌集作为礼物送给伊利沙白,他表示还要再次离开两年之久。在伊利沙白送他回校到车站路上,他要求她今后能和他一道,离开这儿走向世界。她没有表示可否。


但是伊利沙白的母亲认为莱因哈德没有经营婚姻的品性,不能给她的女儿带来幸福,对莱因哈德和伊利沙白私定终身看成只是他们儿时的青涩爱情。她认定埃利希就是自己女儿的合适人选,鼓励他不要踌躇和谦虚。埃利希郑重答应伊利沙白的母亲,“和我一起在茵梦湖庄园,她会有宁静的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一个人象我这样爱她.”


两年过去了,这期间莱因哈德没有回茵梦湖也没有写信,伊利沙白担心失去与莱因哈德的联系便专程坐火车去看他。他正在进行学位答辩考试,房东太太给伊利沙白打开他的睡房,发现耶斯塔正酣睡在他的床上,撞个正着。房东太太道“他们是艺术家,在怎样感受这方面更开放些.你明白,昨天他们有个聚会,就象他们所称呼的...一个大派对, 好多人,所以她就过夜了。”伊利沙白指望是莱因哈德的偶然过失,长叹一口气问道“常是这样的吗?”,听了房东太太的“别问我,我不善于说谎”的回答,她绝望了,回去很快就与埃利希结婚。

莱因哈德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了首《易北河畔之歌》唱出他的心声:

啊,我那爱情的歌,
已被遗忘流入汪洋. 
现在它永远不会
再唱梦幻的青春,
再唱花季的少女, 
这些歌见证了我的爱情
而她蔑视了我的忠诚. 
昔日湖上我们的踪影,
随水流逝消失无影无踪.

莱因哈德由于学位答辩成绩优秀获得了罗马指挥学院的奖学金。他去意大利途中,在“茵梦湖”车站把伊利沙白送他的照片寄回给她。在罗马逗留期间,他与一个意大利名歌手邂逅恋爱,最终无果,因为他觉得他内心仍然爱着伊利沙白。几年就这样过去了。一次莱因哈德休假回家,与埃利希路上不期而遇。


以下电影这段场景,描述了埃利希邀请莱因哈德来《茵梦湖》庄园作客的过程。
{埃利希驱车半路上,远远看到莱因哈德步行而来...}
[埃利希  ]我期待一件事, 却不是这个...
[埃利希  ]你从哪儿来的?
[莱因哈德]我在这儿三天了.
[埃利希  ]什么? 你没有来茵梦湖, 你不是个实诚的人?
[莱因哈德] 我是按我的日程安排来看你们的.

于是埃利希邀请他到庄园,甚至坚持,既然莱因哈德不是必须立即返回,那就住在他们那里,仍可以作他的曲。埃利希还踌躇满志地对他谈到在茵梦湖建造一个白兰地酒厂的计划。伊利沙白不喜欢莱让因哈德住在庄园的这样安排,因为她害怕自己仍爱着莱因哈德。(埃利希说的“我期待一件事,却不是这个“,明白指出了电影改编者表达的异于小说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埃利希没有主动邀请莱因哈德,当然,半路不期而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笔者释


莱因哈德和伊利沙白的爱情重新激起,这点埃利希在社区中心派对和舞会上注意到了。伊利沙白的母亲警告埃利希要关注莱因哈德。舞会上莱因哈德和伊利沙白忘情疯狂地跳舞,最后伊利沙白燥热跑到厅外,莱因哈德追了出去。莱因哈德希望她和他一块儿离开,她拒绝了。那天夜间,埃利希允诺伊利沙白可以自行其事,他不妒嫉,
“一个人不能强迫自己快乐.不是关于我的快乐,而是关于你们的。过去几天,我第一次看见你眼睛闪烁发亮,...我希望你快乐那是因为莱因哈德。我让你走,伊利沙白.”伊利沙白问道:“你能做到?你能真的做到?”“因为我爱你.” 

{埃利希第二天进城办事,留下莱因哈德和伊利沙白在庄园。他们俩人散步谈话}
[伊利沙白] ...那年,从汉堡回来的火车上...
[伊利沙白] 人们看着我哭,我觉得很难为情。.
[伊利沙白] 我对你说过告别了, 莱因哈德,
[伊利沙白] 我已对我至爱的一切告别了。
[伊利沙白] 你明白吗, 我认清使我们不能在一起的每件事...
[伊利沙白] 我们通向人生的道路并不吻合。
[伊利沙白] 你明白, 你属于要走出去的那个世界。今天你要到汉堡…
[伊利沙白]明天是罗马, 而之后是雅典, 或其他地方...而我...
[莱因哈德] 你呢?
[伊利沙白] 我变得... 扎下了根... 这儿。
[莱因哈德] 扎下了根... 这儿...
[莱因哈德] 我明白。而现在也是 ?
[伊利沙白] 是的...现在。我爱着埃利希。
[伊利沙白] 他告诉我,他让我自由让我走,那是因为他爱我, ...而对于你
[伊利沙白] 我知道了,我是属于他的, 永远无法解决。
[伊利沙白] 这就是我为什么必须说告别。

{当天夜里,伊利沙白在睡房窗前,看着莱因哈德提着行李离去,回到床边}
[埃利希  ] 我没睡着, 伊利沙白。
[伊利沙白] 请你宽恕我。
[伊利沙白] 我爱你, 埃利希。
[伊利沙白] 你相信我吗?
[埃利希  ] 我相信你说的一切。
[伊利沙白] 但是你哭了。
[埃利希  ] 快乐甚至也会流泪。

莱因哈德最终功成名就,成为一个出色指挥家和作曲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正是出自对伊利沙白的爱的激励,他写下了他最重要的交响乐作品《献给伊利沙白的十二首歌》和《睡莲》。其时,埃利希已去世,但伊利沙白爱情上仍忠于他,并把茵梦湖庄园经营得生气盎然。


在一次莱因哈德指挥《睡莲》演出的音乐会上,伊利沙白出席并在演出后去看他。他们俩都认识到,他们只能做忠诚的好朋友,不会像以前那样相爱了,多年重逢又以感伤离别结束。实际上,他为了名利舍弃了她,她为了茵梦湖庄园牺牲了他。影片最后的台词是总结性的:

{镜头回到电影开始时的餐厅,莱因哈德看着相片上写的字, 相片是他得知伊利沙白结婚消息后在车站寄回给她的}
"给我至爱的 莱因哈德 -
你忠诚的, 伊利沙白"

[莱因哈德]不, 取回这张相片是不合适的. 
[伊利沙白]合适的, 莱因哈德.
[伊利沙白] 我们永远是忠诚的的朋友, 我们俩...
[伊利沙白] 你忠于你的工作, 忠于引导你的星星,
[伊利沙白] 到你所属的整个世界,
[伊利沙白] 我呢... 回到我那小小的世界,
[伊利沙白] 我扎根的地方,
[伊利沙白] 并且完成埃利希去世后我承担的责任,
[伊利沙白] 保住并扩大他在茵梦湖庄园所建立的一切。
[伊利沙白] 所以,就让我们永远是忠诚的朋友, 我们俩,
[伊利沙白] 即使我们多年彼此不通音信,
[伊利沙白] 即使大海和陆地分隔我们,
[伊利沙白] 我们忠实于我们的青春, 我们忠实于我们自己。
{机场,大雪,伊利沙白握手和莱因哈德告别,莱因哈德登机}
{背景歌曲}

莱因哈德,
我愿永远是你忠实的
伊利沙白,
伊利沙白,
伊利沙白,...

 

这部电影票房大获成功,当时就有800万人次观看记录。在1993年影片上映半个世纪后,伊利沙白扮演者Söderbaum接收采访时谈到,那时她收到过许多前线思乡士兵的来信,说她所扮演的挚爱并忠实于自己丈夫的女子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她还道:“直到今天这个采访日子,我还收到了一封信,来信人介绍自己1943年时是一个年青士兵,因为他太喜欢这部片子了,30年后1975年在电影拍摄地Plön湖买下物业并在那儿度过了将近20年,他信中还说’真是不幸,那时是战争年代,整个世界……一切都毁灭了,还有,我们观看到这一部没有结局的爱情电影。’”当然,有些观众对演员外观形象颇有微词,说莱因哈德扮演者Raddatz极其丑陋,Söderbaum体型健硕缺乏魅力,实际扮演不了感情极度起伏的角色,并调侃道:”其实她的丈夫(导演哈兰)怎会不明白?”


电影要求民众面对爱情也要像埃利希的父亲一样面对死亡,接受为希特勒战斗死亡正在来临的事实。妇女即使意味着自我牺牲也要维护家庭,符合纳粹的婚姻神圣和忠诚的道德标准,因而被纳粹宣传机器誉为“充满艺术性和人民性”,受到纳粹宣传头目戈培尔的称赞,电影少有的一次就通过审查,但这也在战后一段时间拖累了施托姆的名声,连同此电影的导演和演员。

(此文取自拙作知识产权出版社《茵梦湖(原始版)》第 102-107页,2014年10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