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雨前的博客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个人资料
正文

走入非洲大门摩洛哥(下)

(2023-04-26 06:44:36) 下一个

【续前】走入非洲大门摩洛哥(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304/18512.html

西北非原住民柏柏尔人(Berbers)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万年前,根据维基百科,如今至少35%或更多的摩洛哥居民是柏柏尔人。在阿特拉斯山脉东南侧及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柏柏尔人仍以部落方式存在,西北部大城市则多与阿拉伯人混血。柏柏尔人的原始宗教是万物有灵论,认为不仅人类有灵魂,而且所有动植物甚至大地都是有灵性的。罗马帝国占领西北非之后,将柏柏尔人基督教化。被阿拉伯民族征服后,柏柏尔人又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柏柏尔人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2001年成为继阿拉伯语之后的第二官方语言,2003年采用新提非纳字母作为柏柏尔语的书写文字。左图为传说中的柏柏尔人无名创世者画像,右图是用阿拉伯语、柏柏尔语、法语书写的街牌。

雄伟的阿特拉斯山脉绵延约2500公里,是非洲最大的山脉、地中海西南岸与撒哈拉(Sahara)沙漠的分界线,最高峰是位于摩洛哥中部的图卜卡勒峰(Jbel Toubkal),海拔4167米。在柏柏尔某些部落的语言中,表示“山”的术语是 Adrar 和 adras,被认为是 Atlas 的同源词。阿特拉斯山脉西侧是摩洛哥的主要沿海平原,土地肥沃、景色如画,一片养眼的绿洲。作别四大皇城,开始翻山,邂逅海拔1650米的“瑞士小镇”—— 滑雪和避暑胜地伊芙兰(Ifrane)。1929年,法国政府从当地居民手中征用土地,根据当时流行的“花园城市”模式进行规划设计,犹如世外桃源。而山的那边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苍茫戈壁、大漠荒原徐徐展开。

阿特拉斯山脉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摩洛哥分成两半,挡住了撒哈拉的滚滚黄沙,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汽得以在不同季节滋润这片非洲西北角的土地。中阿特拉斯山脉主要由一系列石灰岩高原组成,长达 350 公里的坚固山体独具魅力。这里有草原、牧区和大片珍贵的雪松林,沿途风景变换绮丽,是摩洛哥重要的水源地,多条大河发源于此。原始森林中常有巴巴里猕猴出没,可惜这次我们没有看到。在阿特拉斯山区居住的大部分是柏柏尔人,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保持着与祖先极为相似的游牧生活方式,想起了川西高原的藏民。有些人住在没有电或自来水的土房里,有些人则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居所,右上图和左下图分别为柏柏尔人的帐篷和村落。

撒哈拉是世界第一大沙漠、南北极之后的第三大荒漠,总面积超过940万平方公里,与美国国土面积相当,形成于约250万年前。到达 “沙漠之门”伊尔富德(Erfoud)绿洲小镇,踏上两夜一日的撒哈拉之旅,探索著名的厄尔切比沙丘(Erg Chebbi)。伊尔富德的古堡风格酒店是摩洛哥十日之行住过的最好的酒店,晚餐也十分丰盛。卡姆利亚(Khamlia)村以摩洛哥音乐和舞蹈著称,充满仪式感。这里的居民是来自苏丹、马里和尼日尔等撒哈拉以南国家的格纳瓦(Gnawa)游牧部落,由于全球奴隶贸易,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在吟唱和叮当声中找到了正念。目的地梅尔祖卡(Merzouga)的帐篷营地堪称“豪华”,各家有独立的洗手间,只是夜间大风呼啸。

戈壁滩上可以驾驶四驱吉普或摩托,沙丘上就只能靠骆驼了。骑着单峰骆驼在撒哈拉的夕阳下行走,是此行最美好的相遇。正如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书中写道:“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地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不由心生感叹, 人生如沙粒般微不足道,又如流沙般变幻莫测。可谓:铁骑绝尘去,驼行撒哈拉;大漠追落日,人世如流沙。

金黄色沙丘只是撒哈拉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地区是山岭和戈壁摊,黑色砂粒是火山灰。厄尔切比沙丘独特的沙漠景观被认为和火星上的地质景象某些地区十分相似,因此成为许多影视片的外景地。沙漠上滴水贵如油,左上图是沙漠上的水井,右上图是长达45公里的人工暗渠,通过一个个竖井挖成并汲取地下水。上一个冰河期撒哈拉气候温和、雨水丰沛,留下了很多动植物化石,如今依旧随处可见。撒哈拉具有丰富的矿藏和油气资源,右下图是姆菲斯村(M'ifis)一处以前法国人开设的废弃矿山,出产一种含铅量极高的矿石,用以生产中东、地中海一带妇女的眼线笔,如今在西方国家已经禁用。此地距离阿尔及利亚边境仅一二十公里,现在是一个军事基地。

跨撒哈拉商路是连结沙漠南北两端的贸易通道,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商路之一,不同文化在这条商路上相遇、交流与融合。上图:位于两个阿特拉斯山脉之间的山城廷吉尔(Tinghir),是摩洛哥南部最美丽的绿洲之一,点缀着郁郁葱葱的棕榈园。下图: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的陶里尔特古堡(Kasbah Taourirt),是同类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例子之一,其中有前总督的住所。海拔1160米的瓦尔扎扎特是撒哈拉沙漠西大门最后一个重要的补给站,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非洲商人前往摩洛哥北部和欧洲的交通枢纽,古堡位于撒哈拉商路上控制几条河谷交汇处的一个重要位置。在法国统治时期,瓦尔扎扎特作为驻军城镇、行政中心和海关哨所进行了大幅扩张。

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Ksar of Aït -Ben-Haddou)位于欧尼拉河(Asif Ounila)旁的一座山坡上,以11世纪当地第一任总督的名字命名。这是古代从马拉喀什翻越高阿特斯拉山口的骆驼商路上众多站点之一,有些像川滇茶马古道上的驿站。村子由17世纪的泥土和干草建造的房屋组成,与中国北方的 “干打垒”房屋神似,还有些像川西羌寨的碉楼,至今仍有少数人家居住。筑垒村是南方摩洛哥粘土建筑的典范,曾获得 “摩洛哥最美村落”的称号。由于 “在配置和材料方面保持了建筑的真实性”,1987年入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多部影视剧,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基督最后的诱惑》《木乃伊》《角斗士》等,都曾在这里取景。

摩洛哥是过去几十年好莱坞阿拉伯题材外景地的首选,位于瓦尔扎扎特城外的Atlas Studios是位列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影城,有“摩莱坞”之称。摩洛哥政府大力支持本国电影业发展,并且可为外国剧组减免税收,为战争题材电影提供真枪实弹的军事装备和人员。在路上遇到的柏柏尔人,可能曾在某部大片中充当过群演,所以我给影城取名“摩洛哥横店”。左上图:影城门口的埃及法老雕像;右上图:《埃及艳后》(1963)中的宫殿;左下图:《木乃伊》(1999)中的布景;右下图:电视剧《维京海盗》(2013)中的海盗船。1997年的Kundun也在这里拍摄,影片中的喜马拉雅山其实是阿特拉斯山,影城里还有一座藏传寺庙,但是没有转经桶。

阿特拉斯山脉在地质上是阿帕拉契造山运动的一部分,远古时代欧洲、非洲和北美洲相连,山脉在非洲和北美洲相撞时形成,因此这一带与美国西部地貌相似。山脉的隆升导致海洋撤离,岩石变形成褶皱和断层,风和河的侵蚀最终塑造了石灰岩和粘土的沙漠景观。高阿特拉斯地区以其壮观的峡谷闻名,毗邻廷吉尔的托德拉山谷(Todra Gorge)风景如画,山谷两旁的崖壁高达数百米,峡谷部分宽度只有 10 米,摩洛哥最长的河流——德拉河(Draa)从山谷缓缓流过。右上图的山体形似猴爪而得名,白雪皑皑的山峰时隐时现。沿着壮丽的九号国道 Tizi n'Tichka 高山公路前行,翻越高阿特拉斯山脉,右下图是撒哈拉沙漠的门户——海拔2260米的提什卡(Tichka)山口。

19世纪,英国商人将中国茶叶传入摩洛哥,使得薄荷茶成为摩洛哥的国民茶饮,大概就是沿着跨撒哈拉商路翻过阿特拉斯山进入北非腹地的。在这个禁酒的穆斯林国家,人们常常以茶代酒,因此薄荷茶还被戏称为 “摩洛哥威士忌”。八年前开通了有 “世界超市”之称的义乌至马德里的中欧班列,在摩洛哥的老城中、山路边,甚至沙漠里,叫卖商品的小贩随处可见,本人十分怀疑有多少商品是当地生产、多少是来自义乌的。十天里导游带着逛了不下十个店铺,估计回扣拿了不少。图片依次为:柏柏尔游牧部落的儿童;绘制陶器花纹的女孩;中阿特拉斯山上骑驴的少年;药店里叫卖摩洛哥神油的店员;在餐馆里斟茶的侍者和表演杂耍的艺人。

重归马拉喀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千年古城。上方二图:16世纪萨阿第(Saadi )王朝的皇家陵墓,因其丰富的装饰和内部空间安排,被视为中世纪晚期摩洛哥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标杆。苏丹艾哈迈德一世·曼苏尔(Ahmad I al-Mansur)即长眠于此,他被描述为“具有深厚伊斯兰学识的人,神秘文本的鉴赏家,书籍、书法、数学以及学术讨论的爱好者。”下方二图:建于1910年的Dar El Bacha博物馆,意为“帕夏之家”,是法属殖民地时期摩洛哥南部最高行政长官(Pasha)Thami El Glaoui的私人宫殿。这座宫殿以彩绘雪松木大门以及马赛克瓷砖墙壁和天花板为特色,将精美的摩洛哥建筑和欧洲风格完美结合,是马拉喀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象征。

有人说:马拉喀什有“最世俗的广场与最美丽的花园”,这里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此行始于德吉玛广场,终于马约尔花园(Jardin Majorelle)。二者分别位于马拉喀什的老城和新城,代表了这座城市的两极。1924年,法国东方主义艺术家雅克·马约尔(Jacques Marjorelle,1886-1962)来到马拉喀什,几乎穷尽一生打造这座传说中最神秘的英式私家花园。花园中心是艺术家夫妇的立体派居所,处处呈现以其名字命名的令人魅惑的“马约尔蓝”,其灵感来自当地柏柏尔人烧制的彩色瓷砖。马约尔从世界各地搜罗奇花异草,建造了棕榈树林、藤蔓长廊、仙人掌园、莲花池塘等植物景观。1950 年代离婚后,马约尔被迫卖掉房子和土地,此后多年无人问津。

直到1980年代,法国传奇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1936–2008)与他的同性伴侣皮埃尔·贝尔热(Pierre Berge,1930–2017)发现并买下了这座几近荒芜的花园,倾心修缮扩充。马约尔花园的斑斓色彩激发了圣罗兰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创立了举世闻名的时尚品牌YSL。圣罗兰去世后,骨灰撒在马约尔花园中,左下图是花园里圣罗兰与贝尔热的纪念碑。马约尔花园因其两任主人闻名于世,每年来访的游客超过70万人。令人惊喜的是,在这远离故土的花园里,生长着茂密的翠竹。不由想到苏轼的诗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穆斯林国家,想 “俗”都难,不过在沙漠之门伊尔富德居然吃到了此行唯一的火腿。

马拉喀什生长着一种四季开花结果的橘子树,因此出现了一棵树上同时开花、结果的奇观。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保加利亚出生的犹太裔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曾与朋友一起来到马拉喀什旅行三周,徜徉于麦地那老城区。他在旅行札记《聆听马拉喀什》中写道: “我不想离开这里,几百年前我就来过此地,但是我忘记了,而如今一切又返回到我这儿……当我伫立在此,我就是这座广场。我相信,我始终就是这座广场。”此行最后一顿晚餐是在老城中心地带的Dar Essalam餐厅享用,建筑、美食,歌舞,大饱眼福口福。“悬疑大师”希区柯克1956年的影片《擒凶记》发生在马拉喀什,有一场戏就是在这个餐厅拍摄的。

3月19日星期日那天在伊尔富德,手机自动提前一小时,原来是夏令时开始。非洲西部与欧洲中部是同一时区,但今年夏令时比欧洲早一个星期,因此回程飞机落地后手机又回拨一小时。3月23日是伊斯兰历拉玛丹月的第一天,每天从晨祷开始至薄雾时分不能进食和娱乐。我们正好那一天离开摩洛哥,人们都在家中静默斋戒,去机场一路畅通。伊斯兰历是太阴历,每年比公历提早11天左右。回到北欧,同一时区气温骤降40度,冰点以下黄沙与飞雪也有相似之处。把以前没看过的好莱坞大片《擒凶记》《木乃伊》《角斗士》翻出来看,德吉玛广场、厄尔切比沙丘、陶里尔特古堡、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在影片中一一闪过,不由产生几分 “亲切”之感。

相关博文:四月美西行未尽(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302/16248.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春后雨前SE' 的评论 :
:)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是的,但去非洲只能跟团。四月下旬暖了一下,马上又冷了。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春后雨前SE' 的评论 :
有的旅行团安排活动的太紧凑,或过多的不适合自己。谢谢传送。
你们那里当下气候如何了呢?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是很有趣,就是有点累。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这里真有意思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