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雨前的博客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个人资料
正文

走入非洲大门摩洛哥(上)

(2023-04-20 06:39:18) 下一个

今年三月中旬,逃离北欧春寒,飞越欧洲大陆,参团前往西北非摩洛哥王国十日游。首次登上非洲大陆,开启皇城之旅,造访了该国红白黑蓝四大历史皇城,飘过九个世界遗产中的六个,行程1860公里。在四色皇城之间辗转往复的路上,时而沿着大西洋海岸行走,时而翻越阿特拉斯山脉(Atlas),古罗马时代遗迹、中世纪阿拉伯文明以及欧陆风情混搭,又到撒哈拉沙漠骑骆驼、看星星。摩洛哥与伊比利亚半岛仅隔一个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两千多年的文化交融、风云变幻,都凝聚在斑斓的色彩中。前国王哈桑二世在其自传《挑战》中形象地写道:“摩洛哥好比一棵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非洲的土地里,它的叶子呼吸着来自欧洲的和风,飒飒作响。”

摩洛哥南部城市马拉喀什(Marrakesh)是四大皇城中的“红城”,因其温暖的陶土红墙而闻名。马拉喀什坐落在贯穿摩洛哥全境的阿特拉斯山脉以西,在柏柏尔语中意为“神域”,由摩洛哥第二个王朝穆拉比特(Almoravid)王朝的塔什芬大帝(Yusuf ibn Tashfin)于1062年建立,1985年马拉喀什老城入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摩洛哥城市内的老城区均称为“麦地那”(Médina),犹太人聚居区则称为“麦拉”(Mellah)。在老城游走,如同闯入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迷宫。德吉玛广场(Jemaa-el-Fna)是非洲最大最世俗的广场,也是全球唯一保持原始风貌、充满生命活力的广场,作为一个物理空间,庇护着丰富的和无形的文化传统。

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军团入侵西北非,将伊斯兰教传入摩洛哥,现在是以逊尼派为主的世俗化穆斯林。与土耳其和中东地区的东方伊斯兰建筑不同,摩洛哥的清真寺不是圆顶的,只有一个高大的宣礼塔。几年前在西班牙南部看到过这种建筑,即始建于公元八世纪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十三世纪改成罗马天主教主教座堂时,直接用宣礼塔当作钟楼。马拉喀什的库图比亚(Koutoubia)清真寺是12世纪为纪念击败西班牙人的胜利而建,一侧是第一座库图比亚清真寺的遗址,被称为 “世界尽头的清真寺”。77米高的宣礼塔精美绝伦,塔顶的三个球从大到小依次代表地球、水、火,西班牙塞维利亚主教座堂的吉拉达(La Giralda)钟楼就是在摩尔人统治时期仿照这座宣礼塔修建的。

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以及商业金融中心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白色的房子”,城市建筑颇具法国情调。二战期间卡萨布兰卡被法国维希政权占领,是欧洲逃往美国的必经之地,因1942年的同名美国电影闻名于世,影片成为瑞典影星英格丽·褒曼一生的经典之作。其实电影是在加州拍摄的,除了一家小机场之外全部是在影棚制作,与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关系不大,右上图的 “Rick's Cafe”是按照影片中布置的网红咖啡馆。1943年1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了十天会谈,成为二战的转折点。会谈后,两人一同驱车前往马拉喀什欣赏阿特拉斯山的落日,丘吉尔还将自己绘制的库图比亚清真寺塔风景画赠送罗斯福。

卡萨布兰卡的地标建筑——哈桑二世清真寺建于1987-1993年间,矗立在一个俯瞰大西洋的海角上,其中三分之一填海造成,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这是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拉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大殿和广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 210米高的宣礼塔是全世界第二的高宗教建筑,也是摩洛哥为数不多的对非穆斯林游客开放的清真寺之一。时任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Hassan II)发起举国捐赠,筹措建筑资金五亿多美元建成。根据国王的旨意,清真寺由法国建筑师Michel Pinseau设计,除了意大利白色花岗岩柱和玻璃吊灯外,其余建筑材料均来自摩洛哥各地,由六千余名工匠历时五年倾力打造。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Rabat)是四大皇城中的“白城”,意为“胜利的堡垒”,由阿尔摩哈德(Almohad)王朝首位哈里发阿卜杜勒·慕敏(Abd al-Mu'min)于1150年建立,2012年以“现代都市与历史古城”的名义入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乌达亚斯(Udayas)城堡位于布雷格雷格河(Bou Regreg)河口右岸的崖壁上,为了横渡直布罗陀海峡远征西班牙,慕敏在八世纪的阿拉伯要塞上修建了这座城堡,城堡最初的马蹄形大门是第三任哈里发雅各布·曼苏尔(Yaqub al-Mansur)设计的。十七世纪初,西班牙帝国大举驱逐穆斯林,很多摩尔人逃到已荒废的乌达亚斯城堡。他们按照故乡安达卢西亚的风格,建造了许多蓝白相间的彩绘房屋,这里也成为巴巴里海盗的避风港。

十二世纪末,曼苏尔计划在拉巴特建造一座宏伟的皇城,包括巨大的哈桑大清真寺。他于1199年去世,皇城和清真寺因此成了烂尾工程,原计划80米高的宣礼塔哈桑塔只建了44米。清真寺则毁于1755年的大地震,仅剩哈桑塔和312根大理石残柱。1912年,法国在摩洛哥建立了保护国,将首都从菲斯迁往拉巴特。穆罕默德五世(Muhammad V)是从1666年延续至今的阿拉维(Alawite)王朝的第25任苏丹,他带领摩洛哥人民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进行了 “宪政改革”。1957年改国号为摩洛哥王国,苏丹改称国王。 1961年穆罕默德五世在拉巴特去世,被尊为 “国父”。下方二图是摩洛哥复兴主义风格的穆罕默德五世陵墓,位于大清真寺遗址南端。

晨雾中的的塞拉(Chellah或Shalla )废墟与乌达亚斯城堡遥遥相望,20世纪在此地发掘出土了古罗马城镇遗址,因此有该国最大的考古博物馆。十三至十四世纪改建为马林(Marinid)王朝的皇家墓地,由于内部正在装修,无法进入一窥真容。布雷格雷格河左岸的两座未来主义建筑: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遗作——2019年落成的拉巴特大剧院,受周边河流与阿拉伯书法启发,呈现出波浪形线条和流体形状。尚未完工的火箭形状非洲第二高楼,以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Mohammed VI)的名字命名,2016年国王为其奠基。塔楼设计高度250米,由中国铁建与当地最大的建筑承包商TGCC联合中标承建。

四大皇城中最年轻而低调的梅克内斯(Meknès),十一世纪作为军事定居点建立,十七世纪阿拉维王朝的第二位苏丹穆莱·伊斯梅尔(Moulay Ismail)将其改造成一座宏伟的皇家城市,老城区于1996年入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他在位55年,是摩洛哥所有苏丹中执政时间最长的,至少有500名王妃和800多个孩子。伊斯梅尔统治期间被视为摩洛哥的鼎盛时期,他一生骁勇善战,建成一支15万人的强大军队,几乎全部由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奴组成,因此梅克内斯被称为 “黑城”。这座城市最著名的是连绵25公里的古城墙,布局复杂、形式丰富,六个马格里布(Maghreb)式古城门使其享有 “多门之城”的美誉,下方二图为伊斯梅尔王陵的庭院及墓室。

瓦卢比利斯(Volubilis)考古遗址位于梅克内斯以北约30公里处一个丰饶的农业区域内,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先后是柏柏尔人和原始迦太基人的定居点,后来成为北非古国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的首都。公元一世纪时,瓦卢比利斯是古罗马国最西部的据点,大约有两万五千居民,占地约40公顷。瓦卢比利斯逐渐发展成为古罗马帝国在非洲的中心行政城市之一,负责生产并向古罗马帝国输出橄榄、橄榄油和小麦,1997年因其为“帝国边缘罗马殖民城镇保存完好的典范”入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里留有保存完好的卡拉卡拉凯旋门、巴西利卡元老院、剧场,以及完整的街道、民宅、市场、公共温泉浴室(右下图)等,与意大利庞贝城中的景色类似。

瓦卢比利斯从城镇延伸到山野,展示了地中海与北非文明、基督教与伊斯兰文明在城市演变、建筑风格以及景观创作中的互相影响和融合,见证了曾经的繁华和没落。公元788年,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穆莱·伊德里斯(Moulay Idriss)在这里创立了什叶派伊德里斯王朝。瓦卢比利斯毁于1755年的大地震,据说地震后很多石材都被运到梅克内斯修建“摩洛哥的凡尔赛宫”,不然的话这里可能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古罗马遗址。1874年,考古学家发现了瓦卢比利斯遗址,1915年开始大规模发掘。左上图的元老院是罗马柱式,而右上图的剧场则是希腊柱式。左下图是最漂亮、保存最完好的一根柱子——科林斯柱头和斜纹凹槽柱身,第一次看到;右下图是一幅精美的镶嵌式地板画。

非斯(Fes)是摩洛哥的第一个皇城,由伊德里斯一世于公元789年建立,1981年非斯老城入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伊德里斯王朝是历史上首个统治摩洛哥的阿拉伯穆斯林王朝,因此非斯是摩洛哥阿拉伯化的起点和伊斯兰精神中心,有“非洲雅典”“西方麦加”之称。非斯皇宫位于十三世纪马林王朝修建的新城,但大部分宫殿建于时期至二十世纪,左上图是皇宫的七座金色大门,代表摩洛哥的七个朝代。非斯自九世纪开始接纳来自北方的犹太难民,右上图是摩洛哥第一个米拉区的西班牙风格街道,但现在已完全阿拉伯化。非斯地区盛产独特的深蓝色颜料 “非斯蓝”,用于烧制陶瓷马赛克,故得名 “蓝城”,左下图是老城的摩尔式布日卢蓝门(Bab Boujloud)。

上方二图是建于公元859年的卡鲁因(al-Qarawiyyin)清真寺和卡鲁因宗教学校,相传是由富商之女法蒂玛菲赫利(Fatima al-Fihri)创建。卡鲁因是北非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清真寺,宣礼塔被迷宫巷弄包围,是皇城最醒目的地标。清真寺建筑与校园浑然一体,包含摩洛哥历史许多不同时期的元素,非穆斯林不得入内。卡鲁因曾经是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十三世纪的菲斯是享誉世界的学术之都,许多欧洲学生来此深造。1963 年学校进行现代化重组,两年后正式改名为 “卡鲁因大学”。下方二图是建于1355年的波伊那尼亚神学院(Madrasa Bou Inania),由皇家耗巨资精心打造,被公认为摩洛哥最美丽的伊斯兰建筑,也是非斯古城唯一允许非穆斯林进入的清真寺。

非斯老城内有九千多条街巷,纵横交错、幽暗狭窄、千回百转,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步行街”和“最容易迷路的地方”,卡鲁因清真寺和波伊那尼亚神学院就藏在这些迷宫中。我们的旅行团共有37位游客,一位瑞典导游和一位摩洛哥地陪导游全程陪同。在非斯又雇了一位在老城长大的当地导游,还有一位助手,跟在团队最后保驾护航。老城的建设停止在700多年前,成为原汁原味的中世纪阿拉伯城市的活化石,沿街都是各式各样的小商铺,充满人间烟火气。老城中遍布各种手工作坊,右上图是 “臭名昭著”的古老皮革染坊,据说非斯是世界上极少仍然保持传统手工染色方法的地区之一,但工匠的劳作条件十分恶劣。

30多年来数度出入伊比利亚半岛,特别是半岛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对于西方伊斯兰的摩尔式建筑印象十分深刻,这次终于来到摩尔人的原乡,大饱眼福。这种建筑风格深受前伊斯兰罗马、拜占庭和西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融合了北非柏柏尔民族的传统。摩尔式建筑的特征元素包括马蹄形、交叉和多叶拱门,通常带有交替颜色或图案的楔形拱门,以及内部庭院、里亚德(riad)花园、带棱纹的圆顶和长方体尖塔。摩尔式建筑还延续了早期伊斯兰教的传统,除了大门和尖塔之外,建筑物外部非常朴素,而内部装饰却十分华丽,比东方伊斯兰建筑更保守。虽然15世纪穆斯林结束了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摩尔式建筑传统在北非以及西班牙的穆德哈尔风格仍在继续。(未完待续)

相关博文链接:安达卢西亚的珍珠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8/14750.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谢谢啦!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春后雨前SE' 的评论 :
:)在早春里保重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谢谢喜欢!下集我会写道自然地貌与北美西部的相似之处 :)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介绍,欢喜,那里的人文和自然是具有世界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大力,类似美国加州和加拿大某些地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