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雨前的博客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个人资料
正文

千面水城 荷兰双丹

(2022-09-12 08:53:27) 下一个

荷兰是"尼德兰" (Nederlanden) 的非正式名称,意为"低地之国",因为其国土一半以上低于海平面或海拔不足一米。历史上荷兰与周边地区分分合合,16世纪初在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之下获得统一,后纳入西班牙王国版图。1568年包括现在荷比卢三国在内的北方省爆发了反抗西班牙国王中央集权以及对新教加尔文派迫害的八十年战争,成为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独立后的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共和国及当时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荷兰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17世纪航海和贸易强国。直到17世纪后期荷兰在海上败于英国 (英荷战争),在陆地败于法国 (法荷战争),法荷战争结束后成立荷兰王国。16世纪以来荷兰人利用风车及堤坝围海造地,从而建造城市并形成独特的风光,荷兰很多地名都以"丹" (dam) 结尾,最著名的自然是荷京阿姆斯特丹和欧洲门户鹿特丹。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意为"阿姆斯特朗河" (Amstel) 上的"水坝" (dam),其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的小渔村,"阿姆斯特丹"这个词最早于1275年10月27日被记录在册。市中心的水坝广场是该城的发源地,被称为"阿姆斯特丹的心脏",整个1960年代水坝广场都是全欧洲嬉皮士汇集的地方。左上图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于1665年落成,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精华建筑,最早用作市政厅和法院,1808年拿破仑统治时期改为王宫 (Koninklijk Palei),是依据议会法案荷兰王室的三座宫殿之一。整座宫殿由埋在地下的13659根木桩支撑,号称建筑史上八大奇观之一——"木桩上的宫殿"。

右上图是广场一侧的新教堂 (Nieuwe Kerk),始建于15世纪初,17世纪中期重建为哥特式,为王室加冕教堂。下方二图是1956年为二战及之后的武装冲突中牺牲的荷兰人建立的国家纪念碑,高22米,在纪念碑底部刻着De Vrede意为"和平"的铭文,底部四周形态各异被锁拷的男性表现战争中的苦难,正面中段被和平鸽环绕着的怀抱婴儿的女性则象征胜利、和平与新生。

17世纪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那时这个国家刚刚成为新一代海上霸主,荷兰的科学艺术和商贸成就也因此达到顶峰。上方二图是建于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证卷交易所大楼及楼前的铜牛,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它发行的第一支股票是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左下图是阿姆斯特丹现存最古老的非宗教建筑——计量所Waag,墙上还有建于1488年的老城门。1617年这里改为秤量房,运河上的所有来往货物均在此称重纳税。

八月的最后一周是大学的开学周,数以千计的大学生们在前面的新市场 (Nieuw Markt) 摆开流水席,一醉方休,这个市场据说具有北京菜市口的功能。称重房是荷兰各地特有的建筑,相当于市场的公平称房,体现了荷兰商人对市场的敏感度及对交易诚实的成功之道,现在这些建筑均已改成餐厅咖啡馆了。右下图是铸币塔 (Munttoren),这里曾是15世纪的老城门,塔是城门的一部分,后来被大火烧毁并于1620年重建。1672年英法对荷兰共和国宣战,这里成了临时铸造货币的地方,"铸币塔"因此得名,17世纪时是铸币所。

傍水而居的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最有特色的运河之城,其运河网全长75公里,由160多条运河、100多个岛屿、1281条桥梁组成。阿姆的第一条运河辛厄尔河 (Singel) 1270年开通,流经水坝广场,在15-16世纪间曾充当阿姆斯特丹的护城河。环绕市中心的三条运河——绅士运河 (Herengracht)、皇帝运河 (Keizersgracht)、王子运河 (Prinsengracht) 均于17世纪修建,以同心半环带的形式向外扩张,这三条运河组成的运河带2010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外侧的运河四环辛厄尔运河 (Singelgracht) 是17世纪的护城河。

左上图是著名的"七桥洞"景观,位于绅士运河与Reguliersgracht运河交汇处,在那里能一次性看到七个连续桥洞。右下图是辛厄尔河边具有200多年历史的阿姆花卉市场,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的漂浮在水上的花市,也是世界上最鲜艳芬芳的地方之一。一个城市的精华和有趣之处,不仅仅在于她的标志性建筑,更在于街巷之中。而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水网,又给这个城市带来灵动和诗意。水乡风韵,渐入佳境,运河交织,仪态万方,只是入夜后宛如迷宫,游客一不留神就会迷路。沿着河边行走,看看河上的老桥及河边的旧屋,真是趣味无穷,不觉间每天都要走两万多步。

阿姆斯特丹的母亲河——阿姆斯特朗河及河上著名的瘦桥 (Magere Brug,左上图) 和蓝桥 (Blauwburg,右上图),前者是河上现存唯一的木质吊桥,曾在梵高笔下出现;后者是仿造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修建的,建造时把桥涂成了荷兰国旗中的蓝色,蓝桥右后方的半圆形建筑是国家芭蕾舞剧院。想起前些年暴走锦城府南河、飘过江南和川西古镇的小桥流水,竟然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阿姆17世纪的老屋山墙很有趣,不知是由于地势原因还是有意为之,很多都是歪歪斜斜的。另外都是窗大门小,据说从前法律规定,每户按门的面积收税,因此楼顶都有一个钩子,重物用滑轮吊起来走窗户。

伦勃朗 (Rembrandt Hamenszoon,1606-1669) 是荷兰黄金时代及欧洲巴洛克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在以伦勃朗为代表的17世纪荷兰画家的风格转变中,日益消减的宗教气息被逐渐清晰的世俗形象所取代,进而转化为表现深刻诚挚的艺术家内心世界。位于犹太人宽街上的伦勃朗故居博物馆是阿姆斯特丹唯一的伦勃朗遗址,在这里诞生了那些影响整个欧洲绘画史的巨作,见证了这位大画家的辉煌与衰落。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刻版画、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画像,人们说他用黑暗来绘成光明,被称为"夜光虫"。以其名字命名的经典绘画打光方式——"伦勃朗光",与"耶稣光"和"蝴蝶光"一起,并称为三大经典自然光源。伦勃朗一生中最具创造力的20年在这座三层小楼中度过,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变得一贫如洗,房屋和财产被尽数拍卖。左上图是故居正立面,右图是起居室和卧室一角,左下图是大画室,右下图是伦勃朗的一幅蚀刻版画原作。

始建于13世纪的哥特式老教堂 (Oude Kerk,上方二图) 是阿姆斯特丹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其屋顶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木制拱顶,具有顶级声学效果,教堂旁边就是举世闻名的De Wallen红灯区。自从1578年宗教改革之后,荷兰成为一个基督新教国家,老教堂由天主教堂改为新教加尔文宗教堂。伦勃朗的孩子们都是在这个教堂受洗,他的妻子莎斯基娅也葬在这个教堂内。16世纪末在荷兰罗马天主教被禁止公开活动,直到19世纪才逐渐恢复,后来几座天主教堂也是那时建造的。

左下图是一座新哥特式天主教堂,位于辛厄尔河畔的双塔圣方济各沙勿略堂 (De Krijtberg),属于耶稣会。耶稣会是16世纪为反对宗教改革服从教皇而建立的修会,圣方济·沙勿略 (Saint Francis Xavier) 是16世纪的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耶稣会创始人之一,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他首先将天主教传播到亚洲的马六甲和日本,1841-1853年间耶稣会在上海董家渡建的第一座主教座堂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右下图的圣尼古拉大教堂 (St. Nicolaaskerk) 将几座新巴洛克式和新文艺复兴式教堂融为一体,圣尼古拉是阿姆斯特丹的主保圣人,在荷兰还是圣诞老人的宗教形象。这座教堂是在阿姆斯特丹的中世纪防御城墙遗址上建造的,又被称为"高墙里的圣尼古拉"。据称15世纪的航海家亨利·哈德逊 (Henry Hudson) 从教堂旁的"泪之塔"出发前往北美探险,他在北美东岸登陆后将登陆地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现在的"纽约",纽约的哈得逊河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大航海时代乃至更早,航海意味着九死一生,亲人们在泪之塔送行,以泪洗面。

位于皇帝运河与王子运河之间的文艺复兴风格西教堂 (Westerkerk,左上图) 是阿姆斯特丹最高的教堂,也是最大的新教教堂,建于1620-1631年间。其顶部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Maximilian I 的皇冠,17世纪的荷兰地图与航海图都以该教堂的南北轴为零度经线。1669年伦勃朗在附近的罗森水道旁去世,被葬在教堂中堂下的穷人墓室中。最后一位荷兰驻台湾总督,瑞典人Frederick Coyett (1615–1687) 也葬在西教堂内,1662年他被郑成功打败,因丢失台湾罪被囚禁三年并流放。

西教堂一侧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居住多年的地方 (右上图) ,1649年笛卡尔离开荷兰,应邀前往斯京,担任瑞典Kristina女王的私人教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二战后期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一家藏身之处也在这个教堂附近,左下图是教堂旁她的雕像。右下图是教堂广场上设立于1987年的三角形"同志纪念碑",以纪念所有因同性恋被处死者,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纪念被纳粹杀害的同性恋者的纪念碑。在基督教堂近旁为异教徒和同性恋者立碑很少见到,至少本人在世俗化国家瑞典没有见到过,荷兰真是一个开放的国家。

除了伦勃朗故居博物馆外,伦勃朗的足迹遍布阿姆斯特丹。右上图是以伦勃朗的名字命名的广场Rembrantplein,1876年伦勃朗的全身铸铁像伫立在广场中央,这是阿姆斯特丹现存最老的户外铸铁塑像。画家周围的30个铜雕取材于其名作《夜巡》,为纪念伦勃朗诞生400周年于2006年完成,2009年起这组群雕曾到纽约、莫斯科等地"夜巡"三年。左下图是伦勃朗故居附近的摩西与亚伦教堂 (Mozes en Aäronkerk),是一座建于1837-1841年间的天主教堂,圣经里亚伦是摩西的哥哥,与摩西一起带以色列人出埃及回迦南。1837年年方济会委托设计了教堂,据说灵感来自罗马西班牙广场上的圣三一教堂。

右下图教堂墙上的纪念碑是为1982年原荷属殖民地"十二月屠杀案"中被该国军政府杀害的反政府人士所设。教堂原址是17世纪荷兰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出生地,他是与笛卡尔、莱布尼茨齐名的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伦勃朗深受同时代的两位大哲学家笛卡尔和斯宾诺莎影响,但没有他与此二人直接交往的记载,而这西教堂和摩西与亚伦教堂所在地似乎在伦勃朗和两位哲学家之间建立了某种神秘的联系。斯宾诺莎出生于犹太人家庭,但因接触笛卡尔等人的学说被逐出犹太教会,他认为上帝和宇宙是一回事。爱因斯坦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他以万物之秩序示现,不会干涉人的命运和行为。"

19世纪末期被称为阿姆斯特丹的第二个黄金年代,荷兰建筑师Pierre Cuypers先后设计了哥特和文艺复兴混搭风格的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Rijksemuseum,左上图) 和中央火车站 (Centraal,右下图),分别位于城市南北两侧,遥相呼应。中央火车站建在三个人工岛上,由8687根柱子支撑。阿姆国博是世界上第一座专门的博物馆建筑,其中的Cuypers图书馆 (右上图) 是荷兰境内最大最古老的历史图书馆,可供游客从上方参观,学生和学者也可以由下层进入并使用图书馆。开始以为其中的三位读者是假人,后来发现他们的手指在动。

2015年中央火车站开通了一条110米长的人行和骑行通道 (左下图),其一侧是一面由八万块瓷砖拼成的壁画,表现战船在大海波涛中翻滚的壮观场面。原作者是以瓷砖画见长的17世纪荷兰画家Cornelis Boumeester,该画现存阿姆国博。年轻时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读书码字与扬帆行船一样,都是人生乐事。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的作品,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三位大师的代表作成为镇馆之宝。与天主教国家大量的教堂和宫廷画不同,在宗教改革后的荷兰,由于加尔文宗禁止宗教肖像,画家们注重中产阶级和平民生活。左上图是哈尔斯 (Frans Hals,约1580-1666) 的《花园里的结婚画像》,这是他唯一的双人肖像画,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大概就是笛卡尔画像。哈尔斯的人物肖像很多都是蕾斯衣领,大概是那个时代的时尚。

右上图是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1632-1647) 的《厨娘》,这幅画被称为"穷人的蒙娜丽莎"。左下图是伦勃朗的《犹太新娘》;右下图则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夜巡》,原作中后排穿盔甲士兵右肩露一只眼的男孩据称是画家本尊,小女孩是他后来的妻子,但伦勃朗页正是由于这幅画惹了官司,导致后半生穷困潦倒。哈尔斯是荷兰第一代爱画表情包的肖像画艺术家,伦勃朗被称为"画布上的戏剧之王",而维米尔则是风俗画流派大师。

在黄金时代的荷兰,画家们一扫往日西欧的奢靡之风,转向对简单自然的爱好,注重写实的艺术风格。他们的题材十分多元接地气,独立的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肖像画,特别是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都深受市民们欢迎。左上图是Salomon Koninck的《远眺路旁的小屋》,左下角的三间小屋基于伦勃朗的一幅版画,画家也深受其影响。右上图是Gerrit Berckheyde的《绅士运河黄金转弯的景色》,是阿姆运河网最美的一段。大师们的写实画风对19 世纪荷兰浪漫主义画派有很大影响,下方二图是那个时期的作品:《书店》和《冰场上的女子》。

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 (Museumplein):上图是博物馆主建筑及13米高的雕塑"梦想家的自画像",左下图是国博内花园,右下图是梵高博物馆的圆形门厅及左后侧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世界三大音乐厅之一,因其绝佳的音响效果和宏伟气势闻名于世。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是表现主义的先驱,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却在贫穷和精神疾病的困扰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梵高博物馆是到阿姆斯特丹的游客必访打卡之地。博物馆于1973年对公众开放,收藏了200多幅梵高各个时期的作品、500多幅素描,以及他写给弟弟提奥的850封信件,左下图是收藏这些信件的柜子。这个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梵高作品最多的地方,按照其生平年代的顺序展示。梵高深受法国印象派画家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右下图《盛开的杏花》是他为刚出生不久的侄子而作,这位与他同名的侄子后来建立了梵高基金会,而这个博物馆就是基金会创立的,藏品大多是梵高弟弟的私人收藏。孤独落寞的梵高生前的心愿是:"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可惜他没有看到这一天。博物馆的圆形中庭朝东的一边是玻璃幕墙,室内温度不算高,比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中庭更科学。

在梵高的画笔下,一切都在发光,生命力到处飘荡和相互传递,只可直觉的冥冥之力渗透于万物之内。梵高在他的书信里写道:"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是不容易画的,但同时都是美的。终生从事于表现隐藏在它们之中的诗意,确信是值得……"。

图为梵高生命中最后一年中的几幅作品:《雷云雨下的麦田》、《乌鸦群飞的麦田》和《树根》。虽然梵高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向日葵系列,但在他生命最后时刻的这些大尺寸麦田风景画似乎更能表达他的内心世界,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它们都是暴雨天空下无边广袤的麦田,我有意要表现出它们的忧伤和极度孤独"。《树根》是一幅未完成作品,被认为是梵高的绝笔,画中似乎表达了他的生命将要被连根拔起的决绝,梵高在作画当日撒手人寰,终年37岁。

伦勃朗和梵高,两位大师,跨越200多年。尽管伦勃朗因《夜巡》走麦城而潦倒,但毕竟也阔过,住过三层楼的大宅子。而若不是弟弟一家三口前仆后继的资助和推广,梵高也不会有日后这样显赫的名声,尽管他自己并没有看到。关于二人,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段子,梵高曾说:如果让他对着伦勃朗的《犹太新娘》,他宁愿"用十年的生命换取在这幅画前驻足十天,只靠一块干面包过活"。二人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都留下了大量自画像,上方二幅均存于阿姆国博。

绘画艺术与数学科学的发展有某种相似之处,比如17世纪都是具象的,而19世纪之后都开始抽象化,画家笔下的光和颜色其实都是某种波。有研究人员发现梵高后期作品具有流体力学中"湍流"的神韵,2004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了一幅距离地球两万光年名为"麒麟座V838"的恒星 (右下图) 周围的景象,与梵高的名作《星夜》(左下图,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高度相似。

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 (Rotterdam),位于莱茵河与新马斯河 (Nieuwe Maas) 交汇之处,有新水道与相距25公里的北海相连。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荷兰时将鹿特丹老城区炸为平地,左图的哥特式建筑圣劳伦斯大教堂 (Sint Laurenskerk) 在大轰炸中被严重损毁。这是一座建于1449-1525年间的教堂,也是鹿特丹第一座全石造建筑及仅存的中世纪建筑。在很多当地人心中,圣劳伦斯教堂是鹿特丹历史的见证。

右图是教堂前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神学家和人文主义思想家、北方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伊拉斯谟 (Desiderio Erasmus) 的立像,伊拉斯谟终生都是天主教徒,却对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他从不愿意成为新教徒或鼓励教廷改革。伊拉斯谟编撰的希腊文新约圣经由路德译成德文,成为基督新教的第一部圣经,但后来二人交恶。 20世纪上半叶的奥地利犹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Stefan Zweig) 在他的著作《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中描述了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辉煌与悲情的一生,他写道:伊拉斯谟"中庸、明智,被夹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恰似我们今天被夹在各种对立的政治运动中一样。"

鹿特丹港区水域深广,内河航船可通行无阻,外港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货轮和超级油轮,素有"欧洲门户"之称。19世纪起鹿特丹成为欧洲最重要的货运港口之一,在1980年代曾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左上图是老港口Delfshaven,从14世纪到20世纪初都是鹿特丹的主要港口,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做出了巨大贡献。17世纪来荷兰避难的英国清教徒在动身前往美洲之前,曾在此地的一座教堂里祈祷。图中红色的威廉姆斯大桥以荷兰国王William III 命名,建成于1981年,其外形有些像迷你的金门大桥,又因其颜色被称为"红桥"。

红桥旁边是另一栋在二战中幸免于难的历史建筑——建于1898年的新艺术派风格的"白屋",曾经的欧洲最高建筑,堪称摩天大楼的祖师爷。1950年代初为纪念二战被毁的悲惨历史,在鹿特丹中心地带树立了雕像"无心之城" (Stad zonder hart,右上图)。右下图是独塔双索面斜拉桥Erasmusbrug,以伊拉斯谟的名字命名,1996年通车,因其美丽的外形又被称为"天鹅大桥",桥头是鹿特丹最大的建筑之一——建于2013年的"鹿特丹大厦" (De Rotterdam),由三座层叠交错的大楼组成的多功能"垂直城市"。两座大桥横跨新马斯河,两栋大厦相隔一个多世纪,穿越时空,相映成趣。

二战后鹿特丹浴火重生,重建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一栋栋前卫独特、光怪陆离的新锐建筑拔地而起,不断地改变着鹿特丹的天际线,成为现代建筑的先锋实验室。许多建筑都出自当代最顶级的建筑设计师之手,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鹿特丹又被称作"马斯河畔的曼哈顿",很多建筑师的疯狂想法在这里得以实现。值得一提的是鹿特丹的另一位名人,在该城出生的建筑大师、200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库哈斯 (Rem Koolhaas),而为国人所熟知的则是其央视"大裤衩"设计师的身份。

库哈斯创立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的总部就在鹿特丹,从那里走出多位著名建筑师,包括2016年英年早逝的女魔头扎姐哈迪德。Blaak车站广场是鹿特丹创意建筑的集中地,全球首例市场住宅相结合的建筑Markthal缤纷菜市场 (左上图)、六边形的铅笔楼 (右上图)、由巨大魔方森林组成的立体方块屋 (下方二图) 以及伊拉斯谟大桥都是OMA建筑师的杰作,而全球化浪潮已经使得神州大地成为各国建筑师的主战场。

风车是荷兰最具代表性的景观,17世纪黄金时代就已入画 (左下图)。鹿特丹郊区风车村"小孩堤防" (Kinderdink) 是荷兰最大、最古老、最原生态的风车系统,由19架18世纪在当地建造的风车组成。风车村内河水静静地流淌,一片质朴的乡野风光,一直到1950年代都有人家在风车中居住,1997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是荷兰最古老、保存最完好、原汁原味的风车村。阿姆斯特丹附近也有一个风车村,从荷兰各地收集了30多架风车,但据说比较商业化。世遗的选择肯定有其道理,所以不惜舟车劳顿,含近求远。

阿姆斯特丹处处透露着古典与现代共生的气质,在Damrak大街上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原始汤"艺术画廊 (Oersoep,左上图),设计师融入了荷兰的所有特色,营造出一种行走在运河底部的感觉,就像一条通往黄金时代的时光隧道。右上图是鹿特丹Markthal缤纷菜市场400亿像素的数字壁画"丰饶之角",其蔬菜、花果、昆虫图案的灵感来自荷兰17世纪的静物油画,荷兰艺术家Arno Coenen和Iris Roskam同时参与了Oersoep艺术画廊和丰饶之角的设计。左下图是阿姆中央火车站大厅的镜面屋顶,映射出芸芸众生的倒影,右下图是阿姆博物馆广场上的现代雕塑。

千面之城阿姆斯特丹堪称世界上最自由开放的城市,既有水乡小城的岁月静好、又有花花世界的纸醉金迷,飘过大麻馆、大麻商店Coffeeshop、赌场,远眺红灯区。

荷京市井风情:街头花车,单车停车场,本地特产木拖鞋,船民生活博物馆,水上人家。 ????荷兰号称"自行车王国",只是骑行者常常横冲直撞、霸气十足,颇有其祖先北欧海盗遗风,一不小心就会被撞到。运河边的船屋是阿姆一道靓丽的风景,很多本地居民就在船屋中出生长大。有人说阿姆斯特丹是一个连空气都散发着迷人气息、来了就不想走的的城市,这与蜀都倒有几分相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这秋天的营养粮食,好的理论知识和新鲜的现实信息相结合。
祝 安好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