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雨前的博客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个人资料
正文

大流行之后重游维也纳

(2022-06-20 07:08:40) 下一个

已经接近三年没有踏足欧洲大陆了,而上一次乘飞机则是去年12月前往葡萄牙在大西洋上的马德拉岛。今年五月欧盟解除了对于所有国家的旅行限制,因此订了五月底的机票,飞往维也纳旅行一周。维也纳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所在地及奥匈帝国的首都,具有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建筑遗产。我们对于奥地利最初的了解来自大学时代的两部电影《音乐之声》和《茜茜公主》,出国后第一次游历欧陆的目的地就是萨尔茨堡和维也纳,一转身将近三分之一个世纪就过去了。

维也纳因“音乐之都”举世闻名,几百年来,这座城市出现了众多乐坛巨匠,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其中莫扎特(W. A. Mozart)和小施特劳斯(J. Strauss Jr.)是维也纳的骄傲,城堡公园的莫扎特雕像和城市公园的小施特劳斯金雕像是这座城市最靓丽的立体名片。莫扎特一生中创作了800多部作品,几乎涵盖当时的所有音乐形式体裁,可惜年仅35岁就撒手人寰。十多年前曾驾车从德国菲森经因斯布鲁克开往萨尔茨堡,阿尔卑斯山区像极了川西高原,联想到200多年前莫扎特驾驶马车行走欧洲大陆是何等艰难。小施特劳斯有19世纪“华尔兹之王”的美誉,是广义上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人称他的离世是维也纳最后快乐时光的终结。

维也纳是一座为古典音乐而生的城市,上次来时正值盛夏,到处都在举办室外音乐会,圆舞曲的音符在夜空中跳跃,但已经想不起来是在哪个公园了。这次则是提前预订了维也纳市政厅的民族音乐歌舞晚餐,烛光摇曳,美酒佳肴,原汁原味的华尔兹、波尔卡、咏叹调、轻歌剧佐餐。有“奥地利第二国歌”之称的小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舞姿妙曼,在歌手的引领下全场食客同唱《音乐之声》中的《雪绒花》,表演在老施特劳斯(J. Strauss Sr.)的《拉特斯基进行曲》中结束,为时两个半小时无比美妙的享受。

维也纳中央公墓(Zentralfriedhof)是欧洲第二大公墓,于1874年开放,迄今大约有33万个墓穴。这里不仅是悲伤之地,更是属于维也纳人的宁静乐园。从公墓二号门进入,左手边的32A区一个音乐家墓园,长眠着50多位音乐大师,他们的墓地按扇形分布。这里是全世界古典音乐爱好者的朝圣之地,也是距离天堂里的大师们最近的地方。位于墓园C位的是莫扎特纪念碑,但他的遗骨并没有葬在这里。莫扎特纪念碑的左右两侧是“乐圣”贝多芬(L. van Beethoven)和“德语歌曲之王”舒伯特(F. Schubert)的墓碑,二人继承了莫扎特的古典乐派传统,被称为德语国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中央公墓中安葬了数不清的达官贵人,但若干年后恐怕不会再有人记得他们了。而音乐家们留下了最优美的旋律,他们的名字与世长存,33年前第一次来这个墓园瞻仰时就感触极深。记得那年墓园里有很多日本女孩手折的千纸鹤,鲜花更是常年不断。左上图是小施特劳斯和勃拉姆斯(J. Brahms)的墓碑,两位作曲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族风范舞曲,代表着19世纪音乐潮流的两大发展方向。右图是老施特劳斯墓,施家父子兄弟多人都安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多位音乐家的墓碑上都刻着欧洲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鲁特琴。80年代初正是古典音乐在大学校园中流行的时期,很多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都是那时知道的。有些名字不太熟悉,现在用智能手机,立刻可以搜出作品聆听。

新文艺复兴风格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原为宫廷歌剧院,现在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在1869年5月25日的落成典礼上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二战末期在盟军的大轰炸中歌剧院遭到严重损坏,战后重建工程历时八年。歌剧院正立面的拱形高窗上耸立着代表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的五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在咖啡大厅的顶部回廊上有多位著名音乐家的头像,莫扎特仍居C位。大厅一侧的下部是几位剧院艺术总监的胸像,包括1954-1966年间出任艺术总监的著名指挥家卡拉扬(H. von Karajan)。观看了一场超现实主义的芭蕾,十分清奇开眼。维也纳遍地各类小剧院,一些票贩子们在夜空下的歌剧院外游荡。

帝国酒店是维也纳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最初是1863年建造的符腾堡宫,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期间改造成为酒店。酒店的特色甜点是一款松露巧克力蛋糕,据说是在开业时一名厨师学徒为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制作的。蛋糕外表朴实无华,口感层次丰富、美妙无比,如同酒店本身一样体现了一种“低调的奢华”。只是酒店位于喧哗的闹市,环境不敢恭维。一百多年来酒店接待了无数名流政要,见证了历史沧桑,右下图是酒店外墙上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 Wagner)的头像浮雕。20世纪初有一个落泊的奥地利小子曾在酒店打工,1938年他作为第三帝国元首入住酒店,后来制造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七年之后其本人也走向灭亡。

指环路(Ringstraße)是维也纳内城区的环城大道,其历史可追溯到13-16世纪建造的城墙和壕沟。1857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下诏拆除城墙、填平护城河、规划环城大道,以展示哈布斯堡王朝的显赫及奥匈帝国的荣光。沿着指环路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国家歌剧院、帝国酒店等。图片依次为:新哥特式的维也纳市政厅,塔楼顶部的市政厅铁人是维也纳的标志之一;希腊复兴式的奥地利国会大厦,指环路沿线最为庞大的建筑之一;市政厅对面的城堡剧院,世界上最重要的德语剧院之一,入口上方是“太阳神阿波罗与悲剧中的缪斯” 雕塑;指环路上唯一的宗教建筑——新哥特式的沃蒂夫教堂(Votivkirche),毗邻维也纳大学主楼,其前方是弗洛伊德公园。

维也纳大学成立于1365年,是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仅晚于布拉格的查理大学。文艺复兴风格的大学主楼建于19世纪后期,主楼正厅内用红褐色大理石和青铜制成大学荣誉牌,内庭的东、西、北长廊陈列着一百多位对大学作出不朽贡献的教授和学者的纪念雕像,庭院正中是一座山林水泽女神Nymph雕像喷泉。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  Freud)是维也纳大学的知名校友;1924-1936 年间,一群研究自然和社会科学、逻辑学和数学的学者在维也纳大学定期会面,形成了著名的“维也纳学派”(Wiener Kreis)。近三年 Covid-19大流行期间,指环路沿线成了建筑工地,貌似欧洲大城市都在大规模装修,市政厅和沃蒂夫教堂正在装修的部分覆盖了小米手机的广告。

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之一,霍夫堡皇宫(Hofburg)始建于1275年,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及奥匈帝国的冬宫。由于历代君主的扩建,形成了集罗马、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和仿古典风格于一体的欧洲最为壮观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左上图的米歇尔教堂(Michaelerkirche)始建于13世纪晚期,早年曾为宫廷教堂。右上图是皇宫正门米歇尔楼(Michaelertrakt),1893年完成的巴洛克宫殿。左下图是宫殿广场上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 II)的雕像,右下图是旧皇宫最古老的部分——建于16世纪的“瑞士人门”(Schweizertor),其上方是金色的哈布斯堡王朝双鹰家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建造的霍夫堡新皇宫及英雄广场,以广场上两座抵抗外族侵略者的英雄雕像闻名,即18世纪前期打败奥斯曼帝国军队的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欧根亲王(Prinz Eugen,左下图)和1809年战胜拿破仑的卡尔大公(Erzherzog Karl,右下图)。左上图的广场外部门形建筑是奥地利无名烈士墓,有“维也纳的勃兰登堡门”之称。1926年新皇宫建成时,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皇帝卡尔一世(Karl I)已经退位八年了。19世纪下半叶是维也纳的黄金时代,而黑暗年代也接踵而至,英雄广场成为多起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1938年3月15日,希特勒在那里向英雄广场上20万奥地利民众宣布将其祖国并入第三帝国。

位于霍夫堡新皇宫内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已有 654年历史,具有千年宝藏、鲜活的历史以及可读的记忆。美轮美奂的巴洛克风格大厅“国家礼堂”是国图最古老的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华丽的图书馆大厅,16-19世纪中期哈布斯堡家族的20万卷藏书均收藏于此。现在的图书大厅是18世纪初神圣罗马皇帝卡尔六世(Karl VI,或称查理六世)主持修建的。卡尔六世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男性继承人,他尊重知识、赞助艺术,但一生政绩平庸,由于大元帅欧根亲王的功劳使国力攀上颠峰。卡尔六世最大的成就是为女儿,即后来的玛丽亚·特蕾西娅(Maria Theresia)女皇,继位铺平了道路。中间的椭圆形穹顶大厅树立着卡尔六世的大理石等身雕像,穹顶壁画描绘了他的神化形象。

国图藏书大厅分别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还有四个巴洛克装饰的浑天仪和地球仪。图书馆展出了两件藏品复制件,均列入UNESCO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右上图是六世纪早期的拜占庭希腊手稿Wiener Dioskurides,由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医生与药理学家 Dioscorides 用安色尔文字书写,是晚期古代科学文本重要且罕见的例子。书中包含 400 多幅动植物图片,大部分是自然主义风格。右下图是绘于12世纪末期的古罗马帝国羊皮卷轴地图,原件长近七米,显示了当时罗马帝国西至西班牙、东至中国的4000条道路,这可能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说法的来历。

维也纳的美泉宫(Schloss Schönbrunn)是一座巴洛克艺术建筑,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的夏宫,其华丽程度和规模在欧洲仅次于巴黎的凡尔塞宫,美泉宫的赭色被称为“美泉黄”, 1996年皇宫和花园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美泉宫的历史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皇家狩猎宫,18世纪中叶,哈布斯堡王朝的唯一女性君主玛丽亚·特蕾西娅将其改造成奢华的皇家寝宫,六岁的音乐神童莫扎克曾在这里为女皇演奏钢琴曲。特蕾西娅最小的女儿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嫁给了法皇路易十六(Louis XVI),就是在法国大革命中优雅地走上断头台的那位皇后,弗朗茨二世是女皇的孙子。

美泉宫背面是巨大的巴洛克园林,尽头是海神泉,最高处是凯旋门,还有人造罗马废墟和方尖碑。1830年,弗朗茨·约瑟夫出生在美泉宫,他与茜茜(Sisi)公主大婚后仍然住在这里。第一次来维也纳时只知道“茜茜公主的夏宫”,却不知道“美泉宫“的名字。茜茜公主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皇后”,享尽荣华富贵,却一生抑郁寡欢。她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长大,婚后对于传统宫廷规矩极度不适,而对于自己的身材与美貌到了自虐的程度,现代人认为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和厌食症。茜茜公主与弗朗茨·约瑟夫唯一的儿子鲁道夫(Rudolf)王储30岁时自杀,她自己也于1898年遇刺身亡。一百多年之后的英国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好似弗朗茨·约瑟夫与茜茜公主的翻版。

维也纳全城有许多宗教建筑, 圣斯蒂芬主教座堂(Stephansdom)是罗马天主教维也纳大主教管区的母教堂,有“维也纳心脏”之称。这里最早是于1147年圣化的第一座维也纳教区教堂——罗曼风格的方殿型教堂,左图的西立面即为当时所建。从14世纪开始,一座混合了罗曼和哥特风格的教堂历经几百年建成,其彩色瓦屋顶是维也纳的著名地标。136.7米的教堂高塔建于18世纪,仅次于科隆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1782年,莫扎特与妻子在大教堂中举行了婚礼。1945年大轰炸造成的大火,烧毁了教堂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分玻璃画,重建工作用了14年时间。

步行路过随拍的三座古老教堂:始建于14世纪的圣救世主礼拜堂(Salvator kapelle)的拱门,是今天仍然存在的少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纪念碑之一;建于1394-1414年间的河畔圣母教堂(Maria am Gestade),是维也纳最古老及少数仍存在的哥特式教堂,最早见于文献的是1158年多瑙河上渔民和船员作礼拜的地方;建于1651-1677年间的圣母忠仆会教堂(Servitenkirche),罗马天主教最初的五个托钵修会之一所建。维也纳人看上去对天主教十分虔诚,星期日教堂里都是参加弥撒的信众。这三座教堂很小众,在网上找信息都找了好久。今日维也纳的形象实际上是19世纪中期的产物,由于历次战争的破坏和劫掠,以及王公贵族们的不断重建,已经很难体验到那个古老的维也纳了。

位于维也纳最繁华的格拉本大街(Der Graben)上的黑死病纪念柱,是为纪念1679年在瘟疫中死亡的奥地利国民而建,1693年完工,巴洛克风格雕塑的代表作之一。纪念柱分为三层:上端是金光灿灿的圣三位一体像;下方是连接人类和上帝的天使,将代表鼠疫的女巫推向地狱;中间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他摘下皇冠、半跪于地,虔诚地祈求上帝保佑臣民。纪念柱的三个角镶嵌有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盾徽,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双头鹰、波西米亚王国的双尾狮、匈牙利王国的红白条双十字,底层三面各刻有一段为世民祈福的拉丁文誓言。

卡尔教堂是维也纳最美丽的巴洛克教堂和最出色的建筑,在最后一次瘟疫大流行之后的1713年,卡尔六世承诺为他的同名主保圣人 Sanctus Carolus Borromeus建造一座教堂,后者是16世纪伟大的反对宗改者之一,被尊为瘟疫患者的治疗师。卡尔教堂以及美泉宫、国图大厅都是伟大的奥地利建筑师J. B. Fisher von Erlach其及子设计的,Fisher von Erlach负责1683年维也纳之战后的城市复建工程,使得巴洛克艺术在奥地利灿烂发展。建筑师将多种元素融入教堂建筑,如椭圆形的巴洛克穹顶、希腊神庙式门廊以及罗马图拉真柱。两根刻有螺旋形向上图案的胜利之柱,一根代表信念、一根代表勇气。

卡尔教堂周边有许多著名建筑,如国家歌剧院、帝国酒店等。右上图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每年元旦举办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就是楼里的一间演出大厅。左下图的维也纳科技大学从前是医院墓地,18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巴洛克音乐作曲家维瓦尔第(A. L. Vivaldi)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搬到维也纳,去世后就葬在那里,现在卡尔教堂定期举办莫扎特和维瓦尔第作品音乐会。另外二图是卡尔教堂门前的两位手持十字架的天使雕像,左上图天使手中的十字架来自希腊神话的医疗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所执蛇杖。坐在卡尔教堂的水池边,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是十分惬意的事情。

卡尔教堂前的大水池只有几个厘米深,第一次看到这么浅的水池是在波兰弗罗茨瓦夫的世界文化遗产百年厅,设计师是一位德国人,感觉德语国家的人太会过日子了。卡尔广场是本人这次维也纳之行最喜欢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教堂旁一座不伦不类的新建筑很煞风景。维也纳历史中心于 2001年列入 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当地政府计划在附近建造高层建筑,已于2017年进入濒危世遗名单,整不好就会被摘牌了。迄今共有三项世界遗产被摘牌,即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和利物浦海事商城。截至2019年,濒危世遗名单上共有53项。

维也纳满城巴洛克,华丽繁复,却略显审美疲劳,特别是战后修复和近年的装修又显得太新。在19和20世纪之交出现的维也纳分离派 (Wiener Sezession),是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的分支,与传统美学分离。其主要发源地是维也纳美术学院,美院建筑系教授、建筑师奥托·瓦格纳(O. Wagner)被称为“分离派之父”,他的口号是:“一切不实用的东西都是不美的”。维也纳美术学院建于1692年,现在的主楼(左上图)于1877年建成。不能不提的是,希特勒曾于1907和1908年两次报考美院落选,从此一个文青走上了不归路。据说当年的美院院长战后接受采访时,后悔没有录取他。

奥托·瓦格纳的作品遍布全城,19世纪末他为维也纳公交系统设计了几个新风格的车站,包括1894-1899年间设计的右上图卡尔广场地铁站,那时维也纳城铁正好开通。左下图是他于1898年设计公寓楼Majolika Haus,外墙用嵌入意大利珐琅彩及花卉图案的釉面瓷砖进行了华丽的装饰,在一片巴洛克楼房中独树一帜,有“青春派公寓”之称。右下图是奥托·瓦格纳的学生Max Hegele设计的维也纳中央公墓主礼拜堂,建于1908-1911年间,初看以为是一座巴洛克建筑,结构类似卡尔教堂。但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窗户及丰富的几何图案,与巴洛克高窗十分不同,是分离主义教堂的最佳典范之一。

1895年,奥托·瓦格纳瓦格纳出版了《现代建筑》一书,阐述了分离派的设计思想。两年之后,维也纳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反叛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成立先锋组织“分离派”,涵盖绘画、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画家克里姆特(G. Klimit)任主席,右上图是他的雕像。J. M. Olbrich设计了分离派展览馆,展馆平面呈简单的几何形状,被月桂树叶状的玻璃屋顶覆盖,沐浴在自然光线之下,曲线和交叉元素带来生气。展馆入口上方是分离派运动的格言:“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艺术,艺术有它的自由”,侧面的猫头鹰是智慧、胜利和工艺女神雅典娜的化身。6月1-12日是Vienna Pride 2022,口号是:“Pride against hate—— make love, not war”。  

上方二图是分离派展览馆中克里姆特的名作《贝多芬横饰带》,长34米,横跨三面墙壁,克里姆特用闪亮的颜料直接画在墙上。作品主题以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诠释为基础,描述人类追求幸福的连贯叙事。边听贝九边观画,将音乐、绘画、建筑融为一体。下方二图是分离派艺术家 F. von Matsch于1911-1914年间设计的大型音乐钟安可钟(Ankeruhr),每到整点会出现一位维也纳历史上的名人并配乐。那天正好中午12点路过,所有人物一起轮流出场。 1918年,西班牙流感蔓延至维也纳,克里姆特、奥托·瓦格纳等人相继去世,维也纳分离派从此辉煌不再。

1985年建成的“百水公寓”是百水先生(F. Hundertwasser)为维也纳市政设计的低收入者福利住房。他是20世纪奥地利最古怪的建筑师,拒绝理论,相信感官领域,一生排斥直线和刻板,厌恶对称和规则。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装饰艺术风格:抽象如梦境一般的画面及明亮艳丽的色彩,使人仿佛进入记忆中的童话世界,时而近乎天真幼稚,时而离经叛道,颇有高迪遗风。百水先生以“对不规则的容忍”为原则,努力体现“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百水公寓外墙如同一幅随意的涂鸦画,每个窗户形状不同,屋顶上以草坪代瓦,树木从阳台里长出来。此地已成为维也纳的网红景点,瓜众是乌泱乌泱滴。

有人说维也纳和柏林是德意志的两个核心,两种文化的代表。柏林严肃刻板,维也纳轻松愉快。维也纳有各种“派”,古典音乐派、精神分析派、艺术分离派、逻辑实证派,还有美味苹果派。图片为维也纳市井随拍:美泉宫前的同志骄傲彩虹旗,全城都飘扬;霍夫堡新皇宫前的狮子铜像共有四个,每头狮子脚下踩着一把古典鲁特琴;沃蒂夫教堂旁的高架管道,是改建地铁的临时排水管;街头的投币售报亭,那把锁看上去是锁钱而不是锁报纸的。

旅行归来之后,从油管上找出1950年代的奥地利影片《茜茜公主》三部曲看了一遍,印象中40多年前读大学时只看过第一部。这个三部曲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德语电影之一,尽管女主其实没有茜茜长得好看。影片情节也与历史相去甚远,把很多历史事件都浓缩到了一起,特别是把茜茜描绘成一个甜心小公主。所以只能当成一部爱情、宫斗、风光旅游片去看,影片展示了巴伐利亚、维也纳、匈牙利、马德拉、科孚岛、雅典、威尼斯等地的旖旎风光。图为这次维也纳人民公园中的玫瑰园及园中的茜茜坐像,六月初的玫瑰园正值盛开季节,馥郁芬芳,美不胜收。很多盆栽的玫瑰树上都挂着主人的名牌,应该是属于私人所有。

茜茜的婆婆兼姨妈索菲皇太后是一个慈禧式的人物,台湾将影片译成《我爱西施》,可谓女版“关公战秦琼”。不知为何大陆将Sisi译成“茜茜”,虽然这是个双音字,但用拼音法输入xixi是出不来的,必须输入qianqian才行。当年看的是上译厂的译制片,网查茜茜的配音是丁建华、索菲皇太后的配音是曹雷。尽管早已不看那些夸张的译制片了,但当年上译厂翻译的这些外国电影,对于刚刚从蛮荒时代走出的我们,无异雨露清风,至今难忘。有一篇文章写道:“维也纳是欧洲的象征,因为维也纳不属于任何民族、任何人,它属于一个已经消失的时代,是几代人用大理石、砂岩、还有更时髦的水泥,建造的一个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文珂' 的评论 : 时间过得太快了
文珂 回复 悄悄话 三十年前去过,看到照片,恍如昨日!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ingjia' 的评论 : 谢谢!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谢谢垂注美言!太喜欢卡尔教堂那一带了。看到你在游历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方土地,百去不厌。你做的美食色香味俱全 :)
yingjia 回复 悄悄话 wow, 好详尽的介绍!+1. 谢谢!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中年呓语' 的评论 : 走马观花,欢迎来访!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赞赞赞!游记图文并茂,介绍详尽。2018年去的时候就住在离卡尔教堂不远的地方。每天出门玩都要经过那里。每次看到教堂就知道离家不远了。
中年呓语 回复 悄悄话 wow, 好详尽的介绍!
也要去维也纳,准备中,很有帮助,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