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华和李书田是民国年间的一对兄弟博士,享誉世界的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李书华是法国巴黎大学理学博士、著名生物物理学家,曾任国立北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会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1948年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 (数理科学组) 院士。李书田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工学博士、著名水利学家,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曾任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多所高校院长。如今兄弟二人已悄然隐身于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名字似乎不大为世人所知了。
李书华 (左,1890-1979),字润章;李书田 (右,1900-1988),字耕砚。兄弟二人出生于直隶省昌黎县 (现河北省卢龙县) 新房子村一个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耕读世家。李家族人中出过多名进士及文武秀才,李氏兄弟的曾祖和祖父均为武秀才,其父李万魁为武监生。兄弟二人自幼天资聪慧、刻苦勤奋,熟读四书五经,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国学功底。李书华和李书田的年龄相差近十岁,先后就读于中国近代最早的中等学校之一 —— 直隶省永平府中学堂。该校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十五年 (1750) 成立、同治十二年 (1873) 重修的敬胜书院,1902年改为新式学堂。这是李书华和李书田唯一的共同母校,兄弟二人从这里出发,追随各自的理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所学校是笔者的中学母校 —— 唐山一中的前身,因此也是笔者对两位前辈的传奇经历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1905年李书华15岁时,与同乡李大钊一起参加了县试和 (永平) 府试,名列前茅。是年9月2日,清廷谕令立即停罢科举,李大钊、李书华等人均进入永平府中学堂学习。1908年,李书华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农业学堂 (河北农大前身) 农科第三班,1912年以农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同年考取由民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李石曾主持的直隶官费赴法留学,由北京乘火车行程21天到达巴黎。
1912年民国建立后改“学堂”为“学校”,1914年取消府制,“永平府中学堂”改为“直隶省立第四中学校”,后又先后易名为河北省立第四中学校、河北省立唐山中学校、河北省立唐山第一中学等。李书田于1913年进入该校学习,1917年考入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预科。他于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获得学士学位,荣膺“中国斐陶菲励学会会员”称号,并考取了清华学校庚款专科生官费赴美学习。图为1930年代李书田为《河北省立唐山中学校一览》初刊撰写的祝词。
在长达十年的留法期间,李书华先学习法文,后进入图卢兹大学和巴黎大学,师从保尔·萨巴梯埃、加布里埃尔·李普曼、玛丽·居里等化学、物理学大师及诺贝尔奖得主。李书华的研究兴趣逐渐从农学转向生物物理学,先后获得农学工程师 (Ingenieur Agricole) 和物理学学士 (Licencie es-Sciences Physiques) 学位,有些中文媒体将Licencie译成“硕士”似不妥当。1920年,李书华进入让·佩林 (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的研究室,进行电解质与极化作用的研究。1922年6月通过答辩,成为第一位获得法国物理学博士学位 (Docteur es-Sciences Physiques) 的中国学者,其博士论文《极化膜的选择渗透性》在《法国物理学报》全文发表。
李书华获得博士学位后,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立即回国担任北大物理系教授,三年后出任系主任。Physics最早的中文译名是“格致学”,直到1900年才改为“物理学”。1913年北大物理学门开始招收本科生,1919年成立现代大学模式的物理系。李书华后来回忆道:“那几年,我全部的精力,都给予北大物理系。…… 除授课外,我终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工作。一方面充实功课内容,一方面为学生准备实验室的各种实验。”
教学之余,李书华潜心整理法国学到的世界前沿科技理论,编写了中国最早的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教材,撰写了不少介绍西方物理学发展的文章。在他与丁燮林等人的努力下,1925年,北大物理系已能开出62个预科实验、69个本科实验和两学年的专门物理实验,教学实验室初具规模, 1927年成为全国名校之冠。留法期间,李书华曾在《敬告留学生与教育当局》一文中,倡议中国政府仿效西方国家科学院模式,创立中央学院体制。
1929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相继挂牌成立,由蔡元培和李石曾分别掌门,二者是中国科学院的前身。北研院基本上由留法归国学者组成,李书华出任副院长兼物理研究所所长,主持和掌管院务。1930年左右,轰动世界的周口店考古发掘工作,就是由该院地质研究所与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合作进行的。在李书华和严济慈领导下,北研院物理所成为中国物理人才培养和物理研究的重要机构,1930年代,保罗·郎之万、欧文·朗缪尔、尼尔斯·玻尔等国际物理学大师均造访过北研院。图为1930年4月北研院欢宴特约研究员时合影,前排左四李书华、右二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
李书华为人笃实长厚、纯谨公正、清廉耿介、恪尽职守,他具有极强的协调和领导能力,超然于不同派别纷争之外,曾担任各类学术和政府职务。在北大任教的最后两年,李书华还同时代理中法大学校长,并兼任北平大学副校长,其间科研成果累累。例如在他的主持下,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次电传图像实验。1931年,李书华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他一年任期中最得意的举措是为清华大学选定了校长梅贻琦。随着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成立专门的物理学学术团体的时机亦告成熟,1932年在郎之万等人帮助下,李书华联合物理学界同仁成立了中国物理学会,被推举为前两届理事长。
1943年,在中研院代理院长朱家骅和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力邀下,李书华就任中研院总干事。在抗战的艰难时期,李书华身兼两个研究院的日常行政事务,并且亲自从事科学研究,1947年被正式任命为北研院院长。自1945年起,李书华以代表或首席代表的身份,五次出席联合国会议,直接参加教科文组织的组建及制订章程等事宜。他利用会议之机,遍访欧美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图书馆和20多所名牌大学,拜访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几乎所有当时诺贝尔科学奖得主。1948年3月,李书华因其出色的科学组织能力和管理才干,当选为第一批中研院院士。图为1948年3月29日于南京中研院成立20周年纪念暨首届院士会议合影,前排右三李书华。
李书华一生最大的爱好是旅游,他在饱览名山大川的同时,“把所游地方,用科学方法,各写一篇游记,附地图及照片,注意方向、位置与海拔,不只描写风景,有时还要作些考证”,撰写了《游西陵记》《黄山游记》《房山游记》《天台山游记》《雁荡山游记》。1935年4月李书华登上黄山,以科学家的洞察力感觉莲花峰高于天都峰,后经过测量纠正了千百年来“天都峰为黄山最高峰”的误传。
李书华在发表于1935年的《禹贡》半月刊的《黄山游记》中写道:“夫山之面目各有不同,亦如人心之不同各有其面,故山之与山各难相较。然黄山实集诸山之大成,为他山所不可及。”他在《房山游记》中,“记其地质,统计经石,分别为表,更述猿人之迹,详红叶之名,纯属学术之探讨。”图为《黄山游记》中的地图和插图。
李书华留法归来的第二年,他的弟弟李书田与一百多名中国留学生乘坐杰克逊总统号轮船,于1923年9月1日抵达美国西雅图港,来到康乃尔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攻读水利学及铁道工程。李书田在康乃尔学习成绩优异,1926年以60万字的《铁道工程运营经济学》(Engineering Economics of Railroad Operation) 一书获得博士学位。他博士毕业后进入美国一家顾问工程师事务所,随同世界著名工程师瓦代尔博士从事桥梁设计工作。后又自费赴欧洲九国游学考察,参观港埠、桥梁、库坝等大型工程。
1927年李书田应北洋大学校长刘仙洲之邀回到母校任教,讲授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开始了长达近60年的高等教育生涯。这一时期,李书田同时出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1928年参与编制海河流域首个河系规则《永定河治本计划》,1929年撰写了《北方大港之现状及初步计划》,该计划由于国民政府内部纷争被搁浅。1930年5月至1932年7月,李书田出任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成为国内著名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之一,这所大学的校园是笔者少时的家园。与李书田同船赴美的物理学家朱物华,也于1930-1933年间任交大唐院教授。
李书田上任后,主持制订了《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专章》共六编。第一编为通则,其中明确规定学院下设铁路工程、构造工程、市政卫生三系,学制均为四年;第二编为考核成绩规则,概括了学院开办以来的相关经验;这部《专章》是该校历史上最完备的规章制度。李书田掌校后,以“本院前身乃路矿学堂、地处矿区”为由,力主恢复矿冶工程科及研究院。经其筹划及奔走呼吁呼吁,终获国民政府铁道部和教育部批准。从1931年起恢复矿冶工程系,根据铁道部391号令,学校也正式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为学校的日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后来李书田回到北洋工学院担任院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利专业和水利系,开创水利工程教育之先河,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工学硕士。李书田的家乡自古即为滦河、青龙河汇交之地,两岸黎民百姓饱受水患之苦。他少年时代就潜心阅读《山海经》《水经注》《舆地广记》等古代地理著作,立志将来兴修水利造福民生。李书田最早提出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师协会的建议,经多方努力,于1931年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李仪祉和李书田分任正副会长,同时他还兼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和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1934年,李书田与李仪祉、张含英等水利界前辈共同创办了第一水工实验所,标志着中国水利由经验水利转变为科学水利。
李书田从1934年起与康乃尔学长茅以升等九人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1943年任副委员长。他在任内曾撰文《黄河治理战略》,指导参与了“渭河治理”“黄河下游治理”“宁夏灌区的改建与发展”等重要工程的规划设计,提出根治黄河水患,须标本兼治的主张。在执掌北洋工学院期间,李书田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重质不重量,贵精不贵多,宁缺毋滥”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和原则。1937年2月,他主持制定了《国立北洋大学筹备缘起及分期完成计划》,提出了用16年时间将北洋大学建成工理文法医综合性大学的目标。
抗战爆发后北洋大学西迁,与北平大学、北平师大等校在西安合组为西北联大,李书田执掌校务,后来联大改组为多个院校。八年抗战期间,李书田孤身一人辗转大后方办学,历任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的院长或校长等职,为发展西部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李书田一生具有浓厚的“北洋”情结,在筹办西北工学院期间,他执意使用“北洋工学院”的校名未果,又坚持按照北洋标准要求并考核合作院校师生,引发了校内的矛盾和风潮。李书田到西康、贵州等地办学时,也一直想要恢复北洋大学,由于种种原因作罢。直到抗战结束后,在各地校友的呼吁和运作下,国立北洋大学在天津复校,茅以升出任校长,李书田任教务总长并兼任工学院院长,终于实现了多年夙愿。左图是李书田亲笔签名的国立北洋工学院校友录,右图为国立北洋大学校门。
李书华与元配万贞元育有二女一子,万氏卒于1939年。1943年,南开女中部首届毕业生、南开训导长王文田成为李书华的第二任夫人,二人没有子女。1950年,李书华携妻前往法国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开始第二次科研生涯,发表多篇高分子研究论文。1951-1952年间,他在德国汉堡大学作访问教授。1953-1958年间,又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高分子研究,后定居美国。
李书华旅美期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著述甚丰。他的家乡昌黎附近有一座名山,即《尚书·禹贡》中“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的碣石山。他将自己的美国寓所取名为“碣庐”,将回忆录定名为《碣庐集》,以表达思乡之情。夫妻二人分别于1978和1981年辞世,生前立下遗嘱,将全部积蓄捐赠给南开大学,作为“王文田李书华奖学金”。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有“中国口述史”档案资料,这项工作由哥大发起,1958-1976年间采访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留下16人的传记,成为近现代历史研究的基本资料。2020年五月,哥大珍本手稿图书馆口述档案部 (Oral History Archives at th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完成了当年采访录音的数字化整理,音频文件已在哥大数字图书馆网站公布,部分文件对全球研究者开放,其中包括1961年录制的李书华的十段音频。在这些文件中,李书华详细讲述了法国的教育制度及大学体系、京师大学堂的前世今生,民国往事娓娓道来。他的夹带法语和英语单词的冀东口音国语十分风趣,令人倍感亲切。
李书田与夫人林慈轩育有三女二子,长女李静贞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是麻省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夫婿为其清华学长、化工专家、中研院院士朱汝瑾。1949李书田先到台湾,后去美国。赴美后与兄长及女儿、女婿团聚,却将夫人和其余子女留在中国大陆,直到30多年后才与到美国访问的次女李淑贞相见,其间不知经历多少人世沧桑。李书田天命之年从头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业及事业中。他再入母校康乃尔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并获博士学位,古稀之年又自学了地质学博士课程,成为拥有三个博士学位于一身的奇才。
李书田学识渊博,一生留下13部专著,以及800余篇在17个国家发表的论文和调查报告。李书田在旅美期间,曾从事工程师、技术总监、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院导师等工作,设计了数十座桥梁,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筋混凝土专家。1972年,李书田退休后创办了世界开明大学与李氏科研院,这是一所设文、理、工及管理的函授和走读研究生院,在17个国家设立了33个分院,培养了上万名高级人才。左图: 1926年李书田的康乃尔博士论文,右图:1937年李书田与人出版的合著。
1981年李书田书寄上海北洋校友会一长联:“佳音朝发沪上,集数百学友,必能气吞江河。夙忆母校北洋,乙未肇始,八五已是去年,务使千秋不朽。但惜愚拙末微,仅独创世界开明校院,团聚四洲百廿贤师,仍信守实事求是校训。复讯夕应橘城,唯一介孤身,不克声壮山岳。常怀故国东篱,辛亥建规,七十恰逢今岁,愿祝万寿无疆。殷望诸君鼎力,咸群策东亚华夏国家,启迪五族千亿才智,永宏扬儒道民生国魂。”
李书田晚年恰逢故国改革开放,他对此无比欣慰,提供各种优惠供北洋学子及其后人入读开明大学研究院。1980年代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曾捎口信,邀请他回国观光,终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1988年3月28日,李书田在美国南达科他州逝世,世界开明大学成立了李书田基金会,将他捐献的全部遗产设立“李书田奖”。
李氏家族满门精英,两家几代出了十多位博士,可谓史上“最牛家族”。其中最知名的当属李静贞和朱汝瑾的次子、李书田的外孙朱棣文,他于1997年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9年出任第十二任美国能源部部长。2009年7月,朱棣文访问中国,他在天津大学的演讲中说:“这里曾是我外祖父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能在这里演讲,让我感到兴奋与骄傲。”
1945年北洋大学复校后,李书田一家住在天津英租界推广界的“牛津别墅”十号,那时李书华常回天津在此地小住,因此被认为是兄弟二人共同的故居。李书华留学法国的时候,李书田尚在舞勺之年,兄长是少年李书田心中的楷模。1950年代后李书华和李书田虽然同在美国,但相距甚远,他们在牛津别墅十号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时光。兄弟二人经历不同、性格迥异,相同的是都怀有一颗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为了祖国和世界的教育、科学、工程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力,求真求实,奉献终生。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李书和等:享誉中外的李书华、李书田兄弟.
2. 闻迟:精英主义教育的大师——北洋大学李书田,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二辑.
3. 张剑:“政治科学家”李书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年11月13日.
4. 赵凯华:百年北大物理前五十年回溯,物理,第42卷第9期 (2013).
【注】本文被《唐院春秋》公众号推出
相关博文:从敬胜书院到唐山一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7/2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