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交通大学1918届校友施嘉幹(Kalgan Shih,1896-1975,左),又名施衍林,江苏吴县人,出生于上海,麻省理工硕士。施嘉幹是近现代著名建筑家和实业家,无论对于民国年间的经济发展、战时工程和后方实业,还是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蜚声泉坛的钱币收藏大家,将毕生收藏全部捐献给国家。施嘉幹所著《中国近代铸币汇考》(Modern Coins of China,右)一书,在出版后的漫长岁月里,成为收藏和研究中国近现代机制钱币必备的重要著作,影响极其深远,而他的生平在唐山交大校史上似乎没有任何记载。今年是施嘉幹逝世50周年,笔者特撰写本文以示缅怀和敬仰。
施嘉幹六岁丧父,随母投靠山东舅舅家。他在青岛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德华高等学堂德文速成班,修读两年德文。1914年,施嘉幹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交大前身),学号554。他在校学习成绩优异,1918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19年1月,施嘉幹当选为唐校第一届校友会副会长以及年刊《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杂志》英文版编辑(左),他还入选以“奖励学业,提倡研究,联络各大学为宗旨”的重要学术团体斐陶斐励学会。不久后施嘉幹回到上海入职, 1921年考取公费留美,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深造,第二年获得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公司实习。施嘉幹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关于某种斜率挠度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及其在刚性框架结构中的应用》,右图是麻省理工中国留学生名录中印有施嘉幹名字的页面(只有英文,右)。
1924年施嘉幹学成回国,就职于沪宁、沪杭甬铁路局,从事筑路测绘和档案整理工作。后来他被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荣氏家族工厂聘用,承担了修建申新纺织公司厂区专用铁路的前期测量和设计工作。施嘉幹运用自己的建筑结构知识以及在铁路系统的工作经验,很快完成了包括铁路线路、越河铁路桥、仓库站房等全套设施的设计任务,并为荣家节省了大笔设计费用。凭借这 “第一桶金” ,施嘉幹于1928年与蓝荣庠合伙创办了大昌建筑设计事务所。公司开业之初规模很小,主要业务是配合较大的设计事务所做结构设计。这一时期,施嘉幹与范文照、赵深、陆谦受、吴景奇等沪上知名建筑师均有密切合作,为他此后的业务拓展铺设了人脉。大昌公司逐渐成为集设计和营造于一体的建筑公司,此外施嘉幹还投资了机械制造、喷漆和磁电等行业。
1934年,中国当年最大的华资银行中国银行在外滩建造总部大楼,大昌公司参与了部分结构设计。第二年中行又与沪上纺织业合作,在苏州河北岸建造一栋近代上海最大的工业仓库(左)。由于施嘉幹具有良好的口碑,因此该仓库的设计和施工业务,均交由大昌公司承办。这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仓储办公建筑高达11层楼,整体受力程度超过上海滩任何一座建筑,在国内尚属先例。施嘉幹聘请北洋大学毕业的吴世鹤担任现场工程师和钢筋总监,二人又请来沪上最知名的基础工程公司康益洋行承担地基施工。一年多后,清水外墙、红砖立柱的中行总库大楼竣工落成,虽历经近90年沧桑并几次改造,但风采依旧。大昌公司还承建了现代风格的同孚大楼(右,笔者摄)等工程,同时施嘉幹曾兼任交通大学教授,讲授机械系四年级的工程设计课程。
作为唐山交大校友,施嘉幹毕业后依旧关心母校,热心于校友会的活动。他在1919年6月出版的《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发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一文。1935年5月15日是唐山交大(在唐复校)30周年校庆纪念日,包括多名唐院教授在内的99位校友在校庆前一年发起捐款通启,倡议在校园里募建一座校友会所,作为永久纪念。根据当年《交大唐院周刊》中的名单,施嘉幹担任校友会上海分会第二募捐队副队长。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由李汶副教授设计的 “校友厅”于30周年校庆日举行奠基典礼。然而校友厅刚竣工一年多,日军就于 1937年7月17日占领了唐山校园,学校被迫南迁。直到抗战胜利后,背井离乡九年的唐院师生才回到昔日家园。1976年7月28日,这座美丽的建筑与整个校园一起毁于唐山大地震。
19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开始了战时工程计划,施嘉幹也将目光转向内地。大昌公司承包了浙赣铁路梁家渡抚河大桥、南昌和芷江机场,以及江阴鱼雷艇基地等工程。抗战爆发后,施嘉幹携公司内迁昆明,负责经办资源委员会的昆明机器制造厂、电工器材厂和飞机制造厂三大工程。他与当地著名实业家董澄农一起筹建 “云南大成实业公司”,由云南省财政厅资助资金三分之一,董、施二人各出资三分之一。施嘉幹出任总经理,先后在昆明及近郊 “创办了面粉、电石、酸碱等九单位民生工厂。尤以电石一项,年产逾二千吨,维持了滇省的锡矿生产,解决了滇民的照明问题。” 1948-1952年间,施嘉幹回沪开办新华顾问工程师事务所。新中国成立后,事务所承担了山西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大连医学院、兰州水泥厂等重要工程设计。
1920年代,施嘉幹留美期间对钱币产生兴趣,参加了美国钱币学会,开始收藏和研究中外现代钱币。他回国后在致力于建筑工程之余,继续这一业余爱好,并与沪上藏家多有往来。施嘉幹一生中生活十分俭朴,他把通过建筑工程设计和实业活动所获财力大都花在钱币集藏与研究中,其鉴赏眼光极具品位。1946年施嘉幹第二次赴美进行工业考察,应旧友之邀,在旧金山、华盛顿两地的钱币集会上展览了自己收藏的古币,并就中国近现代货币进行讲演,获得了广泛赞誉。他发现在美酷好中国硬币者不乏其人,而中国伪制币却充斥于美国市场,因此 “蓄意写一西文之中国币考,思有以别真伪正视听”。1948年八月,国民政府基于虚金本位学说实行金圆券。施嘉幹为此阅读了中外专家的各种著述,深感金圆券政策的荒谬,因此改变初衷,决定编写一本系统的中文专著。
是年冬天,国共战事逼近京沪,建筑业陷于停顿,工厂生产濒临绝境。施嘉幹在居家服母丧的三个月时间里,完成了《中国近代铸币汇考》一书,1949年十月由新华顾问工程师事务所在上海出版中文版。精装本共198页,内文计有图版147块,钱币图片830余种。施嘉幹说: “排印将半之际,又忆及中国百年以前,国势仍属鼎盛,抚今追昔,不禁神往。”1951年,该书增加了一些内容后出版了英文版,精装本共226页。《中国近代铸币汇考》全书分金、银、镍和铝币,以及中国藩属及领土割让后造币共五编, “而将错综复杂之中国铜铸币,存而不论,俟诸异日。”该书对近代中央和地方的各种铸币逐一进行考证,对铸币的重量、面值、铸造年代和流通情况都作了详细说明。施嘉幹用心独到,在书中阐述了诸多真知灼见。
1950年代,施嘉幹把营造厂和事务所的资产全部无偿捐给国家。他于1952年正式加盟纺织工业部,先后担任设计公司土建组大组长、纺织部基本建设司总工程师等职。1956年,施嘉幹调任建筑工程部设计局总工程师,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工程师。他还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施嘉幹通晓英、德、俄三门外语,编著了《双向拱顶应用概要》和《多孔性土的理论与经验》。文革期间他被诬为 “反动学术权威”,受到长期隔离审查。1972年,复出后的施嘉幹担任建筑科学院技术顾问,在古稀之年与王华彬等人合编了《英汉土木建筑词典》,编译了《板桩墙与地下连续墙》一书,及时阐述了国外关于地下建筑结构的最新理论。他还捐出积蓄一万元,在中国建筑学会设立奖励基金。1975年1月22日,施嘉幹与世长辞。
施嘉幹调入北京工作后,将大部分藏币留沪,劫后幸存的钱币全部退还给施家。1998年,施嘉幹的夫人董逸新女士和子女秉承其遗愿,将他的旧藏钱币共 4086枚无偿捐献给上博。这份中外机制银币史的遗存相当重要和完整,包括同治五年的上海一两(左)、中外通宝官平银一两、光绪元宝户部一两(右)、福建官局光绪一元、广东寿字一两、湖北光绪本省一元、孙中山像半元金币等珍品,为探讨中国近现代货币史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实物资料。上海博物馆在这批钱币基础上,举办了施嘉幹旧藏中外钱币特别展,并精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金币资料 30枚、银币资料 659枚、外国金银铜币资料 84枚,编纂了《施嘉幹先生旧藏中外钱币》一书,2000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上博还特别开设了“施嘉幹旧藏钱币专室”,用于存放和展示这批珍贵钱币。
施嘉幹一生为人谦逊低调,他与夫人育有二子一女,其家人也不事张扬。笔者在“维基共享资源”上找到了《中国近代铸币汇考》的影印件,施嘉幹撰写该书导言时适逢上海解放。看到学生们在街头争学进二退一的秧歌舞,他由此联想和简单回顾了自己大半生进二退一、特别是抗战前修建梁家渡大桥和战时扶助云南地方工业的坎坷经历。施嘉幹在导言结尾处写道:“本书内容对于编者往日研究,与平时学习之科目,可谓毫不相干……此书之成,与其谓为以经济、艺术,甚或以文化出品,介绍于国人,毋宁自认为学习退一步舞之街头表现,多少为国家留一点历史上的逻辑。编者对于新政治或新主义,认识尚浅。但渴望社会之能早日安定,使得各就所能,各安其业,区区之诚,不敢后于一般人民。”
【注】本文被《唐院春秋》公众号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