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和川西,两个今生曾驻足经年的地方,同样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闲适生活、美景美食......,更兼那无边春光和美丽秋色,不同的是前者温婉秀丽、后者雄浑壮美。近年来由于回家省亲的缘故,游览了川西不少名胜古迹,但江南却鲜有踏足。"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017年金秋十月难得有兴致,与老同学相约沪上、结伴出游,租界老街探秘,苏杭水乡赏秋。虽然走马观花,却也是不亦乐乎,十分尽兴。
万历36年 (1608) 冬,在士大夫徐光启邀请下,耶稣会士郭居静前往上海传教,成为天主教传入上海之始。徐光启在沪西建造农庄别业,形成了其后裔繁衍生息的"徐家汇"。1842年大批耶稣会传教士重回上海,在徐家汇形成了天主教社区与教务中心,并意图建立一个"远东梵蒂冈",从而使得徐家汇成为整个中国拉丁风味最浓郁的文化区域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左上图是始建于1896年的天主教圣依纳爵主教座堂,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教堂的哥特式双塔钟楼高50多米,1920年代曾是上海最高建筑,正在装修不能进。
右上图是建于1929年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修道院,原为天主教培养神职人员的教育机构,现在是区政府的办公场所。藏书楼是耶稣会于1847年开办的一所图书馆,是上海现存最早的现代图书馆,下方二图是1897年完工并保留至今的砖混结构藏书楼北楼,采用梵蒂冈教廷的藏书楼风格建造而成。著名的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和教育家马相伯分别于1903和1905年创办了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1912至1921年间复旦公学的校址设在徐家汇华山路的李公祠。
土山湾文化源于1864年法国耶稣会在徐家汇土山湾设立的孤儿院,并在抚养孤儿之余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职业学校——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引入了近代职业教育制度与理念。土山湾对中国近代绘画、照相、海派雕刻、印刷出版等手工技艺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新工艺都发源于此。其木工部可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而图画间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土山湾印书馆百年间印刷了各种形式的书刊,内容以宗教为主,涵盖科学、人文、教育、社会、音乐等,语种包括法、英、德、意、拉丁文等,全国独一无二,图为当年孤儿学艺的场景及彩色石印机等。
土山湾的许多木雕、绘画、编织和五金等精美工艺作品曾飘扬过海,参加了在法国巴黎 (1900)、美国圣路易斯 (1904)、比利时列日 (1905)、美国旧金山 (1915)、芝加哥 (1933) 和纽约 (1939) 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多项荣誉。左上图是土山湾博物馆镇馆之宝:1913年制作的黄杨木雕"土山湾牌楼",为四柱三间楼阁式庆殿顶。这个牌楼曾参加三次世博会,此后几经辗转绕地球一周,2009年上海世博会前从瑞典回归故里并修复一新。
右上图是曾参加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的木雕百塔之一杭州六和塔的复制品,百塔实物大多仍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在土山湾制作的彩绘玻璃美轮美奂,左下图的中式橱柜也参加了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于2013年回归。土山湾博物馆是此番江南行看到过的最好的博物馆,而且是免费的,与早年宣传中"万恶的帝国主义育婴堂"不一样哦。
1896年,清末权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经光绪皇帝奏准,在徐家汇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沪校前身。图片中的老建筑依次为: 中院 (1899),外廊式造型,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建筑,门柱上"南阳公学中院"六字是当初的楼铭; 盛宅 (1923),盛宣怀夫人为其孙在公学读书所建私宅,1927年交大开放女禁,位于校园西南角的盛宅曾用作女生宿舍,俗称"东宫"; 老图书馆 (1919),是为纪念建校20周年,由社会各界及全校师生共同捐资建造的,罗马科林斯柱式配以巴洛克风格细部雕刻和山花,"图书馆"三字系李梅庵所书; 总办公厅(1933),为纪念"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博士又名"容闳堂",由唐山交大校友、中国第一位注册建筑师庄俊设计,门匾为胡汉民所题。
1835年美国圣公会决定到中国传教,1845年中国区主教文惠廉到达上海。1879年施约瑟主教在上海开办了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施约瑟在华期间,还翻译了北京官话旧约圣经和文理本新旧约圣经。约大是中国第一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现代化教会大学,享有"东方哈佛"的美誉。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约大与其他教会大学一起被撤销,位于苏州河畔的校园为华东政法大学使用,但校园中那些中西合壁的百年老建筑,似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旧时光。左上图的"格致楼"是中国学校中最早的科学馆; 右上图是约大的主教学楼、为纪念创办人施约瑟主教而命名的"怀施堂",1951年为纪念校友邹韬奋改名为"韬奋楼"; 这两栋楼房均建于19世纪末。
左下图是用庚款建于1904年、为纪念学校第二任校长颜永京牧师而命名的"思颜堂",1913年2月1日孙中山曾在此楼的礼堂中发表演讲,其结语为"今且言责任,圣经中云,已见光明,应为人导。既有知识,必当授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先觉觉后,责无旁贷,以若所得,教若国人,幸勿自秘其光"。右下图是1929年为纪念约大建校50周年而立的纪念坊,1955年被拆除,1990年重建,所用四根石柱为当年旧物。纪念坊正面横额为"缉熙光明",外联语为"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中联语为"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知命声教覃敷"。
与圣约翰在同一校园仅以一篱相隔的是1881年成立的圣玛利亚女校,该校于1923年迁至长宁区新址,培养了旧日上海滩众多名媛淑女和当红影星。著名作家张爱玲1931年入读圣玛利亚女校,度过了六年时光,她曾在该校读书时的作文中写道,"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天!" "圣玛利亚女校……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也许会被尘埃染污,受风雨侵蚀,或破裂成片片碎石"。在本世纪初期的开发大潮中,这所名园的多座历史建筑被拆除,周边建起了高档住宅和商场,图为修复重建的圣玛利亚教堂及校舍。
沐恩堂是上海最大的基督教新教教堂,属于美国卫理斯教派,始建于清光绪13年(1887),原名三一堂,三年后改名慕尔堂,1958年改为现名。1929年起在西藏路汉口路口建造新堂,由匈牙利移民建筑师邬达克主持设计,1931年落成,是当年中国最大的社交堂。被誉为"上海高迪"的邬达克信奉新教路德教派,却担任了上海耶稣会首席建筑师,承接基督教各教派的教堂设计。教堂外立面为美国学院哥特式风格,局部罗马风元素。两层高的大堂空间开阔,二层楼座三面围合,与欧洲古典歌剧院布局相似。
教堂正门上方镌刻着"真理使尔自由"六个大字,佛寺住持言必"善哉",中国的教堂里则使用"圣哉",一位美女牧师领唱圣歌,有点意思。在欧洲大陆厮杀了几百年的传统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旧日上海却能河蟹共处,令人称奇!沐恩堂位于人民广场附近上海最繁华地段,门前路过的多是穿着入时的红男绿女和走马观花的游人过客,难得堂内一方清净。
上海首家妇幼医院 —— 俗称"红房子医院"的西门妇儒医院,是美国四所合作创办的一所慈善医院,现在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1883年,毕业于宾州医学院的伊丽莎白·罗夫施耐德作为第一位女医学传教士来到上海,建立医务室。1884年,玛格利特·威廉逊女士捐款5000美元创办门诊部,同年毕业于宾州医学院护理专业的传教士伊丽莎白·麦基奇尼参与创建妇孺医院。1887年麦基奇尼在此倡行南丁格尔护理,开中国近代护理教育之先河。1885年起罗夫施耐德担任院长,她终身未嫁,全心全意为医院服务了31年。红房子医院的老建筑也是邬达克的作品,1926年设计、1928年完工。
邬达克作品: 上方二图是交通大学工程馆 (1931),现代派装饰艺术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饰以钢钎状的装饰肋,北立面入口是三个哥特风的尖卷门,是当时上海最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工程教学楼。1921年交通大学成立时的首任校长、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胸像位于馆内二楼,1948-1950年间该馆曾命名为"恭绰馆"。下图是享誉多年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 (1934),饭店楼顶旗杆的中心位置是上海城市测绘的原点,在21世纪的玻璃幕墙、钢铁丛林中国际饭店依旧独树一帜、雅致动人。旁边的大光明大戏院也是邬达克的代表作,但已改动得面目全非。
1918-1947年间,邬达克在上海的建成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100多个。这些作品涉及办公、酒店、医院、教堂、影院、学校、工厂、公寓、会所、私宅等众多类型,外观包括古典主义、折中主义、装饰艺术、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等不同风格,区位从外滩源附近延伸到西郊。邬达克及其建筑作品是以中西交汇、多元融合为特点的海派文化的缩影,是上海值得留念的过去,他的身影丰富了上海的轮廓线。上海也是邬达克的战争避难所、理想淘金地,是他心中美丽的"香格里拉"。
左上图是吴同文住宅"绿房子"(1935),现代风格的花园洋房,曾是远东最大最豪华的住宅之一,首次在沪上私宅中安装电梯,也是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最后一栋私宅。右上图是诺曼底公寓 (武康大楼,1923-6),沪上最早的外廊式高档公寓,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现已成为魔都网红打卡地。下方二图是英国乡村风格的邬达克自宅 (1930),现在被私人公司租下,装修后获得政府资助,免费对外开放,底层是邬达克陈列馆。晚到了五分钟,只能从窗外张望,餐厅中的家具都不是原物,据说两扇木门也被邬达克离开上海时带走了。
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位于虹口区摩西会堂旧址,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之一,1928年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犹太宗教公会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这一带也是上海犹太人的聚居地,据称该馆将申请世界记忆遗产。二战期间由于租界的关系,上海接纳了近三万名来自德国及德占各国的犹太难民,成为世界上对犹太难民最为敞开的地方。何凤山博士在1938-40年间担任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向数千名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生命签证"。
博物馆院内有一面长34米的铜板墙,上面镌刻着已征集到的二战期间犹太难民的"上海名单",名单墙一端的浮雕作品名为"Six of six million" (六百万中的六个),是由犹太教拉比、老妇人、中年男子与兒童、青年男女的形象组成的犹太族群主題。截止到2020年年底,名单墙上共有18578个名字。很多当年的犹太难民始终感怀上海人民的包容与救济,遇到一队前来参观的洋人,看上去像是来寻根的上海犹太难民后代。他们在博物馆内拍照,并在纪念墙上寻找先辈的名字,感受往昔情怀。由于这一带靠近舟山路口,也以"上海方舟"闻名沪上。
虹口区的"1933老场坊"是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宰牲场,现改建成创意产业集聚区。这是一座于1933年建成的古罗马巴西利卡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具有精巧的内部构造和前卫的建筑架构,其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暗合中国风水学说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当年全世界这样格局的宰牲场只有三座,1933老场坊曾经是亚洲最大的肉类食品加工中心,并且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同类建筑。其中透明的空中舞台、孔教感十足的伞形柱、富于变化的廊桥、大角度弧形弦梯、错综复杂的步道,使人如入迷宫。用于家畜行走的牛道经过了特殊的防滑设计,蜿蜓而上似通向天国,朝西的镂空水泥花格窗面对西方极乐世界。
建于1903年的提篮桥监狱,原为工部局警务处监狱,因地处租界俗称"西牢"。随着朝代更替,监狱管理者不断易手,这里关押过众多名人,在不同语境里曾被称为"远东第一监狱"或"东方巴士底狱"。研究监狱史的荷兰学者冯克认为:"监狱是全世界都迷恋的有威望的象征",提篮桥是近现代中国的缩微胶片,也是通往文明的另类桥梁,是超度人类的地方。2013年提篮桥监狱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将迁至青浦,原址则与1933老场坊遥相呼应,成为北外滩文化新地标。
2017年沪上一大盛事是位于老上海最昂贵地段、最高雅的花园洋房之一、当年面粉大王兼棉纱大王荣宗敬于1918年购入的故居"荣宅",2011年被Prada租下后,经过6年装修首次对公众开放。对外开放后第三天,即跟随老同学来此观光,许多上海宁都未必来过,可谓"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参观者多为老阿姨和老爷叔,Prada的工作人员都是年轻的俊男靓女,宅中那些彩绘玻璃、木质浮雕、珐琅砖、釉面砖、铸造金属,一处处细部无不昭显当年的种种奢华。只是百年沧桑,转眼即人去楼空。如果非要挑毛病,就是和所有修复的旧宅一样,看上去比较新,缺少一些沧桑感。
百年前落成的浦东民生路散粮散糖装卸专业码头,是承载了众多老上海人记忆的工业遗存。钢筋水泥筑起的八万吨筒仓曾为亚洲最大容量的散粮筒仓,如今华丽变身艺术秀场。正在举办"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右上图是由1000个太阳能自发声的音箱和1000个不同的器皿组成的作品《仓声·品》,拼成一个"饱"字,也有人看成"泡饭"的"泡"字。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真是个吃饱了饭消食的好去处。左下图《双翼》的灵感来自蝙蝠的左右翼,蝙蝠是介于兽和鸟之间、食肉和食草之间的两栖动物,这一两可性使得"寓言中的蝙蝠就具有这种无法确定的位置"。右下图是各种竹编作品,顺着竹子的纹理编织构建,就会"势如破竹"、"顺理成章"。
本届艺术季的主题:连接thisCONNECTION —— 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据称其含义包括空间中身体的、时间的、物理的、社会的、文化的连接,以及这些"连接"产生之后对"空间"重新形成的令人期待与惊喜的"未来空间形态"。上方二图是两个《数字建造》作品:"机器人木构"的木网壳关注结构原型与几何形式之间的关联性,"超薄纸板大跨建构"则引入了提高局部刚度的腔体结构膜系统。左下图的投影装置《幻想速度》是艺术家通过对物理速度身临其境的感知和对碎片化网络时代的反思,探寻真实与虚拟、碎片与共生、记忆与遗忘、加速与疏离等相互粘连的错综关系。右下图的作品《混乱与迷失》来自一句英文俚语"LOST IN A SHUFFLE",用以赞美迷失的表现下循环往复的本质。
艺展的几幅画: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和变形的毕加索画像 (忘记了左下图是谁)。
"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吴下名园之冠、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之留园。留园始建于明万历21年 (1593),园内粉墙作纸、漏窗为框,一步一景皆入画。左上图是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的楠木殿五峰仙馆,其名源于李白的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右下图的太湖石冠云峰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是北宋花石纲的遗物、江南最大的湖石,冠云峰和五峰仙馆及馆内的大理石天然画"雨过天晴图"号称"留园三宝"。
位于苏州市郊同里古镇的私家园林退思园,全园占地九亩八分,总体结构为西宅东园。其主体宅第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外宅三进,而内宅五楼五底的跑马楼更是江南之冠。整个园林贴水而建,构成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长卷,步移景异,令人流连。可谓"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江南园林真是百搭。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鸟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姑苏城外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 (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在此担任主持,易名"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寒山寺素以钟声闻名天下,唐代诗人张继更因一首《枫桥夜泊》千古留名。
"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世界文化遗产、姑苏第一名街七里山塘。唐宝历二年 (825) 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并在河北一侧修建"山塘街",水陆相邻、河街平行、长约七里,故曰"七里山塘"。红灯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桥下千年河道,桥上一对新人。乘一叶画舫,听一曲丝竹,品一杯香茗,一声柔橹一销魂,令人不由轻叹:这就是苏州。
"阖庐城外木兰舟,朝泛横塘暮虎丘"。虎丘号称"吴中第一名胜",山体由侏罗系火山岩浆构成,得名始于春秋。山藏寺、寺包山、山寺合一,虎丘山寺在中国古代众多名山古刹中独树一帜,虎丘古迹中最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中国第一斜塔"云岩寺塔建于公元959-961年,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也是最早的佛塔,斜而不倒屹立千年。剑池是传说中王羲之"神鹅易字"的地方,留下了吴王阖闾墓穴、三剑陪葬的千古之谜。虎丘的一亭一阁、一石一水,都沾染了灵气,例如一块风化岩石被演绎成了吴王阖闾的"试剑石"。
从前慢,夜未央,京杭大运河畔的六千年江南古镇、"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乌镇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被70多座小桥串连在一起,透过一个桥洞看另一座桥的"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录一段木心的《乌镇》:"走下石桥,桥堍有石级可及水面,江面运河的水是淡绿的、含糊的,芸芸众庶几百年几百年地饮用过来。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我愕然心喜,这岂非类似我惯用的文体吗?况且我还将这样微有声息不起水花地一圆片一圆片地写下去。"
恰逢第五届乌镇戏剧节,2013年首届戏剧节的主题是"映"——体现戏剧与生活的相互辉映。今年是农历丁酉鸡年,诗经曰"鸡既鸣矣,东方明矣",因此主题是"明"。日属阳,阳光生成的能量;月属阴,月光含露的灵气。除了室内和户外剧场的专业演出外,古镇嘉年华是每年戏剧节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街头表演形式,你进不进剧场,戏剧就在身边。左下图是观众命题的即兴小品,右下图是传统藏戏,貌似跳大神。沐浴在故国温暖的秋阳里,行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边看边吃闲逛,真是十二万分的惬意。
西栅老街旁挂满了古今中外戏剧大师们的招贴画,与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和电影导演伯格曼,以及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等人不期而遇,2017年恰好造访了易卜生的祖国。乌镇是个中西交汇、古今圆融的地方,可惜没有邂逅什么明星大腕。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中国唯一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两首诗中,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西湖"的名称。苏、白两道长堤卧波湖上,连接南山北山、划分外湖里湖。保俶塔与雷峰塔隔湖相望,一湖映双塔,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图片依次为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无雪桥不断)、三潭印月和雷峰夕照同框(正午有照无夕)、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无花无枯荷)。
1973年第一次造访西湖,印象最深的是不收门票。旧地重游,故人不知何处去,空留一汪西子湖。路过一块"三台云水"碑,网查是十年前评出的"新西湖十景"之一,感觉这个新十景韵味全无。还看了西湖边一场旗袍秀,曾把西湖比西子,如今西子变大妈,穿越回到旧时光。
相关博文:连结中西古今的天台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8/8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