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雨前的博客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个人资料
正文

西楼放歌成独忆——唐山交大校友柳克述

(2021-07-11 12:39:18) 下一个

唐山交大早期校友中,1949年后赴台湾并在政经界任职高位者有立法院秘书长李中襄 (1896-1958),计量经济学家、行政院赋税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大中 (1914-1975) 等人。还有一位交大校友柳克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然而他的名字和经历在交大校史上却鲜有记载。柳克述18岁考入唐山交大读书,后弃工从政,在国民政府和工商界担任要职,赴台后为建立新竹交大出力甚多,笔者仔细查找了相关资料并写成本文,以纪念这位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杰出校友,文中大部分内容取材于新竹交大的校友会刊物《交大友声》。

柳克述 (1904-1987),字剑霞,湖南长沙县人,于1922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 (时称交通部唐山大学,现为西南交通大学)。柳克述在校期间积极投入学生运动,曾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唐山执行委员会秘书 (即委员长),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加入国民党,1925年转学至北京大学政治系。共青团的前身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响应国际共运的号召于1920年8月成立的,其全国性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于1922年,1925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初期接受第三国际的指挥和援助,1940年代起改由本土派掌权。

大学时代的柳克述就是一位热血青年,胸怀救国济民的远大抱负。 1925年春他20岁出头时曾在唐山交大西楼学生宿舍撰写檄文《弱冠放歌》,以诗言志。他在文中写道:"我生忽忽二十年,逝者如斯心瞿然!少小曾夸此英物,于今追说如浮烟。" "可知光景本匆匆,生生死死何所畏?及其未死奋其力,造福社会斯可贵!" "我今弱冠未足庆,但愿苦心医国病,内讧外侮纵纷纷,究非天定须人定!放言未免多浮夸,犹是童年旧根性,从今以后应如何,立定志气与脚跟,然后不致辜负我,成年以后之生命!" 文中热血青年的万丈豪情,与南唐李后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离愁别绪不可同日而语。

20世纪初,梁启超率先提出"新化"、"欧化"和"西化"的主张,到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正式提出了"现代化"的口号。当时土耳其在苏俄支持下取得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突破一战战败国的困境称雄于列强间,对仍然积弱的中国、特别是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均有很大影响。1927年和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柳克述的成名作《新土耳其》和《土耳其革命史》,从时间上推断,这两本书应该都是他在北大读书期间写成的。在《新土耳其》中,23岁的柳克述介绍了土耳其的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革命领袖、被尊称为现代土耳其国父的凯末尔 (Mustafa Kemal Atatürk,旧译基马尔),并将"现代化"与"西方化"相提并论。这是中国第一部明确地以现代化进程为对象的史学专著,从而引起蒋中正重视,柳克述被聘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 六、七期政治部上校政治教官和政治总教官。

在《土耳其革命史》中,柳克述全面记述了青年土耳其运动及土耳其革命的历史,对研究土耳其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当年号称 (中国) 革命青年人手一本。沈沛霖在其回忆录中提到,在黄埔军校期间,他与柳克述、白瑜共同担任"世界政治经济概况"课程的教官,并一起编写教材。他在书中写道:"该课程讲述自1814年维也纳会议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期间世界外交大势及经济概况,如政府组织、政党活动、外交国防现状、财政产业荣衰等。其讲授主旨,为使学生学生了解:世界近百年局势变迁及现状的形成,各国各期政治活动及经济之概况,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柳克述在讲述国别部分时,念念不忘其'新土耳其',特增加土耳其一节,认为土耳其基马尔 (凯末尔) 革命,是东方各民族运动中,首先打倒帝国主义势力的,其独立之精神,亦可对中国有所借鉴。"

1932-1934年间,柳克述奉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之命前往欧洲考察,后来又到伦敦政治金融学院进修。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学学者,柳克述一生著述甚丰,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著作包括:

《不平等条约概论》,上海泰东图书局,1927。

《新土耳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土耳其革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收入《专题史丛书》,2017。

《近百年世界外交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北京中献拓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再版,2012。

《中国外交史》,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1。

《美帝国的金元外交》,柳克述、陈汉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国际法纲要》,上海华通书局,1933。

《世界政治经济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欧洲教育之观感》,南京时代公论社,1935。

《政治学》,重庆青年书店,1938。

1934年柳克述回国后即投身国民党军政界,分别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宜昌行辕、武汉行营、广州行营任职,深得与陈布雷并称国民党"文胆武将"的陈诚 (1898-1965) 赏识。八年抗战期间,柳克述随军转战各地,先后在淞沪前线,第三、六、九战区及印缅远征军服务。柳克述历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秘书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第六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中国远征军长官部秘书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立法委员、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45年双十节,柳克述等736人获国民政府颁发的 “抗战胜利勋章”。

北伐战争结束后根据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国民政府进入训政时期并开始宪法的草拟制定。当时中国政治情势繁杂,内忧外患不断,加上各方势力意见不一,直到1936年5月5日才公布了被称为《五五宪草》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6年全国举行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然而由于抗战爆发,国大延期至1946年才得以召开,柳克述当选为国大代表。1949年国民政府溃败后,柳克述携家人前往台湾。赴台后柳克述于1951年出任交通部政务次长,1955年任交通银行监察人,至1961年柳克述在台湾交通部"连续担任公职十年,不免身心疲敝,乃坚决辞去,改应政治大学及师范大学之聘,重理旧业。两年以来,教学相长,兴趣盎然。"

陈诚晚年亲自口述平生经历,经秘书整理汇编而成《石叟丛书》,分成文电、言论、专着、计划、传记、语录、杂着、附存等共八大门。柳克述等六人曾参与传记门的笔录,其中《西安事变回忆录》和《两广六一事变处理经过》两篇文章刊登在台湾著名的《传记文学》期刊上。2005年台湾国史馆将《石叟丛书》中的传记与文电两门汇编成《陈诚先生回忆录》系列丛书出版,成为研究民国的重要史料,其中的《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2009年由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未作删改。

交通大学有上海、唐山两个源头,在125年的校史上分分合合。柳克述虽然从政多年,但不失书生本色,对于母校一直怀有深厚感情,并为交大在台复校出力颇多。他在《交大友声》上曾发表多篇回忆文章,如1952年9月8日《忆唐院》、1954年5月15日《交大三校创建的简史与唐校生活的回忆》、1957年3月8日《敬悼侯故学长》、1964年5月8日《唐校溯往与中国交通建设之前途》、1964年6月8日《校庆晚会缤纷录》等。1966年交大70周年校庆时,柳克述追忆似水流年,在《交大友声》特刊上发表文章《四十年來如一瞬》,其中包含前述《弱冠放歌》,他写道:"不意转瞬之间,至今已逾四十年!而余报国事亲进德立业之志,未竟百一,抚今追昔,感念何极。"

在《忆唐院》一文中,柳克述这样写道:"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至今印象还很深刻的,却有两点:第一、就是学风的淳朴。唐院设在北宁线上,约当天津至山海关的中途,环境朴实恬静,绝非北平天津等处都市的繁华喧扰,同学们心无二用,大家都是很用功的。...... 第二、就是爱国的热烈,说来是很淳朴、很沉静的,但是一旦遇到国家有重大的事情发生时,例如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民国十四年的五卅惨案,以及民国十五年的国民革命军北伐等等,则同学们的反应都非常热烈。" 

1956年4月7日,交大旅美校友赵曾珏等致电交大在台同学会,建议交大在台复校并创设电子研究所。4月8日交通大学创校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由凌前校长鸿勋宣读电文,并促请出席的教育、经济、交通等部会长官支持协助。次年5月,由教育部主稿,会同国防、经济、交通四部会呈请行政院,请求恢复国立交通大学并设立电子研究所。 10月行政院院会决定,准由教育部先行筹备交通大学在台复校事宜。教育部长张其昀乃组织筹备委员会,聘请前校长凌鸿勋为主任委员,李熙谋为副主任委员,柳克述、钱其琛、唐君铂、徐恩曾、陈树人、林致平等为委员。至1958年6月,交通大学在台湾新竹正式复校。赴台校友则为创建新竹交大同心协力、殊途同归。图为1956年4月8日交通大学60周年纪念大会合影,从左至右为唐君钧、陈树人、柳克述、林致平、凌鸿勋、张志礼、侯家源。

柳克述在台湾交通、金融、石油界高层任职多年,繁忙公务之余仍笔耕不辍,他于1953年撰写了《交通政策槪论》,由台湾中国交通建设学会出版;于1954年主编了《中国交通》,由台湾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他还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关于民主宪政、交通政策、石油工业等多篇文章,从他留下的文字中可了解到台湾的发展建设和经济起飞的方方面面。

台湾是太平洋上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立体型岛屿,中央山脉纵贯其间。西部地势较平坦、人烟稠密、经济发达、而东部多山、地广人稀、灾害频仍,因此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据时期,日本人出于统治台湾的需要,曾在花莲太鲁阁地区沿着早年原住民的狩猎道修建步道和公路。国民政府迁台后,在蒋经国的亲自参与和主持下,台湾第一条串联东西部的公路——中横公路于1956年7月开工,至1960年5月通车,后来又修建了北横和南横公路。柳克述曾撰写多篇关于横贯公路的文章,1956年初中横公路开工前夕,他在《交通建设》上发表长文《台湾横贯公路的兴建与展望》,就1945年以来对于修建横贯公路重新勘测规划的过程,沿途的资源调查,各种筑路方案的比较,经费的概算与拨发,国军退役官兵的安置与筑路工程的关系,以及这一公路系统对于台湾交通、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了全面详细的阐述。

在该文结尾处,柳克述这样写道:"关于经济建设事业,一旦发轫,其效果决非单独的、孤立的,而常可触发其他相关事业,交通为经济之先驱,其作用犹属如此。当此横贯公路兴建工作已有良好开始之际,吾人对于今后台湾东西部交通之畅通,暨沿线资源之开发,顺利完成其划时代的历史使命,实寄以无限光明的希望。" 图为中横公路上太鲁阁幽峡附近的隧道, 2018年三月笔者摄于台湾。

1962年交通银行董事长病故,柳克述应时任台湾行政院院长陈辞修约谈,接任董事长一职。交通银行始建于光绪34年 (1908),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及中国早期的发钞行,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并于1960年复业。1982年柳克述撰写了《往事如昨二十年——交通银行感旧二三事》一文,刊于台湾《财政部史实纪要》(第二册,1992),选载如下:"余于 (民国) 51年6月到职,正值交银复业未久,承既有之前规,策今后之发展,当即遵照当时政府经济政策,及配合正在连续施行之4年经济建设计划,确定业务重点6项,期与全行同人共同努力。"

他在文中还写道:"自 (民国) 49年初交银复业,至(民国)58年底10年之间,存款增加4.48倍;放款增加8.91倍;保证增加8.93倍;委托代放款增加2.21倍;盈余增加3.35倍。" "中国、交通两行,为我国开办最早,声誉素着之国家银行。数年以前,中行为适应国际之变局,改采民营方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而交行则仍旧屹立,未有变动。且自 (民国) 68年1月,政府为加重交行之任务,特修正公布交通银行条例,确定为特许发展全国工、矿、交通及其他公用事业之开发银行,并将资本总额增定为新台币100亿元。" 

1971年柳克述转任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1976年退休,他还担任过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46年6月1日,为了发展中国在抗战期间惨淡经营的石油事业,以及接收战后日本人留置的石油设备,中油公司在上海成立,于1949年10月迁台。在台湾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石油工业起了重要作用,1949-1975年间中油公司的资本额增长了100多倍,对全台湾能源需求的供应达到80%。柳克述在1975年退休前,发表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过去现在与前途》一文,纪念中油公司成立29周年。

柳克述在担任政府公职期间,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因其薪俸微薄不足以养家,曾一度靠出售私人藏书补贴家用,并发出"卖到琴书事可知"的感叹。柳克述发妻周碧文原籍江苏省无锡,出身梁溪周氏望族,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北伐成功后周碧文亦投身国民革命,在黄埔军校与柳克述相识相知,1930年共结连理。在长达55年的婚姻生活中,二人同甘共苦、琴瑟相合、伉俪情深。特别是在多年辗转播迁、颠沛流离的战乱年代,周碧文一人担当照顾全家弱小、教育儿女的重责,坚忍弘毅,安贫乐道,使得柳克述免除内顾之忧,全力为国效命。

1984年周碧文因病去世,柳克述撰写了《纪念余妻碧文的战时艰苦》一文寄托哀思,他在文中写道:"综余妻一生,无论平时战时,迄能保持勤俭家风,生活一仍朴素,虽家无余财,亦从无怨尤,...... 总期不负公职人员清白之风,以及克尽为人父母教养之责而已。...... 余与余妻结褵五十五年,离乱生涯,一身忧患,自省此生所得于余妻之助益者至多,而所能使其安享者绝尠。" 三年后柳克述也追随爱妻而去,享年83岁。上图是90多年前柳克述写下《弱冠放歌》时的唐山交大西楼,在1976年的世纪大地震中夷为平地;下图是台湾新竹交大校园内的"饮水思源"碑。谨以柳克述为亡妻撰写的挽联结束本文:"...... 梁溪烟景,淞沪鼓声,往事每萦怀,遣恨青春成独忆;...... 城郭依稀,河山掩映,故园时在目,如何白首不同归。" (本文图片除特别申明外均来自网络)

【注】本文被《唐院春秋》公众号推送

相关博文链接

我们心中的家园老唐院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7/6648.html

伊斯坦布尔的美丽与呼愁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6/38394.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柳应该没去过美国,他被老蒋看中后从政,大概只去过欧洲考察。谢谢信息!我在你的文章中看到过侯家源。
元亨利 回复 悄悄话 柳克述似乎没有去过美国吧?照片中提到的几个人中,侯家源是1918年随庚款留美学生赴美的,去波士顿。凌鸿勋在Familysearch上能查到1930在纽约入境美国,是从英国以土木工程师身份入美,里面“过去来过美国否”一栏填有1915-1918在美国。赵曾珏也赴美留学,但是没有查到,不知道他英文名的拼写是什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