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新语

追踪记忆, 分享旅途拾零
个人资料
正文

撤退-马当战役和武汉保卫战 -航空抗战(6)

(2021-01-16 21:31:50) 下一个
撤退-马当战役和武汉保卫战 -航空抗战(6)
 
马当战役
 
马当战役,空军集中到汉口,前面还有凤城等几个基地。日本人没有过武汉沿着长江打上去,是因为长江地势险恶。从长江下游逆水而上,过了宜昌,就是三陕,没有公路。舰队沿长江往重庆方向航行,到宜昌上游一带,水浅无法通行。
 
海军方面,当时没有几个像样的舰队。海军军舰少吨位低,设备拨款不足,战斗力士气不高。由于日方舰队十分强大,海军几乎是动弹不得。海军舰载炮威力有限,根本不可能与日舰直接接触。炮弹口径不大,无法在长江下游击沉日军巡洋舰,除非使用水雷。日机轰炸海军一般使用1000磅的炸弹,如果甲板很厚,500磅只炸一个坑而已。战争期间,日军没有出动航空母舰到战区,主要都用在外海。
 
空军支援马当战役,但完全没有能力保护海军。海军很多舰只,被日军飞机击沉。中方海陆空军种不是不愿意合作,但各自都在疲于奔命,根本没有办法协同作战。空军就是收到求援的请求,也没有能力派足够的飞机去支援。
 
海军剩下的少量部队,凿沉舰船阻塞航道,卸下舰炮上山,变成炮队,所谓“海军上山”。马当战役后,海军几乎全军覆灭,只能沿长江布置水雷,阻滞日军由水路入川。
 
马当6月底失守,接着是湖口。日陆航装备97式新战机,对轰炸机威胁很大,以后去炸日本军舰时,飞机飞得高高的。日军高射炮射都射不到,更何谈轰炸命中率。
 
马当失守,在南昌也无法待了,只好撤退。第一次撤到宜昌,这是抗战第二年。然后汉口被围,我们又撤到成都。四川周边丛山峻岭,日军重型武器和部队,无法入川,日本人于是用飞机轰炸。开始还讲道理,不炸城市。后来开始滥炸陪都重庆和成都,给重庆的产业和市民造成惨重损失。
 
为了保存空军前期战役中幸存战机,每当日机来袭时,我们提前驾机逃警报,因为当时还无法在机场隐藏飞机。后来开挖地洞,将飞机藏在地下,不过那时空军飞机已经所剩无几。国家没有自己的技术,港口也被日军阻断 ,只有俄国人还愿意帮助我们。战争开始不久,空军经过多次激烈空战,就只剩下几种杂牌飞机。我先飞福特机,然后是意大利飞机萨福亚20和30两种轰炸机。最后飞德国轰炸机汉克。这些老式飞机战力无法与日本人的飞机相比,不能在机场附近训练。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到宜昌长江河滩上训练,即在现在葛州坝下游。
 
陆军就更差劲,从飞机上我们亲眼看到兵败如山倒的景像。甚至到1945年快终战的时候,日本人从广西、云南向昆明、四川侵入。我亲眼看到大批陆军部队在前面拼命逃跑,后面跟着一群群难民,再后面才是一点点日本追兵,只有几十个人。就是这样,陆军要求空军支援的电话,还是一个接一个发来。说是被日军追击,要求提供空中支援。于是空军就去炸日本追兵,一次炸死十个八个。尽管这样,陆军还是照样撤退,跑得比难民还快,日本人哪里追得上。
 
陆军很多士兵是抓壮丁抓来的,士气不高,待遇又不好,连饭都吃不饱。抗战前期部队还抓壮丁,后期思想比较开通,应该没有了。
 
武汉保卫战
 
抗战到达一定阶段,已经不凭个人意志可以控制。双方对水陆空的争夺,构成立体战场,需要强有力的指挥系统,规划战术方针和长远战略。空军在武汉保卫战失利,恰恰是坏在了这一点上。
 
抗战以前,空军从来没有被当做一个军种对待。那时空军的作用,被用来侦察或当成空中炮手。空军创建多年,没有进行过空战演练,因为根本没有对手。抗战时,忽然来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又是十倍于我们,甚至几十倍的强大,空军指挥系统就乱了阵脚。
 
做为高级指挥员,应能制定战略战术,受过严格训练,具有指挥统帅能力。但是所有这些,我们空军指挥部均不具备。空军战前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八一四"空战后,毛邦初临时受命,匆匆被任命为前线指挥官,但缺少空军指挥官的修养和素质。派遣飞机,要么时机不对,要么地点不对,…… 前线指挥系统建立后,张廷孟被任命为作战指挥部参谋主任,相当于副指挥官,自认为是诸葛亮,许多指令让人不堪。
 
一个没有受过指挥训练,嗜好鸦片的人,能指望他什么呢?临时授命、仓促上任之下,他根本没有办法分析与判断属下千辛万苦收集的情报,更谈不上制定战略战术。在这样的指挥之下,我们只能被动跟在日本人后面,疲于奔命应付。指挥系统的混乱无力,几乎葬送了空军的优势。
 
“马当”是长江封锁线中的要塞,长江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时大量的部队集中在汉口,去阻挡日本海军、陆军的联合进攻。我们进住汉口机场两个中队的18架飞机,40名左右的飞航员(飞行员)、领航员,相较于日军的航空机队的巨大数量,真是九牛一毛。其时日军开始用驱逐机(战斗机)夺取制空权,在这种情况之下,所能采用的,只能是机动作战。但指挥部每天定点定时的发布作战命令,如此这般没有几次,日军就完全掌握了我们的作战规律。再后来,当我们再去“袭击”敌人的时候,日本人的驱逐机,早在高空等着我们了。
 
第一天作战,我们的飞机被打下4架。第二天,又被打下了4架。汉口机场大厅里,飞行员的床本来一张张摆得密密麻麻。随着阵亡人数增加,整个大厅变得空空荡荡。就这样,命令还是照发,我们还是照样要去送死。作为年轻人,我们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但是这种无谓牺牲,实在不值得。张廷孟还挑战似的问我们:“你们还敢不敢飞呀?”  这哪里是敢不敢!问题是值不值得。
 
汉口保卫战,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最后也没有起到保卫战略要地、阻挡日军的作用。愚蠢的指挥,更是加速了这场战役的失败。我们用的是扇子形布局,从武汉长江拉开,试图阻止敌人进攻,可笑的是居然没有人想到日本人会从后面进攻,我们在后面一点防卫工作也没有做。日本人的进攻,简直是势如破竹。
 
提到高志航,他毕业于东北航校。他是第一大队大队长,英勇善战。在接收俄机后在周口机场遇袭牺牲。高的部队士气非常高昂,特别是高受伤之后继续作战,在敌机轰炸之下,仍然坚持起飞迎战。这些事,别人没法做到,因此我们大家都很钦佩他。但像他这样的人还是太少,在空军里起不到什么作用。
 
抗战第三年
 
(附记: 空军战机数量,开战前期1937年7月为314架,1938年上半年231架(包括运输机、教练机),1938年6-12月作战愈行艰苦尚有161架,1939年只余65架。虽有苏联航空志愿队助战,并援助飞机,仍车水杯薪力有未逮。)
 
有一次日机机群到宜昌机场轰炸,不炸市区,专炸机场,于是大家都拼命往市区方向跑,等我跑到市区,衣服上溅满了人血。那次日本人用的是银弧弹,落地一磕就炸,弧度很低,专门用来杀伤人马。银弧弹杀伤力很大,被炸死的人都是支离破碎,没有办法收屍,乌鸦到处飞着吃人肉,好惨呀。一些人看不过去,就拿着装油的油筒去收碎屍,可哪里收得完。那次轰炸炸死了上百个人,有射击师、学员,还有民工。张学良的一架专用飞机,也被击中烧毁。
 
后来成立了一个教导总队,把剩下的飞机集中起来,用于训练。部队番号虽没有变,叫起来还是某某飞行大队,可每一个大队里,也只剩下一两架飞机。
 
日本飞机来的时候,空军都尽量坚持起飞迎战。但战斗机群一来,打不过就只能跑了。敌轰炸机群轰炸,有多种炸弹,专门用来杀伤人马的,弹坑较小; 用来炸跑道的,炸弹钻到地下之后才爆炸,弹坑较大。大的弹坑,直径20-30米,深2-3米,要花好很多力气才能填平。
 
空军抗战后才安装雷达。没有雷达前,发现敌机来袭的方法,现在想起来还有些不可思议,当时我们安排了层层的哨卡,像烽火台那样传递情报。日机一般是沿长江一带往四川飞。我们在它经常活动的范围内设有几条线,每条线上布几十个哨,每个哨位都有士兵拿着望远镜侦察。这样当敌机刚刚起飞,在经过汉口时,我们已经将情报传到宜昌。之后,再接力传到重庆,由重庆接到消息后发布命令,我们一般都可以抢到半个钟头的时间。起先是用敲锣,后来用鸣气笛的方法来播发敌机到达的警报。
 
抗战第三年时,我们参加了长江保卫战。从江西赣江起飞,到吉安。吉安机场为了阻止飞机降落,摆了很多拒马在跑道上。我们飞机飞到时,他们才把柜马拿开。但还是有一架飞机,不小心落到了机场外面,飞机摔坏,人也摔死了。
 
这次战术攻击,起飞时9架飞机,到四川时,只剩下3架。3架在战斗中被击落。3架由于机械故障或油量不足,而在中途迫降。迫降飞行员,后来都陆续回到队里,但是飞机已经没办法再修理。
 
整个战役中,最困难的任务,是夜间轰炸汉口。我们驾驶的飞机,不具备夜间飞行性能,也没有夜航设备,根本不适宜夜间飞行作战。但是命令下达,我们只能克服困难出发作战。但作战效果非常差,几乎没有什么战绩。
 
飞机飞行时,白天看不出发动机喷出火光。但是在夜里,飞机两侧各有两条火龙,从驾驶舱里看非常巨大。晃得飞机员几乎看不到前面,特别是地面目标。飞行已经很困难,更何况还要作战。当时大家都抱怨飞机设计不合理,但是有什么办法。我们国家不能自己设计、生产飞机,只好去拣别人淘汰品。
 
空军出击时,也组成编队。但是作战时,因为要时刻注意飞行距离,不能灵活配合。日军则是两架一个编队,机动灵活。我们飞行时保持3或4架一组,还是有道理的。单机火力不足,飞在空中,必须闯破敌人火网才有机会。飞机越多,机会越大。两架虽然灵活,却缺少后援,火力不足。三架则即有后援火力也强,虽不够灵活,也是有利有弊。
 
夜间执行任何,我们希望3架飞机可以并列在一起飞行,但无论如何也并不到一起,因为根本看不清别的飞机在哪。更糟糕的是,返航时,地面没有夜航设备,没有照明设施,靠的都是马灯。没有跑道,飞机只是随便降落至地上,一切都非常原始,非常落后,不符合标准。有一次,我们因为找不到降落地点,在空中整整飞了几个小时,累得要死,下飞机时,是被抬着才能下来。那时的俄国飞机,操纵起来要用很大气力。
 
长途飞行时不容易方便。座位下面,接有一条长长的橡皮管,末端像漏斗一样,用来接小便,但这橡皮造的东西因为在空中太冷的关系,会收缩得很小。我们又因为穿很厚很重的皮制飞行服,动作非常笨拙。所以小便时,常常溅得座位上到处都是尿水,加上机舱不是密封的,尿水很快被冻成一点点的小冰珠。风从四面八方刮进来,小冰珠也被吹得到处都是。为了减少小便次数,我们尽量少喝水,每个飞行员都有一袋人参,大家就靠嚼参止渴。
 
有一次夜间飞行,往回飞时,突然发现前面领航员位置空着。领航员不见了。这下可把我们吓得要死,心想怎么会突然丢了一个人。着陆后,隔了一天,领航员自己找路返回基地,我们才知道是他自己不小心掉了出去。原来前边领航员坐椅旁边,有一个按钮。如果按下这个按钮,领航员座位下面的舱门就会打开。领航员在飞行时,不小心碰到了这个按钮,所以就把自己掉了出去。幸好他没有粗心到忘了背降落伞,不然小命就难保了。
 
附记: 1939年后,中国战区上空已经少见中国战机,空军战时最高指挥官周至柔,曾总结航空抗战的前四年:
 
八一四大捷后,"最感焦头烂额的…空军。他原本没有多量的储备,经过了几场连续不断的激战之后,仅有的驱逐霍克轰炸诺斯罗卜之类,已去小半,其余如可塞、道格拉斯、许来克等更日见凋零,几乎不能成队,人员牺牲一天多似一天,器材的补充急切计无所出,真是彷徨悽惘,不知第二个八一四又在哪里。" (周至柔: 《空军十年》1945年3月)
 
"第二个八一四及南昌至武汉之线护空大捷后,得了苏联的支持,仍傲然奴视倭军,坚挺如昔。随后我空军根据地移转四川,海口被堵,补充日少,工作重心转为都市防空,出击仅于情形许可之下机动而已,这时期的空军,犹如伏枥之骥,食不饱,力不足,志虽千里,徒唤奈何,于是度着悽惨的第三、四,五个八一四。…… 自八一四江浙上空之抗敌,前后不过四年余耳,军力之单薄,准备之未充,可想而知,以之抵御具有悠久历史经过积极训练之敌之空军,无异毛羽未丰之乳燕,突遇鸷枭之博筮,处境之危,不可言喻。" (周至柔: 《八一四》中央日报1944年8月14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萍踪新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荣确' 的评论 : 确实不容易,熬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看到希望。
大荣确 回复 悄悄话 艰苦卓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