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新语

追踪记忆, 分享旅途拾零
个人资料
正文

参加直升机水下逃生测试

(2025-03-30 09:00:25) 下一个

参加直升机水下逃生测试

 

 

HUET几项攸关生死的测试,第一项是在直升机进水后,在水下使用紧急救生呼吸系统。此系统附设在救生衣上,只够呼吸几分钟时间。在漆黑的水下,第一步要用右手顺着氧气管确定呼吸嘴位置,快速将其放入嘴中,把嘴中的水吹出,就可以呼吸了。然后再想办法快速脱困,浮上水面。要点是在登机前,要检查分配到的救生衣紧急供氧系统是否氧气充足,如果在直升机坠毁前才发现氧气不足,那才叫终生遗憾。

 

下一项是直升机坠毁,垂直落水下沉,为了防止撞击头部和身体重要器官,要低头双臂交叉放在胸前,机体触水时,用靠窗一面的臂肘顶住窗沿,目的是在黑暗的水中找到窗口位置。水没顶前(终于体会到没顶之灾的恐惧),深吸一口气。教练一再嘱咐要数五下,等机内完全入水后才能启动自救程序,否则飞机窗外水压极大,无法破窗。在水中不能用肘击窗,因为水的阻尼很高。正确的方法是用一肘固定在窗边,手攥拳,另一手推拳。破窗前不能解开安全带,否则窗没破,人已不知飘向何方。窗被打开后,靠窗的手抓住窗口,固定身体,另一手解安全带,然后双手执窗,将身体拉出窗外,浮出水面。全过程中保持腿部不动,切不可踹水挣扎,踢到其他乘客或伤到自己。

 

最危险的测试是直升机180度侧翻测试,70%的坠毁直升机在入水后10秒内倾覆,乘客倒挂在水中,水中充满气泡,人方向感全失。教练的指令是保持镇定、不要慌张,等机身稳定后再开始自救,这不是世界末日。顺序是记住窗在哪一侧、破窗、抓牢窗口、解安全带、转身,用双手将身体拉出窗外、迅速浮出水面。我们做这套动作时,在模拟直升机外水中有两位戴水肺的潜水员,严密监测每一位参加者在水中的一举一动。如果出现危险,另两位在水池边的起重机操作员,会随时按照教练的指示将直升机模拟器吊出水面。当然整个过程中,教练本人与我们一起乘直升机“遇险”,并模拟飞行员发出飞机遇险即将坠毁的警报。

 

一起参加测试的一位女士,具有水肺潜水的经历,但记不住顺序,也憋不住气。教练坐在她旁边重点关注,几次紧急吊起模拟器,让她呼吸。看得其他人都为她捏一把汗。其中一次是打不开窗。最后一次侧翻测试,与她分在一组,连教练四个人。测试开始,发出警报、飞机坠毁、自救、翻滚(避免酸鼻)、浮出水面,大家都很关切的问她出来没有,结果旁观者说她是本组第一个浮出水面的人。人到生死瞬间,自救的本能不可低估。

 

直升机坠机事件中,空乘人员从察觉事故到坠机的响应时间平均为15秒钟,大部分直升机坠入水中后很快倾覆,快速逃离机舱是生存的必要技能。接受过直升机水下逃生训练者在直升机坠机事故中死亡率为8%,没接受者死亡率是前者2.5倍。

 

经过一整天训练测试,终于完成夙愿,通过直升机水下模拟逃生证书。这是直升机飞行员、海上低空飞行乘员需要具备的资格考核,每四年更新一次。更高一级的测试,需要三天。不但要自救,如果邻座乘客被安全带缠住或打不开窗,还要救助其脱困。看到海军陆战队直升机乘员的测试,需要携带全套武器装备,侧翻时有不同的角度。

 

目前全球直升机坠毁率每10万飞行小时4.8起,是固定翼飞机六倍,死亡率1.3人,是固定翼飞机7倍半。另外直升机海上坠毁死亡率是陆地坠毁的两倍半,统计2000-2012年间共97次海上直升机坠落事件,导致159人死亡,死亡率32%。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全球数据,2020年共发生5百起直升机事故,死亡250人,其中民用机占3/5、商业运营和军用机各占1/5。

 

事故原因,飞行员操作失误(误判高度、速度或天气)约占全球直升机事故的45%,是导致死亡的主因;机械故障25%,往往后果严重;恶劣天气(低能见度、强风)17%;其他因素包括维护不当、设计缺陷和外部干扰(撞鸟)。

 

美国直升机坠毁水中事故统计,2000-2020年间共150起,年均7-8起,死亡人数50-70人。对比欧洲为30-50人,集中在医疗救援和商业运营;亚洲60-100人,主因监管不严和飞行环境复杂;非洲中东40-70人、拉美为20-40人,主要在旅游和商业领域(记住乘小飞机空中游览,选固定翼飞机)。

 

好消息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近期的数据,美国民用直升机死亡率已从2000年每10万飞行小时1.5人下降到2020年的1.1人(全球1.3人),其中医疗救援直升机由于天气和复杂环境,死亡率最高为1.8人;商业直升机仅为0.8人。具体到2020年全美121起直升机事故,共51人丧生(相比2019年的55人)。其中私人飞行15人、商业运营10人、医疗救援8人、训练执法18人。

 

以前参加铁人三项,都是在泳池完成第一段赛程。吃尽不会滚翻的苦头,按照规定如果不能滚翻,要求双手触壁才能转向。这次为了避免在水中倒挂引起酸鼻,意外学会泳池翻滚,在鼻腔入水前将身体快速调整成头向上的状态。说来可笑,这是美国小学生体育课游泳的基本训练。最后总结一下参加逃生测试的感想,不厚道的说,这是“吃饱了撑的”。人生到此一共只搭乘过三次直升机,其中两次是在陆地上。

 

 

 

我把上文输入DeepSeek,请它改写成散文,结果它把题目也改了,写得有趣。还给加了海军陆战队的段子“再来一次”,形容本人是“铁棺材里的一粒尘埃,随波逐流”,让人笑弯了腰:

 

《水下三十秒》

 

我屏住呼吸,在漆黑的水中摸索着那根救命的氧气管。金属的机身正在下沉,气泡从四面八方涌来,像一群受惊的鱼。六十秒——这是救生衣上那个小气瓶能给我的全部时间。

 

"右手顺着管子找呼吸嘴。"教练的声音突然在脑海中响起。我的手指触到了那个橡胶的凸起,急忙塞进嘴里,用力一吹,咸涩的海水从嘴角溢出。第一口空气涌入肺部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刚才一直憋着气。

 

这不过是训练的第一课。

 

真正的考验在模拟舱里。我们像沙丁鱼般挤在那个铁罐子里,等待着入水。"低头!护胸!"教练的吼声被淹没在轰然入水的声音中。水从脚底漫上来,冰冷,缓慢,不容抗拒。我数着:一、二、三...水没过下巴时,我深吸最后一口气,想起了"灭顶之灾"这个成语的来历。

 

五秒。教练反复强调的五秒。太早破窗,水压会像一堵墙把你推回来;太晚,意识已经开始模糊。我用手肘抵着窗框,另一只手握拳推击。水下的阻力让每个动作都像在噩梦中奔跑。安全带勒在腰间,是此刻唯一的依靠——松开它,你就会变成这个铁棺材里的一粒尘埃,随波逐流。

 

最可怕的是侧翻。七成坠海的直升机会在十秒内倒扣过来。当训练舱突然翻转时,我的血液都冲向了头顶。气泡、绳索、装备,所有东西都在跳舞。那位总记不住步骤的女士就在我对面,她的眼睛瞪得很大,嘴里吐出一串气泡。奇怪的是,最后她却是第一个浮出水面的人。绝境中的求生欲,原来比任何训练都来得强烈。

 

水面上的阳光刺得眼睛发痛。我数了数,全组都在。远处的电子屏显示着残酷的数字:全球直升机事故死亡率是客机的七倍半,海上坠毁的生还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八。这些数字突然变得很具体——它们不再是一份报告里的统计,而是我刚才那三十秒里的每一个选择。

 

训练结束前,我看到海军陆战队的学员在进行进阶训练。他们带着全副武装,在更刁钻的角度下逃生。有个小伙子连续三次都没能解开安全带,水面上浮起一串急促的气泡。教官把他捞起来时,他吐着水说:"再来一次。"

 

回去的路上,我摸了摸口袋里的证书。这张纸每四年更新一次,因为人的求生本能需要反复练习。就像那位女士证明的,本能一直都在,只是需要被唤醒。而唤醒它的代价,可能是水下的三十秒,也可能是戛然而止的人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加兰 回复 悄悄话 我第一次逃生测试就fail了,水下超时未能出窗,cabine正立拉起。原因是我在水中完全倒立后精神紧张,该按安全带时我拼命的按我的救生衣的扣带,怎么也脱离不了座椅。不是教练告诉我还一头雾水呢 。
不过我记得我训练的时候说女士可以用手肘破窗,因为拳头没有力推不开窗。
这个训练我倒是不怕,但我最怕的是跳水,我不会游泳的平时只敢在脚着地的泳池游泳,看着水面那么低(大概5米?)我就是下不了狠心, 生怕下去再也浮不出来水面。我是特别服气那些敢跳楼的人的勇气。
萍踪新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百万庄大侠' 的评论 : 大侠好!测试从简单开始,先练习从没有密封窗的模拟器脱身,再逐渐过度到破窗逃生,倒也不难。参加完测试后搭直升机,上机后特意检查了身边的机窗,发现是双层玻璃,无法用肘部推开。那是一种气动开窗装置,如果坠机时不工作可怎么办?当初如果不参加这个测试,也不会有这么多烦恼。
百万庄大侠 回复 悄悄话 多伦多有一位胆肥的兄弟,他敢让教练(抱着他)玩高空跳伞,惊讶之际:又出了一位胆子更大的北京兄弟,竟玩起了直升机的水下逃生、、、从天上到水下(海陆空)让你们都玩遍啦,我也想参加~就是胆子小不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