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房时听到两则小故事,很有意思。
第一个:在安省,救护车一次大约要$45 加币。如果你有收入,就得自掏腰包;没收入的,可以申请免交。一个客户说,他的墨西哥邻居父母平时靠现金工挣了不少,可在报税上填的是“零收入”,结果救护车费也省下了。他笑称这是“占小便宜”。
第二个:一对老人随孩子移民到多伦多,身体不好,从未在加拿大工作过,也没有任何收入。安省医疗看病免费,但药费需要自付。老人常年吃药,花销很大,于是申请了政府的免费用药补助。结果他们儿子的朋友抱怨:老人一分钱税没交,却来享受加拿大福利,简直就是占便宜。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些做法,与大公司雇佣名律师、会计师去“合理避税”,本质是一种很相似的逻辑: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现有政策,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新当选的总理,曾任 Brookfield CEO。他任职期间,公司的部分投资转移到了美国、开曼群岛、百慕大等“避税天堂”。据NDP披露的数据,Brookfield 在 2021 至 2024 年间,本应在加拿大缴纳 $61 亿的税款,但实际上只缴了 $20 亿,加拿大因此少收了约 $41 亿。
你或许不喜欢他,但必须承认:如果他不能为公司争取最大利益,早就丢了 CEO 的职位。
于是问题来了:一边是省下 $45 救护车费的普通民众,一边是少缴几十亿税的大公司,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道德的评判,法律的边界
我们有时习惯用“道德”去评判别人:老人没交过税却享受福利,不公平;邻居明明赚钱却装没收入,太小气。但真要说清楚,法律才是唯一的底线。
违法,当然该谴责;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无可厚非。
换句话说,问题并不在于“他们钻了空子”,而在于“制度设计本身有没有漏洞”。
别急着用道德去评判一个人的合法行为。对个人而言,懂得利用政策,是一种生存智慧;对社会而言,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制度能否设计得更合理,更公平。
毕竟,从$ 45 的救护车费,到 $41亿的避税额,本质上,都是人性在规则边界下的利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