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4号的故事:一套房子,四个主人,十九年的牵挂

(2025-08-15 16:35:26) 下一个

有些房子,安静地立在那里,不言不语,却在岁月中串联起一段又一段的人生。

它像一根细密而坚韧的红线,把不同的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抉择,紧紧系在一起。

34号,就是这样的房子。

19年,它见证了主人的漂泊与回归,也映照了我的职业与人生。

而我与它的缘分,始于2006年一个秋日午后,直到昨晚8点,我在市中心交房时的一个WhatsApp 电话,“我到多伦多了,可以见一面吗?”,瞬间把我拉回到了这条熟悉的故事线。

是Badhri。

他是我在 North York 遇到的第一位印裔客户。十几年前,我们因为34号而相识,从那时起,这套镇屋成了我们之间的纽带。

初见:2006年的秋天

那时的34号,挂着$229,900的售价牌,屋主是一位独居的白人老人,行动不便,屋内的地毯磨损、墙面泛黄。

我曾想把它买下来投资,却因为贷款没谈妥,错失良机。

最终成交价是$200,000。如今的它,市值$90万左右。

两个月后,它被翻新,以$259,000挂牌。我带客户来看,不是太满意。短短5天,被另外一位买家以$256,800收入囊中。

第二次卖房:仓促的回流

新业主是一位中国女士,原本打算和丈夫、两个年幼的孩子定居多伦多。

没想到出发前,丈夫去义乌探友,被劝“别去加拿大,留在国内更有前途”。他动摇了,决定留下。

她独自带着孩子面对陌生的城市,语言不通、生活琐碎,压力像潮水般涌来。我们看房时,恰巧业主在家,家具还没拆箱。我好奇地问她为何这么快出售,她苦笑:“一拖二太辛苦了,我也要回国。”

她是以$272,800挂牌,2天后我的客人以$267,500拿下。

第三次出售:年轻夫妇的跃迁

我的客户是一对中年华裔夫妇,有两个可爱聪慧的儿子。也是因为名校才这么快拍板的。

几年后,夫妻俩事业顺风顺水、收入稳步增加,房价也跟着上涨。2011年底,他们以$367,800卖出,搬进了更宽敞的独立屋。

也正是在那次open house,我遇见了Badhri和他的妻子, 夫妻二人均是IT 专才,他们看房认真, 问题细致,眼神里闪着“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家”的光。

留与不留:一次重要的建议

2016年,他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卖掉这个镇屋,还是留着?
夫妻俩的父母都在印度,年过八旬,身体渐渐不如从前,他们想尽点孝心,亲自照顾。可一旦卖掉,将来回到多伦多,又怕很难再以同样的价格买到同等地段的房子。

他们问我的看法:“你觉得呢?”
我向他们分析了加拿大长期的移民政策和多伦多的房价走势,心里很笃定:“别卖。多伦多的房子就像一棵树,年年向上生长。今天放手,明天可能要花更多的钱才能再次拥有它。”
我又笑着补了一句:“还是留着吧,先出租。等你们回来,按照自己的风格重新装修自住,会更舒适。”

他们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将34号交给我出租管理。9年来,它安静地立在那条熟悉的街道上,先后三位租客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也守着他们在多伦多的根。

为了女儿的未来

当年他们买下34号,是为了女儿的教育。
虽然 Brampton 被称为“小印度”,印裔人口超过七成,但他坚持选在华裔聚居的 North York,因为这里的小学 Arbor Glen 当年安省排名第一,高中 AY Jackson 是理工科名校。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女儿2016年顺利考入多伦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被硅谷公司录用,还在那里遇见了心仪伴侣。2023年初结婚时,他盛情邀请我去印度参加婚礼,只是路途太远,我只能在心中送去祝福。

两种文化,一样的执念

这些年接触下来,我发现印裔和华裔家庭有惊人的相似:

        •              都想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

        •              都把照顾父母放在心上

        •              都热衷买房,把它当成长期稳健的投资

和Badhri的交往,让我不仅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成长,也收获了关于印度文化和IT行业的最新讯息。

19年来,34号换过不同的主人,却没换掉它的故事。

它像一枚坐标,记录着移民的梦想、家庭的选择、友情的延续,也记录了我在多伦多房地产路上的脚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