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

一人一故事,一梦一人生
全部原创,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个人资料
海风随意吹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收到一封很长的电邮

(2025-08-13 04:52:05) 下一个

朋友发来一封长长的电邮这年头,写电邮的,不多了吧?他是藤校英国文学的博士加之年轻时太沉迷于悲剧、悲观、悲壮、悲情。经年累月,百炼成钢,苦闷成了他人生的主题。于他而言,有苦闷才不那么苦闷,没有苦闷是极度苦闷。 

这位“苦闷君习惯了书写消沉抑郁的感受,又喜爱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各种情感,简单变成复杂,所以要么不写,一写就很长写完后,会发到我的邮箱里或许因为我曾几次三番夸他的高级英文和深刻解读 

这封电邮,看了有所感触。或许到了我这年龄,岁月匆匆流转,故人随风而去,回忆碎片却又像在眼前,呼之欲出。 

我也学学苦闷君,记下零碎的感触,尽管思想不深刻,想法陷在滚滚红尘里。 

先抄一段苦闷君的电邮(我的译文),作为导言 

如果你想探究人们对情绪的认知,就像我(苦闷君)近十年来所做的那样,不妨从鲍尔比(Bowlby)的著作《依恋与失落》开始…… 一切始于并终于这两极,它们构成了人类情感生活的阴阳。 

随着成长,我们会接触他人渐渐有了信任他人的自信,甚至对有些人逐步产生了依恋我们也会回避那些可能带来痛苦的人和事物,鳄鱼恶霸。但套用加缪 (Camus) 的话来说,宇宙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的偏好运行。即使我们很明智,避开操纵者,与帮助我们身心健康的人互动,命运也可能介入,使得我们被前者包围,而失去后者。而失去后者才是最棘手的情境。 

这段导言说,人类情感的两极是依恋和失落 (Attachment and Loss)个概念不难理解显明的例子是跟父母的关系,依恋父母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幼童时,依恋父母自不必说,哪怕日后长大成人,仍然会出于习惯,有事找父母----我们生命中的情绪支柱。 

二十多年前,我决定请假一年,回上海去陪伴濒临人生尽头的母亲。不期找到一家美国公司的上海分部,便随手发了一封申请信。发信后三四个小时,喜出望外接到了公司的电话,要求我至少签约两年。非常珍惜能去上海工作的机会,但念及留在美国的先生,以及好不容易说服系主任给我一年事假,并保证一年后一定回校工作,一时左右为难,于是要求考虑一下再作回复。 

当我放下电话,第一冲动是问问我妈。虽然那时我已经在异国他乡独自打拼二十多年了,但遇到人生大事,仍会不由自主征求我妈的意见,她冷静、明智、聪明、果断。可是,那时她已患了失智症,无法跟我沟通了。我瞬间醒悟,必须结束对母亲的依赖了。随之而来的是极度失落无奈悲伤和不知所措,或许这就是苦闷君说的“最棘手的”的情境。 

第二天跟公司领导谈得很坦诚,他让步了,我得以回上海工作一年,有机会跟我妈朝夕相处,那是生中非常珍贵的一段岁月,温馨温暖,也因来日不多而哀伤。 

非常庆幸自己成长于一个和睦的家庭,时刻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简单——百分之百的信任,相信绝大多数家庭跟我家差不多。 

然而,有些孩子无法信任父母。有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童年的放学回家,开门见到是喝得烂醉、昏睡不醒的母亲,家里又脏又乱,像个猪圈,母亲忘了买菜做饭,冰箱里空空如也。她常饿着肚子,去查看母亲是否醒来,希望母亲醒来后,自己就有饭吃了。可是,那一点点可怜的希望,十有八九落空了。 

有句名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如果阅读西方作品,一些有过不幸童年的作者年后大书特书父母的种种毛病给自己带来的心理阴影。他们对父母有依恋,可是依恋一再被无情地打碎,使他们陷入深深的失落。如副总统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克里斯蒂娜·克劳馥的《亲爱的妈咪》、丽莎·布伦南-乔布斯的《小鱼小虾》等。 

最近读普利兹文学奖得主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哦威廉!》《我知道这关乎失去作者也花了不少篇幅描述跟父母的关系。书中女主人公的父母冷漠无情,甚至虐待孩子;由于贫困和孤僻,她家跟当地社区也几乎没有往来,导致她没有任何依恋对象。女主人公成年后,难以与他人建立舒适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是互相信任有能力去信任他人,首先要有足够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然而,这种自信不一定对,我们一定都信任过不该信任的人,遭受过被信任的人疏远、轻视、愚弄、欺骗、背叛带来的惨痛从依恋坠失落的震惊难免让人失魂落魄。吃一堑长一智,生活慢慢教会我们不要盲目信任,学会避开加害于我们的人和事。 

不过,也有些木知木觉不吸取教训。譬如,读研时一位国内来的女同学,移民出来的,有绿卡,比起我们有找工作的优势读研前,她曾管理一家中国餐馆,之后也继续在餐饮业发展,跟人合伙开过几家餐馆。照理说,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她却没有钱。第一任丈夫在国内沾花惹草,由于她要求离婚,被迫付出一笔可观的“分手费”之后,有个男友是骗子,借了钱后溜之大吉,害得她损失了几乎所有的积蓄。随后又遇到了心上人,可惜是个赌徒,不但输光了积蓄,连餐馆也搭上了。女同学不得已从头开始,辛辛苦苦再从服务员做起。当年,连美国老师也说,这位女生怎么总是跟错人?成了乱七八糟男人的提款机。

或许因为她极度需要依恋感她是当年非常罕见的“留守儿童”,父母先去南洋,后移民美国,留在国内亲戚家。成长过程中缺乏亲密感,之后为了寻求爱,常被男人的甜言蜜语迷惑,为了得到当下所说的“情绪价值”,维持着不该维持的关系。 

有时候,依恋对象不一定是某个具体的人或物,而是抽象的概念和虚幻的感觉,此类依恋往往比实体的更强固更长久。比如,有位女友对年轻时的一段恋爱念念不忘,尽管前男友具有渣男的所有特质。女友不是缺乏理性,明明知道前男友靠不住,不是合适的婚嫁对象,却依旧忍不住思念这段感情。她坦白,自己思念的是经过美化的青春时代,是爱情的梦想和甜蜜的幻觉,其实跟前男友并无多大关系,无非是这个人正巧出现在那个时段,莫名其妙成了抽象和虚幻的“物化”象征。因此,一旦心目爱情对象是虚幻的,千万别跟实体混淆起来,免得制造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剧闹剧和悲剧。当然,也可以学习博友蓝山清风,把爱情的幻觉美梦转化成文学作品,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另一位朋友的顶头上司,非常依恋“已婚”状态。该上司很穷,蜗居在破旧的小公寓里,虽然拿着六位数的工资,下班后还要去超市兼职。这是因为他离婚次,需要为前妻和子女提供生活费,所幸其中经济独立,且没孩子,否则上司的生活极有可能窘迫即便如此,上司总是在积极物色婚娶对象,并几次向不同女士求婚每次求婚的失败都带给他失落,却坚持不放弃“已婚”的依恋。 

行文至此,感觉自己学到了苦闷君的一些皮毛,即以求懂得某种情感的来源不同的是,他用的是心理学大师的理论,我则平民百姓的遭遇中寻找实例是不是该把这些杂乱无章的实例剪贴成电邮,发给他去看看?

还是等一等吧,因为这是对他电邮头两段“依恋”的随想,他长长的电邮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呢。

 

这篇博文断断续续写了两三天了。家里来了客人,忙着陪他们游玩。昨天上午去了卡麦尔,不料城里大街小巷都停满了车出什么事了?在城里绕圈子找停车位,这才发现主要道路封了,正在举办各国旧车的车展。放几张图吧。

 

 

图片均为原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4)
评论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可以开。皮卡周末快乐!
laopika 回复 悄悄话 这些老爷车还能上路开吗?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谢谢码农谬夸。周末快乐!
碼農學寫字 回复 悄悄话 【有苦闷才不那么苦闷,没有苦闷是极度苦闷】海风姐的幽默太文艺!:)
谢谢海风姐简洁的文字,吸引人的故事来分享您的透彻人生观。受益良多。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ary888' 的评论 : 问好玛丽。心理学试图理解人的心理,这确实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Mary88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太喜欢你的文章,有些高兴,结果表达不太好,让你误解了。关于心理学,我的意思是:犯罪心理学是好的,他们研究对象是罪犯,罪犯被污灵影响严重,有污灵的规律,所以犯罪侧写常会精准。污灵特别是诱惑人犯刑事罪的污灵其实很愚蠢,人的智慧能看出其特征与规律。魔鬼污灵如果聪明就不会从荣耀的天使堕落成污秽的鬼魔了。

其他的心理学不少是祸害,比如蛊惑加拿大母亲将自己的双胞胎男婴变为女孩,结果两个孩子都早亡或自杀等。普通人的心灵是上帝才有能力介入、祝福的领域;另一个普通人无能力了解他或她,心理学的研究介入是把自己当上帝了;污灵也能介入,过多就会产生刑事犯、偶像教、巫术、心理学的主体理论等。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琪子' 的评论 : 问好琪子。苦闷君带点儿书呆子气,有点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头,不像一般人马马虎虎就过去了。你说得有道理,跟人生太较真不好,毕竟许多事都在人的控制之外,怎么能跟天地去理论呢?周末快乐!
琪子 回复 悄悄话 你描述的“苦闷君”,我独断专行地说,他很可能有偏执症。精神有毛病的人,大部分都非常聪明。这是我后来慢慢悟出来的。所以小孩子正常,别太聪明就好了。
你真善良,对父母真心好,最后还能守护老妈一年,我没有做到。我只是往返奔波。
喜欢读你的人物描述,有趣。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追忆21' 的评论 : 追忆说得好,投胎太重要了。第一次投胎没投对的话,不少人把婚姻比喻成第二次投胎,或许能助人走出地狱。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untai' 的评论 : 问好云台兄。孩子长大了,理应减少对父母的依恋,不过这种有人护着爱着的感觉很棒,难怪无法完全摆脱。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ary888' 的评论 : 谢谢玛丽临帖鼓励。好,听你的,任何事都适可而止,决不涉足犯罪心理学:)。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我现在觉得性格是天生的,有的人天性乐观,有的人长吁短叹不断。

不过,同意投胎很重要,要么用童年治愈一生,要么用一生治愈童年。
yuntai 回复 悄悄话 海风姐说得是“依恋父母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幼童时,依恋父母自不必说,哪怕日后长大成人,仍然会出于习惯,有事找父母----我们生命中的情绪支柱。”儿时,不谙世事,有什么错失会担心:父母知道了会不会责备我;成人以后,待人处事方面虽不再依恋父母,对什么事都会想:父母知道了也会支持我至少理解我的,但情感上的依恋依旧。
Mary888 回复 悄悄话 点赞好文,文笔、深度、引人思考方面都不错!

妙笔:1 “于他而言,有苦闷才不那么苦闷,没有苦闷是极度苦闷。”2 “谁受得了每日讨论苦闷?尤其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讨论。”

天性良善又在童年满是爱的人,就是信了耶稣,与神的关系都会贴心,就像童年时那些贴心的爱,不用多说什么,说得过分了也不担心什么。一张满脸鼻涕饭渣的孩童笑脸,还是会醉倒一颗慈母的心,耶稣的心也是如此,他的爱大过世上所有慈母的总和!

你和苦闷君其实才是踏踏实实的心理学研究者,但千万别深入了,普通的心理学到你们为止, 犯罪心理学除外!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麦子好,年轻人比较喜欢追求“深刻”,嘻嘻哈哈自然是不深刻的体现,苦闷才有深度呢:)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王妃好建议,很难找出没点依恋的人来,比如依恋烟酒的人就不少:)顺祝冬安!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悉采心' 的评论 : 问好心心,很喜欢“光环投射”这个词,一针见血,赶紧收藏起来。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有苦闷才不那么苦闷,没有苦闷是极度苦闷。”看来这位“苦闷君”很享受苦闷的感觉,有些女生就喜欢这款,确实和蓝山兄笔下的钟书海有点像。依恋可能会上瘾,不好戒。
海风姐的老板不错,能回国陪妈妈一年,至少没有遗憾了。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嗯,依恋可以成为我们王府下次活动的主题。 我也遇到过不少人好似对生活中的某种状态有所依恋,总是让自己陷入同一个坑里不能自拔:)
悉采心 回复 悄悄话
唉,那位木知木觉的女生也太木了,花钱买被爱的感觉?还是乐意为一场场虚幻的爱情掏钱买单,——只要自己能当女主角?俺的脑回路不够了,转不过弯儿来呢~~

“其实跟前男友并无多大关系,无非是这个人正巧出现在那个时段,莫名其妙成了抽象和虚幻的“物化”象征。“——这段文字海风分析得好棒,让俺想起了容格的“投射理论”。。。一个人在对方身上看到的“光环”,更多是来自自己内心的imago,而并非对方的真实样貌。对于青葱时代的少男少女,这是常有的现象,若经过很多历练依然如此,可就有点“拒绝成长”的赶脚了:)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谢谢沉香。命运不由人,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无论给你哪一种人生,你都要奉陪。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幑宁' 的评论 : 幑宁好,尽孝也受条件限制,所以有这一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谢谢临帖。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梧桐之丘' 的评论 : 梧桐好,跟你一样,电邮现在只起这些作用。顺祝夏安!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nnYuan' 的评论 : 谢谢安临帖。时光匆匆,越来越感觉到什么事都别等,想做马上去做。我当年就是想尽量不要留下任何遗憾。你能一年回去三次,也尽了最大努力了。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蓝山清风' 的评论 : 问好蓝山。苦闷君之类的,在追求精神丰富的年代,沉着一张脸,带点抑郁神情,开口闭口加缪尼采还不迷死一众女生啊?:)所以,你的钟书海还是有希望的,或许能吸引到某位自命不凡的“傻大姐”。在现实生活中,苦闷君的两任太太都弃他而去,生活本就是柴米油盐,谁受得了每日讨论苦闷?尤其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讨论。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哭闷君”说得好“宇宙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的偏好运行。” 海风姐的公司老板很不错,允许你放假一年回上海工作兼照顾母亲。那位开餐馆女士的故事令人唏嘘,极度对男人的依恋最后人财两空。加州很多老爷车,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赞海风姐好文。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海风写得好!你很幸运,有幸回国陪妈妈一年,说起来这也是我最大的、无法弥补的遗憾。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最西边的岛上' 的评论 : 问好西岛。苦闷君很有意思,若是年轻时代,容易向往深刻,越复杂越好。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可以从复杂中看出简单的至理了,他却保持年轻时代的风格,便有了点喜剧效果。顺祝你和先生安康快乐!
梧桐之丘 回复 悄悄话 我现在用电邮做些平台的验证,或者是比较私密的邮件。用的越来越少,但也离不开。
AnnYuan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深入浅出,你生活中的例子我也能在我的过往圈子里找到,那时没有想到“源头”。你的妈妈有你很幸运,能陪她一年。我曾经也想早点退休回去陪我妈,可惜没有如愿。最后一年回国三次弥补了一些遗憾。
蓝山清风 回复 悄悄话 "苦闷君"怎么跟钟书海有点神似,哈哈哈。世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些人喜欢在悲感中找寻心灵的慰籍,在悲情中寻求美的价值,在悲苦寻找真理的道路;有些人则在虚构类作品里和周遭他人的不幸中去感受悲剧所带来的震撼,那种慈悲所带来的慰藉。而我们普通人追求的是一生顺遂,所遇皆所期。谢谢海风姐精彩分享!受益匪浅。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问好可可,以前不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老了才体会到,家庭不必富,不必贵,只要全家和睦,亲情浓浓就好。感谢快乐的童年!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ina_芬兰' 的评论 : 谢谢Tina关心。所以要珍惜当下啊。
不少人不会反思自省,结果痛苦都白白经历了,而且继续经历一次次的痛苦。会反思的人都是聪明,而且幸运的。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依恋和失落,对于人类情绪的总结挺到位的。可能成熟理性的人,尺度掌握得比较好,不至于出现两者间的不均衡。谢谢临帖,周中快乐!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小树说得对。对于苦闷君,就是耐心聆听。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人生成了依恋的俘虏,挺可悲的。多半是填补原本就有的空虚之处吧。海风姐家庭幸福,才有更多的自由独立自信的特质。
Tina_芬兰 回复 悄悄话 先说一句题外话。您提到母亲的病,用现在的术语是否是阿尔兹海默症?如果是的话,请您务必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尤其记忆力衰退等大脑退行性变化要引起足够重视,因为直系亲属患这种病,遗传给女儿的几率非常大。

非常认同好的童年治愈一生,坏的童年一生治愈。你会发现有些人永远掉进同一个坑里,一次被骗是自己幼稚,两次被骗是遇人不淑,三四次下来就该问问自己了,为什么被骗的永远是你?为什么你总是遇到渣男/渣女?为什么别人总能骗到你,骗不到别人呢?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沉迷于悲剧、悲观、悲壮、悲情”,”简单变成复杂“。 挺吓人的。 人生常在依恋和失落两级间, 倒是有道理的。 婚姻也是一种依恋。孩子脱离了父母的依恋,又来到了家庭/两性间的依恋。 之后对子女的依恋。 一辈子都有依恋的是比较好的人生。 特别独立的, 把依恋变成被依恋,也是一种活法。
老爷车展2025又开了. 记得以前也写过小城里的车展。 这些车需要不时的出来跑一跑,到处参加车展是个好去处。
最西边的岛上 回复 悄悄话 哈哈,觉得“苦闷君”是个思想家,只是我们常人喜欢把复杂变简单,but not vice versa ;-)

“我们一定都信任过不该信任的人”

嗯,也相信世上没有从不相信任何人的人,即使是玩世不恭者,因为:“inside every cynical person is a disappointed idealist".

大概因为我人生读的第一本书是”格林童话“,即使被欺骗伤害过,到现在我还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真善美多于假恶丑。在虚拟世界里也是如此,真人实话直说以文会友。所以非常感恩能遇到相识海风姐和其他好网友。

谢谢分享。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如果知道一个人苦闷,真的苦闷,要对他(她)好一点。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绿珊瑚' 的评论 : 问好珊瑚,这里依旧是每天60度左右,上午有雾,下午运气好的话,会出太阳,但是靠海边的,傍晚雾又回来了。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谢谢晓青。老爷车我看不懂,不过这热闹的场面挺有意思的。
绿珊瑚 回复 悄悄话 海风写的好,很有启发。
看照片,卡迈尔还挺凉爽。南湾这几天还挺热。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特别受益。
老爷车展我也喜欢看。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