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布罗夫尼克 (Dubrovnik) 以北50多公里,有个小镇叫斯顿 (Ston),坐长途车过去才1个小时。去那儿是为了看斯顿长城(Walls of Ston)。这座被誉为“欧洲的中国长城”建于14世纪,最初长达7公里,是拉古萨共和国(即今日的杜布罗夫尼克) 用来保护极具经济价值的盐田,同时防御外国军事威胁而建造的。
斯顿长城由石灰岩建造,坚固耐久。城墙上有多个城门、瞭望塔和堡垒。这是欧洲最长、世界第二长的防御体系,仅次于中国长城。因其规模宏大,被称为“欧洲的中国长城”。

从杜城去斯顿的 Flixbus 班次不多,一日只有两三班,那天的首班车是上午11点,所以我们到斯顿已是中午。下午回杜城的车也很少,买好了5点多回杜城的票。也就是说,我们在杜城可玩5个小时左右。
斯顿(也称“大斯顿”)的附近有个“小斯顿”(Mali Ston),这是一对姊妹城,共同构成了斯顿的防御体系。大斯顿位于内陆,靠近盐田,小斯顿则位于海湾边,是港口和海上通道的守护点。两城之间由斯顿长城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网络,既守护盐田,也控制海湾。
从大斯顿去小斯顿可以沿着山脊上蜿蜒的城墙步行5公里,路上需要1.5-2小时,部分地段坡度较陡,体力消耗较大。但也可以走平坦的公路,大约20分钟便能到达。
抬头看看山上的长城,虽然爬长城景色一定很好,但爬上去挺累的,加上天气预报说下午可能要下雨,还是走平坦的公路去小斯顿吧。
小斯顿像是个小村落,村口的小广场上有几家小杂货店,一座年久失修的低矮城堡,稀稀拉拉三五名游客。顺着城堡旁边的小巷,穿过一个断壁残垣的门洞,来到海边,那儿有一家旅店,还有三两个餐厅。漫步海边,只有我们两个游人,外加停泊在海岸的几艘小木船随着海浪轻轻摇晃,格外清净悠闲(见下图)。


回到大斯顿已是下午1点多了,找了家饭店吃午餐。听说斯顿地区养殖蚝,要了一份,挺鲜嫩的。
吃饱喝足后,就去爬斯顿长城。城墙维护得很好,阶梯平整坚固,有扶手栏,攀登很安全。只是连续几百级阶梯上坡,不得不停下脚步喘口气。或许是旅游淡季,城墙上的游客不很多,旅游体验不错。



越往上视野越开阔,在高高的瞭望塔上,可俯瞰斯顿小镇、盐田、山脊、周围的地貌,以及蜿蜒的城墙。

斯顿长城跟中国长城相比,规模小多了。中国是“万里长城”,绵延上万公里,成了国家疆域的象征;而斯顿长城只有7公里,有幸成为欧洲第一长城,并被誉为“欧洲的中国长城”,是因为欧洲一般城邦的城墙往往是以米计算的。
至于城墙的功能,中国长城的目的是军事防御,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斯顿长城主要是为了保护盐田(被称为“白色黄金”),当年是拉古萨共和国的经济命脉,而非单纯的军事防御。
至于文化象征,中国长城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一致对外,保卫祖国的民族精神。而斯顿长城则象征着拉古萨共和国的财富和身份,有点儿像大户人家的高墙深院,防盗防抢,闲人免入。
我们没有在城墙上逗留很久,因为还要留点儿时间逛逛小镇。下了城墙,穿过小镇的街巷,主街两边有些饭店和礼品店,小街小巷里人影稀疏,三角梅盛开,宁静悠然。




或许是由于二三十年前内战的原因,见到不少废弃的破旧房屋,大门紧闭,院里杂草丛生,墙上长出野花,甚至房顶都塌陷了。不由想起曾跟我一起工作过的克罗地亚同事,战后她的一家来到美国,克罗地亚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无法居住了。她的计划是退休后,跟丈夫去克罗地亚修整老屋。


经过了一个修道院的花园,有修女在打理花木。修道院不对外开放。

在小镇的中心广场上有一座小巧而古朴的中世纪教堂——圣尼古拉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这座教堂的石材与城墙和城堡要塞(Kaštio Fort) 呼应。小镇的建筑显得非常和谐一致。

我们去参观了小教堂旁边的城堡要塞,它位于斯顿老城的入口处,建于1357年,早于城墙的完成,曾作为军械库和粮仓。站在要塞顶部,可以瞭望斯顿城墙的全景,以及盐田和小镇。






下了要塞,已近5点了,去车站等候回杜城的巴士,这会儿下起了雨。感谢老天,如此配合我们的出游。

原创图片
谢谢巧巧的留言,博友互动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知道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信息。
感恩节快乐!
愿你感恩节充满幸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