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喜出望外,收到了101岁老师玛格丽特(简称M)的来信。关于这位老师,我曾在博文《诞生在美国驻华使馆的英文老师》中讲述过她的故事。1980年到上海做过外教,我曾在她执教的教师培训班学习过一年。
1982年我出国,得到了M的许多帮助。是她,替我联系了她在北京美国学校的校友,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史文森,建议我申请史文森为校董的大学。之后,为了打消我对该所大学的疑虑,又带我去拜见了美领馆的文化领事,领事非常熟悉这所大学,大力推荐,从而帮助我做出了选择。此外,她还特意送来一些读物,让我对美国历史和政治有所了解。
我到美国的初期,M仍留在中国执教,过了一年后才回到她佛州的家。佛州加州相隔很远,我们时而通信,聊聊近况。八十年代中期,收到M的信,她丈夫(曾是佛州大学的教授)去世了,她决定搬家来湾区,因为更喜欢湾区的气候和人文氛围。最后M落户于南湾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小镇。
每次去斯坦福,便去拜访她。我俩的关系也从拘谨的师生之交演变成忘年之交。60多岁的她充满活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交,如校友会、艺术社团、女性社团(尤其是推动女权的社团),并且加入了一神论普救教会 (Unitarian Universalist Church)。独处时,她最爱看书,欣赏古典音乐,生活丰富多彩。
关于一神论普救教会,正是从她那儿得知,该教会虽然沿用了一些基督教的传统,如星期天做礼拜,但是教友不一定是基督徒,可以信不同的神和宗教,非常自由,而且该教会提倡各种宗教之间的包容和互动。结果,尽管是教会,实质就像是一群有不同精神信仰的人相约每周聚会一次。
在教会里,M 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还遇到了丧妻的男友比尔。比尔乐呵呵的,谈吐风趣,是退休工程师。两人关系密切,不久同居了,之后携手走过了近20年的人生。看到M的快乐,很为她高兴。那几年,M和比尔一起周游世界,每年要出国旅游几次,M 抱怨说,忙得连坐下来写封信的时间都没有。
写到这儿,不由联想到自己最近也是忙于出国旅游。看来,人都差不多,无论是哪代人,在某个年龄段做某件事,基本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六七十岁的退休人士,同时拥有时间、体力、财力,是旅游的黄金时代。难怪我认识的上一代美国老人,几乎都经历过一段繁忙旅游的阶段。
70岁过后,M和比尔更多时间是呆在家里。他俩那时已经移居到俄勒冈和加州边境的一座大学城,大学城每年夏天的莎士比亚节远近闻名。之所以搬迁去俄勒冈,是因为湾区人口越来越多,他俩喜爱较为清净,居民不多的小城镇。
到了新的居住地,M沿袭了在湾区的生活方式,活跃在当地的一神论普救教会,因地处大学城,思想活跃开放,教友也相对多元有趣。此外,M请人精心打理她的花园,花园里还建造了一个中国式的亭子。她恨不得把苏州园林中的假山石也安在院子里,或许工程过于浩大吧,最后放弃了。看得出来,M 很享受那几年的岁月静好。
转眼到了80岁,比尔开始出现失智症状,M全心全意照顾他,陪他就医,忙到无法脱身。随着比尔的症状愈发严重,他的儿女来了,把他接回湾区,送进一家养老院。M非常伤心,在信里写道:我跟他之间就是因为缺少一张婚约,要是有了那张纸,我就有权利阻止他们把他送到养老院去。我愿意陪伴他,照顾他,直到生命终结。但是,现实中的我那么无力,只能听由他孩子的决定。
过了两年,比尔去世了。事实上,当他离开俄勒冈,M就跟他告别了。80多岁,难以长途旅行去看望爱人了,而且爱人已经不会说话,也不认识任何人了。
比尔去了养老院后,M回到了独居生活。这时候,她拿起了笔,开始写小说。她曲折的人生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素材。第一本书是回忆录《北平尘埃》,讲述了她家从20年代到40年代在中国的生活。后来又出版了三本小说:《北京宫殿》、《狐狸精》以及《我所有的爱》。
在写《北京宫殿》时,她犹豫不决,palace 这个词是否恰当,是不是用个更简单的词house, 抑或用那个更富神秘感的词chamber?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宫殿。对二三十年代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来说,他们确实就像生活在宫殿里一样,有成群结队的仆人为他们服务——管家、厨子、奶妈、洗衣妇、人力车夫、园丁等等。 四合院关起门来,就是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M和她的兄姊从师于清朝的遗老遗少,学习中国的琴棋书画,屋子里到处摆放着货真价实的古董。
M在八九十岁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位蓝颜知己,那位也是教友。有一年去看望她,她特地带我去老先生家,兴奋地告诉老先生,我曾是她在上海的学生。其间,老先生的女儿正好也来看望父亲,和M关系融洽,交谈甚欢。据M说,她和老先生一周互访几次,像家人一样亲密。M没有孩子,几乎每个节日都是跟老先生的家人一起度过的。
老先生活到近百岁的高龄,他离世后,M十分悲伤,那时她也90多了。活得长久也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看着你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无论多么不舍,你都无法阻止他们的消逝。
她最后一本书《我所有的爱》写于94岁。虽然是小说,但是女主人公也叫Margaret,因此有点儿像是回忆录,记录了她一生四次刻骨铭心的爱情。记得一首通俗情歌里有那么一句歌词“爱是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一味药”。当一个人走近生命的终点,最难以忘怀的恐怕是一生中的挚爱。
90多岁写爱的经历,应该是毫无顾忌,畅所欲言了。活到这个年岁,谁还在乎别人的评头论足?大部分的熟人已经离世,看故事的基本都是陌生人了。如此看来,八九十岁是写文章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出门少了,社交少了,不少人成了独居老人。写作可以让人忘记寂寞孤独,沉浸在创作和回忆的快乐中。
近年来,她的信少了,曾通过一阵电邮,但是最终我俩又回到了手写书信。这次收到的是一张卡片,上面写着:
Advice from a Glacier
Carve your own path
Go slow
Channel your strengths
Pave the way for others
Keep moving forward
Avoid meltdowns
Be cool.
冰川的建议
开辟自己的道路
慢慢来
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他人铺平道路
继续前进
避免崩溃
保持冷静
非常珍惜跟M的交往,从她那儿,获得了真挚的关爱和人生的智慧,也让我瞥到了未来,一个身心健康的高龄老人是如何生活的。101年的人生充满了友情、爱情、书籍、音乐、文字和欢乐。
M的字依旧写得那么漂亮,句子通畅,措辞精准,可见其思维清晰。她称自己脑力尚佳,体力却欠佳了,近一年来经常卧床。
找出美丽的信笺,给她写回信,一笔一划,格外认真,能跟百岁老人沟通是何等的福分啊!
图片均为原创
我在美国只待过短短两个月,但是也见识了普通美国人的热情友好。我记得在佛州有个县叫清水的沙滩上,和几名当地人聊天,他们热情而健谈,我大概只能听懂一半,有位女士说,如果愿意学英语,她可以教我,可惜没几年,电邮地址都找不到了。
M真是一个传奇,一位智者,她的小说听上去真好,是中文还是英文的? 不知道Amazon上是否有卖。 以后可以找来读读。
非常欣赏M写的这段文字和海风姐的翻译 - 这段话来得正是时候, 我一周前去看望了读博时候的导师,她现在的心情需要这段话来鼓劲儿:)) 回头我把这段话转送给她。
Advice from a Glacier
Carve your own path
Go slow
Channel your strengths
Pave the way for others
Keep moving forward
Avoid meltdowns
Be cool.
开辟自己的道路
慢慢来
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他人铺平道路
继续前进
避免崩溃
保持冷静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送养老院不好的地方:就等于是一个植物人等死。
在家护理不好的地方:亲人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对失智者的安全不一定最好。记得电影《Rain Man》里面弟弟决定把哥哥送护理院的最后一道稻草,就是哥哥放洗澡水把自己烫着了。
祝玛格丽特老师健康长寿!希望看到海风更多精彩经历的分享。海风周末快乐!
我看到过的描述这种感觉最真切的是爱尔兰诗人 Thomas Moore 写的《夏日最后一朵玫瑰》:
'Tis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Left blooming alone;
All her lovely companions
Are faded and gone;
No flower of her kindred,
No rose-bud is nigh,
To reflect back her blushes
Or give sigh for sigh!
大意是:夏日最后一朵玫瑰看到伴侣和好友一个一个凋零逝去,只剩下自己一个还留着世间,回忆过去的时光。
长寿本是好事。可是,长寿者会见证伴侣和好友逝去,又会长时间地怀念他们,这又是短寿者所没有的沉重。
博文中极端长寿的玛格丽特,见证了不是一茬,而是三茬伴侣和好友逝去,其沉重更是普通长寿者的三倍。
想起了黎锦扬,也是百岁老人,思路清晰,行动不便。所有的老人都是一个宝,永远高于我们后辈,珍藏在博客里是个好地方。
谢谢海风教授分享!
M一生有三位蓝颜知己,挺幸运,长寿的人都有爱好和好心态,特别认同一个年龄段,做该年龄的事,随缘!
说的真好!我也赞成这种不得已的活法:先生活,后写作。其实,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不正是这样吗?
她的字迹真好看!这样的人生没有白过。Very cool!
海风姐好文,玛格丽特真是智慧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