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说四十多年前教过的78级学生夫妇。这次他俩来美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男生(以下称小祝)父亲的遗愿,其次才是旅游。
小祝的父亲叫祝寿嵩,去年11月去世了,享年103岁。他有什么遗愿需要到美国来实现呢?其中有一段曲折感人的故事。
80多年前,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保卫滇缅公路——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大后方的生命线。时年21岁的祝老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为了救国,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中缅印战区的一名英文翻译。(下图为大学时期的祝老)。
1944年秋天,祝老在缅甸丛林里不幸患上了恙虫病,也称为丛林斑疹伤寒,每日高烧不退,在缺医少药的环境里,生命危在旦夕。
负责与远征军联系的美军联络官 Frank Stubbs 中校得知后,果断地把昏迷不醒的祝老送上通讯飞机,越过日军的地面包围,抵达缅甸密支那的后方医院。经过治疗,祝老终于死里逃生。几个月后,抗战胜利在望,祝老被直接送回昆明,从而错过了当面感谢救命恩人 Stubbs 中校的机会。
之后中美断交三十年。恢复邦交后,祝老开始寻找救命恩人。近年来,更是几次托付在美国的亲友和学生帮助寻找。然而,除了中校的姓氏Stubbs之外,他不清楚中校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以及部队番号。多年来一直无果。
随着年龄增长,祝老寻找救命恩人的心愿愈加强烈。小祝也曾向我说起这段故事。当时,我去网上搜寻过,因信息太有限,一无所获。为了帮父亲找到中校,小祝特在当年远征军后代的微信群里寻求帮助。
几经周折,在远征军后代、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传媒记者、以及史迪威将军外孙的帮助下,去年8月终于找到了 Stubbs 中校的外孙 Keene Kelley。至于中校本人,1960年已病逝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纳奇兹市 (Natchez),享年60岁。
Stubbs 中校的外孙至今保存着外公引以为傲的一枚勋章,那是国民政府为表彰Stubbs中校1944至1945年与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而授予他的云麾勋章。
得知祝老数十年来一直在寻找自己外公,Kelley先生十分感动,约定了跟祝老视频通话的时间。
遗憾的是,去年祝老自从患了新冠之后,极度虚弱,卧床不起,且经常昏睡不醒。于是这通越洋视频电话只能在中校和祝老的后代之间展开。儿子小祝代表父亲表达了对已故 Stubbs 中校的感激。
在生命的最后两三个月里,祝老授意由小祝执笔,以自己的名义给 Stubbs 中校的外孙 Kelley 先生写了一封英文信,大意是:我非常感激能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与 Stubbs 中校的家人取得联系。他的仁慈使我的人生、职业生涯和家庭成为可能。我请我的儿子把这封信亲手交给你。
这次,小祝带着父亲的遗愿来到美国,除了把感谢信亲手交给中校的后人,还去了纳奇兹公墓祭拜父亲的救命恩人Stubbs 中校。
中美两位抗战军人的后代在墓前摆放了中校的遗照和两家的全家福,献上鲜花,合影留念(见小祝提供的图片)。
纳奇兹当地杂志报道了中国老兵祝寿嵩数十年来不懈寻找曾居住在该市一位美国联络官的故事,感动了不少居民。为此,该市市长还特地为中美两位老兵分别颁发了证书,表彰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无私奉献。
抚今追昔,向两位抗战老兵致敬!以此纪念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80年。不忘中美两国军人血与火的情谊,祝愿中美两国的友好万古长青!
照片由小祝提供
从祝老的执着寻找和最后的遗嘱中,能看出老人家是一位真诚笃实,知恩必报,同时信念坚定的人。而小祝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并传承了跨国界的友情,这才是一种真孝敬吧:))
赞海风的好文!
我先生的三舅二战时在北京做传教士(他是37年28岁时去北京的),43年被日本人抓了关在山东潍县集中营直到抗战结束。向海风姐学习,我回头也把他的经历写一下。
看到文里照片中“小祝”和中校后代手里的《国家记忆》好奇,我查了一下,原来是“基于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数万张二战时期中缅印战场影像资料编撰而成,聚焦中国远征军及滇缅战役历史,有精选500余张战时照片”的历史影像著作。很珍贵!
非常感谢海风姐好分享和启示。
祝老先生不是一般地帅啊。 照片多么珍贵。 “不忘中美两国军人血与火的情谊,祝愿中美两国的友好万古长青!”。
穆旦、巫宁坤都是投笔从戎做了翻译,命运坎坷。还记得穆旦那首《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能够活着从缅甸回来是个人的奇迹。
祝老的感恩之心也是令人崇敬!同时了解一个燕京爱国学生。
在当下,我们更应该铭记中美两国并肩抗战的日子。
海风老师,也再次谢谢你的文笔记录。
同时,问好你的学生夫妇。读者有幸读到,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