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非常关心世界大事,每天都迫不及待看新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新闻看得越来越少了,媒体质量的下降是原因之一。可能因为教书教多了,习惯了改作业,看新闻,也免不了注意到语法拼写的错误,错误会减低我对那篇报道的信任。细想,这样的思维是有问题的,毕竟记者也是人,错误难免。可是,这也反映出,严格的质量管理,在众多的新闻机构已经成了过去式。速度,成了一切。
教育领域多年来风行布鲁姆分类法(Bloom’s Taxonomy),这一分类法,把人的思维功能由下而上分成六个层次:1. 记忆,2. 理解,3. 应用,4. 分析,5. 判断,6. 创造。
(网图)
记忆(回忆信息和基本概念)和理解(解释信息和观念),为较低层次。应用(在新的情况中应用信息)和分析(找出不同信息中的关系),为中等层次。判断(为一种观点辩护)和创造(创新和原创),为高级层次。不难看出,思维层次越高,需要的思维功能越多越复杂。
同样,文章种类的不同也反映出作者写文章时的思维层次。叙述文是新闻中最常见的文体,就是英文里说的5 W’s(when, where, who, what, why),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为什么”一旦深入下去,就涉及到分析、判断了,思维层次高了,为了追求精确,用来研究、核实的时间相对增加,估计发文就没有那么快了。一些传统媒体的名气,就是靠深挖“为什么”做出来的。
而现在的网络媒体,追求的是快,Why 不要了,或者说点皮毛,基本成为4 W’s了,这样的文章难得需要读者启动高层次思维。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变得缺乏“锻炼”,懒洋洋的了。
本来,我也习惯了懒洋洋的日子,可近来发现,新闻面越来越窄,难道还要让我更懒更傻吗?
手机上每天给我推送的新闻,无外那么几类:最佳退休地,退休账户管理,古典音乐,房东房客纠纷,房市走向,旧金山游玩之地,流浪猫狗。
后来意识到,这都是人工智能搞的鬼。自从看了一篇房东房客纠纷的文章,人工智能就每天把房东状告房客,房客拖租欠租之类的新闻推送给我。我开始傻乎乎的,打开看看,结果人工智能进一步确认了我对这一话题的兴趣,推送更多此类文章给我。
有一次,看了一只可爱流浪小猫的视频,现在每天必有猫狗视频紧追不舍。
还有一次,无意点击了美国十大最佳退休地,现在各个网站、媒体搞出来的退休首选二十小镇,最不宜退休的十州,国外退休首选五国之类的,充斥了我“个人化”的新闻。
这让我回忆起大选季节,如果我看一篇有关川普的文章,接下来是铺天盖地的川普新闻。如果我看一篇有关拜登的文章,拜登新闻接踵而来。亏得我两边的文章都看,否则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吗?
现在不少人担心,人工智能会一再传播某种大同小异的信息,引起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差,就是人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寻找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并以此来确认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可能自己的信念从一开始就不全面,带有偏见。比方说,有人认准左撇子比一般人聪明,更有创造力,就特别注意聪明的左撇子,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有道理的。而周围还有许多用右手写字却无比聪明的人,因为不符合自己的信念,就视而不见。
我一个大活人,自然不甘心被人工智能控制阅读,悄悄洗脑。为此,不得不花点儿时间,去点击时事新闻、政治评论、书评影评等。后来,还是决定去繁就简,回归往日时光,听BBC和NPR的广播,那里的世界更宽广更有趣。
有时候网上查找个东西,接下来几天,一上网,就是我查找东西的广告!
前年去乘游轮,船上没有信号,不能用手机,的确清静很多:))
哈哈哈,非常同意海风,我也比较喜欢听NPR,人工智能,大数据很厉害,文学城的cookie 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