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部电影我看了不到十分钟,就已基本确定它是一部烂片儿。但是每到这种关键时刻,我总是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反而因为心疼那一点儿沉没成本而自欺欺人地幻想接下来会出现神反转。结果我成功地熬到了大结局,唯一收获是把沉没成本又扩大了十几倍。
这部让我无辜地糟蹋了人生中两个小时的电影,就是名导操刀、巨星加持、致敬经典、场面劲爆的《同盟》(Allied)。
为了蹭好莱坞经典之作《北非谍影》的余热(当然,聪明睿智的导演号称这只是在唤醒人们的记忆),编剧简单粗暴地照搬照抄了时间(二战期间)和地点(卡萨布兰卡)。
影片伊始,在广袤无垠的北非大漠中,一个炫酷的降落伞把男主送来执行任务。从天而降的登场固然很是拉风,但用脑子想想,随便通过火车、汽车甚至马车,哪种方式不比降落伞更安全、更便捷、更隐蔽呢?
接下来的情节愈加匪夷所思。男主首先要与潜伏在本地的女主见面,但他们的接头地点既不是家中,也不是小酒馆这种僻静的地方,而是一个豪华富丽、宾客如云的大酒店。男主虽然一开始差点儿认错了人,但在险象环生的时刻突然间醍醐灌顶,不仅和女主成功相认,而且在众人面前完美上演了一场久别重逢的戏码,随即二人返回家中。
我就想不明白了,为什么不先在家中见面再一同去赴宴呢?安排两个未曾谋面的间谍在杀机四伏的宴会上接头,他们的上司是在效法大卫王暗算乌利亚吗?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制作方希望整个影片能够不间断地刺激观众的神经,气氛越紧张越好。至于剧情合理与否,who cares?
接下来自然是男主女主在合作中配合日趋默契、感情日益升温,然后他们接了一个大活儿——刺杀德国大使。这时自然要举办一个这类大成本、大制作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大趴梯。男主身穿挺刮的黑色西装,女主一袭绿色的丝绸礼服,二人姿态傲人,闪亮登场。时间一到,他们毫不客气地掀翻桌子,架起长枪,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当然,一边杀人,一边还要摆上美美的pose。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把该杀的、不该杀的都杀光了之后,男女主毫发无伤地撤退到英国,结婚,生女,过上了充满小确幸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上司对男主说:“你的妻子很可能是德国间谍,我们设计了一个陷阱去测试她,执行整个计划需要七十二小时。如果最后证明她确实是敌人,你要亲手做掉她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的话,连你也一勺烩。” 男主瞬间狂性大发,毫无专业素养地一脚踢飞了椅子。
如果说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典型的胡编乱造,那么至此终于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破罐子破摔。
不用说间谍这类思维缜密、头脑冷静的职业选手,即便是我们这些普罗大众,处在男主的位置上也能想明白该怎么做。既然不忍心看着爱人去死,当然要立刻面对面地告诉对方目前的处境,并要求她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以便尽早安排逃生。无论是出于理想主义的爱情至上,还是基于现实主义的不立危墙,这都是唯一的路。但是,我们智商感人、情商欠费的男主竟然大无畏地选择了另一条路——他要跋山涉水、耗时耗力地亲自查明女主的真实身份!
为此,男主想尽了各种办法,先制造问题,再解决问题,解决过程中还牺牲掉了若干同僚。依我看,他擅自行动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足以把自己送上绞刑架。但男主的运气实在不佳,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费尽心机见到的证人竟然已经失明,无法辨认照片。前面统统白忙活了,男主只能再去寻找新的线索。最后,英明神勇、无所不能的男主亲自驾着飞机,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终于发现了关键点,坐实了自己媳妇儿的德国间谍身份。
要说这男主真是好样儿的,知道了女主是敌人安插在身边的卧底之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背叛组织、带着老婆孩子撒丫子跑路。问题是,宝贵的时间都已经被他用来查身份了,现在开溜哪里还来得及?他们不出意料地在机场被拦截,于是女主饮弹自尽,保住了丈夫和女儿。
看到这里,我不禁长出了一口气。哎呦喂!你们可算是解脱了,我也终于解脱了。这么雷人的电影我都能坚持到底,真得佩服一下自己的承受力。
一部电影犯点儿错误并不难,难的是像这部神作一样从头到尾都是bug,剧情上的漏洞已经达到了百孔千疮、无可补救的程度。电影里的两条主线分别是谍战和爱情。惊心动魄的谍战需要智慧,生死不渝的爱情需要信任。但影片中既没有智慧的痕迹,也不见信任的影子。情节全无逻辑,经不起任何推敲。
影片的本意大概是要描绘一幕战争下的爱情悲剧。遗憾的是,对于男女主角感情的铺垫少的可怜,沙尘暴中的激情戏似乎仅仅来源于荷尔蒙的躁动。同样,对于女主在国家和家庭之间的挣扎也刻画不够,甚至安排她在最后阶段还在向上司传递情报,以至于令人怀疑如此肤浅的爱情如何能说服男主以命相搏。
我从不要求每部电影都要符合逻辑、弘扬正义、讴歌情怀。如果想在内容上彻底放飞,大可引进幽灵、鬼魂或外星人这些元素,那么怎样光怪陆离的故事我都不会质疑。但是,既然选取了二战为背景、谍战为主线,对于剧情的合理性就不能不设底线。
无论是波诡云谲的战争年代,还是风平浪静的和平时期,冲动、狂热都只会让局势变得更糟。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永远是绝薪止火的智慧、抽丝剥茧的耐心和指顾从容的冷静。一部充斥着反智和暴力的电影除了靠机关枪的突突声给观众带去爽感,唯一的功能或许是潜移默化地引领更多人走上同样的道路。
在数量庞大的电影作品中出现一些水货,本来也不足为奇。真正令人心惊的,是优秀的导演和演员竟然也一头扎进了水货大军。我无法相信《间谍同盟》竟然出自《阿甘正传》的导演泽米吉斯(Robert Lee Zemeckis)之手,也不想看到《大河恋》中的纯真奔放的小毕(Brad Pitt)变成了一个只会耍酷耍帅的杀人机器,更不愿见到《午夜巴黎》中集感性与知性于一身的玛丽安(Marion Cotillard)沦落为几乎无法发挥演技的花瓶。这些优秀的电影工作者为什么会承接一部显而易见的烂片儿?答案大概是:走上炫酷、暴力、浮夸路线,往往会带来更高的票房。
如同这部电影的名字,电影从业者和观众对于电影业来说,堪称互为同盟。二者本该互相守护、互相激励、互相成全,现在却经常互相算计、互相愚弄、互相伤害。缺乏审美能力的观众左右着票房,票房驱动电影从业者去制作拙劣媚俗的影片,一批批类似的电影再继续拉低观众的认知下限。
已经无法分辨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总之,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两股力量互相裹挟着,一起坠向渊薮深处。
平安是福。
我和谁都不曾相争,
谁都不值得我争斗。
我爱自然,
艺术紧随其后。
我用生命之火烘烤双手;
火苗熄灭,我愿安然远走。
但我远未到达那个境界,时而还是要争上一争的。不过我不跟你争,你说啥就是啥。^_^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提前祝格格周末愉快。
旅途劳顿,先好好休息哈!
人们有时想看深刻的揭露人性的大片,有时也需要放松享受一下。所以各类不同类型的电影都会有人捧场。
想一想还有国内那些神片,多么考验人的毅力~~
佩服阁阁还是写出来,文字甚好。
首先,你对于这篇影评的理解完全错误。我给予这部电影的差评与意识形态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因为剧情上的逻辑漏洞。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渲染男主如何机智勇敢地去查明女主的身份,但是按照剧本,女主如果是间谍,将会在七十二小时后被处决。因此符合情理的做法当然是面对面地告诉她目前的处境,让她说出真相,然后尽快逃命。对我来说,这个巨大的逻辑硬伤是演技、音乐、服装都难以补救的。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文章中的哪一部分、哪一段、哪一句让你推导出我“以意识形态的偏见否决它的一切”?能否明示一下以解迷津?
其次,你对于我价值观的判断完全错误。我并不认为祖国优先于爱人。在我的另一篇博文《有多少旋律可以重来》中,我对于法国女主去救德国男主的行为完全理解。况且,你竟然给一个放弃故国身份、移居他国的人贴上“国家利益至上”的标签,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
对于电影作品的鉴赏属于美学范畴,而非科学范畴,没有统一标准。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但我并不反对别人喜欢,更不会因为别人与我观点不同而断言其“品味有问题”。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做到不以自己认定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如果你的评论只有最后一条中的前两句话,我会很欢迎这种心平气和、真诚分享自己观点的留言。
我已经讲得很清楚,这只是“我眼中”,而非“你眼中”,更不是“所有人眼中”。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自己的博客中阐述自己对一部电影的看法,无论好恶。
如果我看到有人很喜欢一部我不喜欢的电影,我只会认为:“哦,在这件事上我们的意见不同。” 我绝不会武断到认为对方的品味有问题。
一部电影犯点儿错误并不难,难的是像这部神作一样从头到尾都是bug,
— 收不了到处都是逻辑bug的影视作品
受不了到处都是逻辑bug的作品
看到男主驾着飞机去查女主身份那一段,我心里这个急啊。如果把老婆孩子一股脑儿塞进飞机,一家人不就脱险了吗?就这智商,应该在间谍的第一轮面试就被刷下来呀。^_^
我已经帮你“控诉”了,有麻烦你要跟我站在一起哈。
慢慢挖掘,好电影还是不少的。等着你发新歌!
纵观各国监狱,犯人的男女比例都很失衡,可见绝大多数女性还是更适合做良民的。
在莎翁的原著中,朱丽叶只有十三岁,所有不合情理的行为都可以解释为年幼无知。但“Allied”中的成年职业间谍做出种种冲动无脑的行为就过于荒谬了。
周末愉快!
见面在豪华的大酒店有007的味道;沙漠中的激情戏因为马上要有生与死的搏斗,都罢,但从刺杀德国大使开始,电影就没法看了。实在不明白Robert Lee Zemeckis是怎么导演的,电影就像是在玩一个巨大的game,连德国的轰炸机来了大家还像在看空中表演一样的淡然。Brad Pitt在里面的所作所为完全不像一个训练有素的间谍。。。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的音乐,摄影都不错,帅哥美女的演技也还OK.Marion Cotillard风情万种。:)
阁阁以后写个你心中不“烂” 的影的影评吧!
看过西方反间谍专家平托上校回忆录的人会很容易发现这个悖论,他甚至用了大量例子说明女性不适合当间谍,因为太感性。
也就是说整个故事是瞎编,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
其实就是作者为了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上仇人家人的模式,否则无法形成悲剧结局。这是写作模式限定的。至于影片,要得到颜值,其他不重要。
还真让你说中了,看了你贴的海报,很喜欢女主的衣服,就想着有空一定要找来看看。
太好笑了。
我下面说的几句话原来还有这个意思啊,立马就高大上呀,谢谢!
我猜京妞一定是当领导的,褒义啊
男女主的颜值都蛮高,就当满足一下视觉上的享受了
我比较受不了的是把正剧拍成脑残剧。^_^
其实想想, 就算没心没肺地看了那些华丽丽,惊险险,帅哥美女也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你还施惠于人, 善莫大焉。
“要说这男主真是好样儿的,知道了女主是敌人安插在身边的卧底之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背叛组织、带着老婆孩子撒丫子跑路。”。
有的电影我用上所有的脑细胞也转不过弯儿来,有的电影就不想用脑子。
还没看这部,男主女主都是喜欢的演员。《Mr. & Mrs. Smith》不也是打打杀杀吗?我觉得里面的Brad 和Angelina都好帅!
Cotillard在《玫瑰人生》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因此横扫各大奖项。“Allied”的失败也确实怪不得她,剧本就没给女主角留什么发挥演技的空间,只要当好时装模特就够了。
我就是缺乏你的智慧,吃了一百个豆还不知道豆腥。以后向你学习!
“神反转”嘛,倒是的确出现了,只是反转的方向错了。
“最”惋惜的是浪费了Cotillard的银幕时间。恐怕任何人在看过《玫瑰人生》(La M?me,或 La Vie en Rose)后都会成为她的忠实影迷的。对于俺,Marion Cotillard 自动意味着“必看”。而看这部电影,就算是俺交了Cotillard税了。
令蓬莱阁挥洒出这嬉笑怒骂的文章,大约就是这部电影可称“正面积极”的因素了。
建议: 影评译成英文寄给编导,看他们下次还敢犯低级错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