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子

久识文学城,才有时间整理文字。愿与诸君共享浪花,慰藉游子之意
个人资料
西安游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书笔记二则

(2025-07-28 17:51:00) 下一个

周末抽空读了两本书:一是台湾一位艺术史学人写的(美丽的书来自台湾),另一本是贾平凹先生的(商州三录)。书籍各有特点,略述如下。

(美丽的书来自台湾),是讲述1895年到1945年间及其后几年台湾书籍装帧发展状况的。我先是一章章看,它介绍台湾从日据时期开始出版过的书籍杂志的作品及艺术家介绍,其作品大致与日本同期艺术装帧工艺相同,受其影响很大,因派驻台湾的艺术教育者都是日本艺术学校毕业的。后期,慢慢有日本艺术教育者培养出的台湾本土设计人员,深造方向也是去日本/欧美等地进修艺术理论等,逐步成长出一些本土人才,其作品风格特点也从传统日式和风到现代派等等。我惊讶的是,我读到一多半后,才明白-台湾在日据时期,杂志等文化刊物都是日文的,即台湾本土人要用日语写作才能发表,艺术设计要投稿日本人为主的编缉部,汉语汉语文稿很少。。。什么是亡国?什么是日据?就是一切官方东西以日文为主。太意外了!以前很少人提过这事!原先台湾那时是这样啊!那人呢!学生上学用日语教?日常会话以日语为正宗?日本曾建立的伪满洲国是不是也这样?先文化洗脑?难怪都德会有(最后一课)。令人深思。

我也是很感慨本书女作者,真是很认真地调查取证,搜寻了诸多历史旧物予以佐证,完成这本中厚的中文论文集结成集。这个论题,在大陆是不会谈论的,而台湾本土人很认真地从这个角度介绍日据时期的美术装帧工作,很有填补空白的作用。我本只是对书籍装帧有点兴趣,读后发现其装帧史是日据历史的一部分。对我也是开卷有益吧。

另一本贾平凹的(商州三录),是完全另一种调子。作者是用的深沉洗练的笔,书写商州的山山水水,历史人情。他从一村一寨,一山一水着手,写尽了那里的风土人情。既不美化也不丑化,着眼于自己的眼耳见闻,着眼于那里近几十年的沧桑变化,一一白描。皇天厚土啊!

他笔下的人物们,其实跟他笔下的此地的山/河/路/生灵等等一样,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与商州的山山水水有浓得化不开的情愫。

我感受到大作家的不同。他不是写赞歌,也不是挖掘贫穷落后时期的“奇形怪状”做“兜售”,他就是实在地书写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现在发生的一切,脑中不停地审视着,作为商州,商州人,这一个群体会在新时期有什么走向?

他的书,不是赞歌,又是“赞歌”,是由深入体惜苍生的文化人所写的一首给家乡的赞歌。

因着他的文字,我不禁回想我曾游玩过的商南县城及附近金丝峡景区的风土人情,商州的特产核桃等。

书写源于了解,作者了解商州那三面环山的方圆几千里地方风土,了解那里几十万人口的喜怒哀乐。故而他是乡土作家,又高于乡土作家。真是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