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子

久识文学城,才有时间整理文字。愿与诸君共享浪花,慰藉游子之意
个人资料
西安游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陈其纲(悲喜同源)有感

(2025-09-20 10:50:33) 下一个

在图书馆抓起这本书,是看到他曾任2008年奥运会音乐总监,且有三十余年旅法经历。这在国外久了之人,应该是说话比较直接坦率的吧。读后确感如此,更多的是对音乐对作曲的理解。略述一下。

作者北京人士,约七十余岁,从小读音乐附中,文革后进入北京音乐最高学府修作曲。又于1984年左右赴法读硕士博士,绵延在那里三十几年。他在法国师名师,也得到一些贵人相助,但毕竟音乐理念有所不同,发展有限。后跟国内音乐界人士交流较多,并代理某品牌在中国的管乐器销售,从而解决了自身经济问题,并获得了与国内若干大项目的合作机会。如获邀做2008年奥运会的音乐总监,跟张艺谋“会同作战”。

我印象深是他任总监期间,属下大多居住周围,每天从早九点到夜里三点,每个钟头开交流会,督促各项事情的进展,一连八到十个月,从无间歇。这真是“大汇战”,人生难得的机遇与挑战。期间遇到各种挑战,如一些中国著名词曲家抱怨不给他们机会作曲写歌,就召集一个会议,专门为各位名家解释-此次奥运音乐作品挑选,只看质量不看名气,要取得谅解等等。即中国思路与国际通行做法,个人名誉与整体对国家声誉的影响之间的考量。种种冲突也罢,不同也罢,都有挺多。对于一个旅居国外多年,想在专业上有建树,并能尽一己之力为中国音乐届的未来做些事情的音乐人来说,压力焦灼与希望信心并存。他2022年以后是在国内一个叫“耕读书院”的类似隐居地方的山野,做作曲集训营的工作,训练下一代成年音乐人。。。

我解读他的真实:

1,是细讲他初到法国,竭尽全力去寻访名师的过程。真是很费劲很坚持才得以被收为学生。(这跟我们大多数人初来国外时一样,you are nobody).他费力跟上课程进度,一门一门课地攻读,用尽心力去理解很多相当感性的作品分析课程,详尽细琐,真是粉身碎骨的剧烈冲击和自身变化啊。我理解,很多科学课程,都是客观的理论推导,即使用不很熟练的语言理解起来,不大有歧议的可能。而较感性的音乐类课程,听者与讲授者感受不同,但必须接受或理解引导者他/她的分析,颇为不易。故用三十几年终于练成“融汇中西”的音乐理论与文化,实实是幸呢亦或不幸?反正我觉得很多人可能受不了早就撤离了。

2,是他上完一个硕士,为了身份问题,只好又读了一个硕士一个博士。即使如此,经济一直较紧张,多年以泡面为主食。即使有委托创作作曲的情形,收入也是不稳定的。此状况好久都没解决,必须兼职做其他才能维持生活。直到某个偶然情形,他带某法国管乐器公司老板考察中国国内销售渠道,并趁机成立与人合伙的公司,拿到独家代理权销售国外名牌管乐器,其个人经济状况才好起来。(或者用套话说,他背靠的中国的巨大资源,和他旅法音乐人的独特背景相结合,才成就了一个更大的他)。

3,讲他屡次发表新作曲作品,为写作,为找到合适乐团合适乐手演奏的机会和磨合之难。一般成功人士,往往会说他做出的事情多容易多偶然;但陈却实在地说,他做出哪支曲,难在哪里,找人合作,难在哪里(其实很多次,都是因为别国乐手体味不来他曲子中的意境,是沟通的困难,要教要磨合)。

4、讲他个人事业成功后,失去爱子,并自身被查出癌症之时,对人生所持的怀疑态度。即万事皆空的心境描述。也是蛮真实的。随后因朋友相邀,客居乡野,主持“作曲训练营”时,又是专注又投入,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意义。也真实也理解。

总之,这是本好书,言之有物,要言之凿凿。作者是成功人士,尚能做到好些方面的真实。其真实感人。(我随后在网上听了陈的作品演出片段,如(五行)(源),真是现代又难懂啊。)

而后几天,我又听了几期叨叨冯的音乐讲座,对照作曲家自传,被其他音乐人以通俗语汇对作曲/指挥及严肃音乐作品的分析来疏导,我才算完成了对那自传的阅读,及对音乐多一分的理解。

仅以此记。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