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女儿去曼岛一个公园参加画画集会,我顺便去看了部电影。感受复杂。小述如下.
最近纽约林肯中心在举办第63届纽约电影节。当日中午步入大厅去赶第一场12:15pm的,发现大厅里有很多衣着优雅的人们在等待,有些中老年观众,也有众多学生观众和此行业的从业者。当然,他们有些是在VIP会员接待处登记,或是有会员证的。环绕在其间,我不禁在想,纽约电影节这样一个办法,那法国戛纳,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估计都是这样办。即虽有大牌影星电影人聚集的开场gala,闭场gala,但赶场最多的还是那些有会员证的普通观众们或买通票的从业者或学生。毕竟,一个电影节三十几场电影,持续十几天,最坚持的还是爱电影的普通观众或本地从业者(要不那影院动近千的座位谁来填满)。纽约电影节似号召力稍弱,但我能看到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及其他多个国家参展影片。没提前做过功课,选片只能冒碰看自己时间能赶上哪个。感染一下影人的气氛也好。
我能赶上的电影叫(围栏),是部小成本影片。导演制作是法国人,演员说英语和西非某国语言。那剧院近一千左右的座位都坐满了。
开映前,由林肯中心方面介绍导演及一众主演制片等。都是挺朴素有亲和力的人。
这电影为时107分钟。时空设置在西非某建筑工地。是个有六七个直径约二十米的大圆液体储存缸为主,附设集装厢工棚及宿舍,堆放工程车多部的所在。当然,最初引入眼帘的是环绕整个工地的蔓延的三米高的铁护栏,和院里四角高高眺望塔上操西非语相互呼叫的持枪黑人护卫们。(显见得这是一个稍神秘的建筑工地,更是一个远离法制的地方)。
故事不复杂,有个壮年黑人男子,呆在工地围栏外许久,不管守卫劝他走,或老板与之对话劝他走,都不走。只是很执着地要他弟弟的尸体(据说是死于工伤事故)。而那中年白人老板,出于某种原因,不想立刻交出尸体,想用钱打发走他。两人发生很多口角冲突。这期间,老板太太坐飞机来探望老板,老板的白人下属精神紧张地执行老板接机接人命令。。。
总归冲突最后,老板命手下去挖出那人弟弟的尸体(被其属下枪杀致死尸骨不全了)。而那属下酒醉醒后,于拂晓开着大叉车来到工地,被惊魂未定的老板开枪打死。叉车车斗倒出了包裹的尸体。由心碎的等候多时的兄长,抱着那包裹走向远处…
这片子基本就是一个场景,建筑工地。几个主人公,相互的争执或对抗,像是隐喻似的。。。我能反应过来的是,工伤没有保险没有赔偿?尸体没有法医尸检就不出现了?不给家属一个交代?家属有能力请律师告不?但转念一想,西非某国,看着像军政府统治,外国承包商专享一个地块,在其内老板就是土皇上那种情形之下,维权都从何说起。这印象是看了那老板年轻面目娇好的太太,从一架小飞机上下来(同机客人二三人),机场极简陋,飞机在土地上着陆,只有个三四平米石头小棚做等候室。从机场到建筑工地的道路很差,初始时有柏油路,后来全在尘土车辙和树丛间隙行进。这是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我反正看得挺压抑的。很多语言冲突,大近景大仰角拍主要人物,感觉像是哈姆雷特黑夜在皇宫后面的墙壁在徘徊在追问,在拷问灵魂。。。
我某日刚看见图书馆在放(dune2),典型的美国改编自动漫书的大片。回味这时影院里纽约当地千把人静静无声地看法国制作的这类电影,反差有多大。
我查了一下,欧洲电影一般制作费多少钱?有说25万欧元,有更多的。
总归,我看完蛮怅惘的。这爱慕电影的我,不喜欢看美国大片,偶尔的电影节赶上个法国电影,也是不太理解的。赶明儿还是得追亚裔电影节,共鸣能多一点。其实看电影也是在看表达。人与人表达不同,文化与文化表达不同。又是电影表达,这一我不很熟悉的媒体。能沾沾气氛就很好了!
仅以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