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点空,使劲想弄通家里几个闲置电器的“门道”,让它们工作起来。并由之想起些相关的事儿。小记一下。
家里有几台小家电,都是老母亲保留我移来的。
其一,是台Brentwood deep fryer ts-220.网查了一下,这牌子是美国的厨房家电品牌,出产早餐锅,咖啡壶,深炸锅等各类小家电。我这型号网上已找不到说明书,跟厂家联系看能否发个Pdf的给我。现状是它不通电,电路看起来应很简单的,但就是不通。我原试过招网上修理顾问问问,要注册要交费按时间收费啥的,于是作罢。用百度搜,没结果。但网查结果发现,各厂都“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很多了。权当无解吧。
再一个是个电咖啡壶。接电以后过咖啡粉处的水依然是冷的,但开机较长时间后,放置在平台上的咖啡壶里的水能保持较高温度。咖啡粉依然没冲开,是清水。我喝咖啡很少,要不是女儿买的咖啡粉一直没喝,我也不会想在咖啡粉坏了之前,搞好咖啡壶。总算找到个英文说明书,待来日弄弄通。(只在外出住旅馆时用过个位数的各式咖啡壶,每次都是费劲琢磨,总算搞通,下次又不同了!)(我意思是美中生活习惯不同,老美这深炸锅也罢,咖啡壶也罢,在我看,各厂产品工作原理殊异,令人费解。关键是我读说明书,老是不得要领,找中文版,难得近乎不可能。)
再一个是个小小Sanyo 米饭电锅。它陪伴女儿大学四年。娃毕了业,“退休回家”,也并不坏,只是内胆涂层不好了。某日,我使用时,觉得心里不美,于是心生一念,网查能否换个内胆。查后,我笑了。这sanyo 电锅不仅在我家用得久,很多用户反映用十年了,都还好的。而换内胆的事儿,几近不可能,Sanyo 公司已于2912年卖给“松下”,处大电锅有内胆其余全无配件(我心说还好是日本品牌,算是有几种配件,若美国产品都没配件买吧。我在美这些年,好多电器都是有故障就扔,因修理费巨贵,它社会整体是提倡不断消费,买新仍旧的.不知经济不好之后,是否会不一样一些?)。因sanyo电锅,我想起台湾人爱用的“大同”电锅,也是一用据说十几年二十年不坏,质量恒久保证,是令人怀念的好产品。什么是好产品?对生产厂家和消费者是不同的。
从我了解的厂家情况,它们是不停的推陈出新,厂家也希望消费者爱买用新产品,厂家才好发展。(我在生产型公司工作过十年,知道一个新产品出来前,研发/小试/中试/采购生产线/宣传销售一系列事情。而工厂是严密核算成本的。故同时旧生产线设备,就得处理了!)故像Sanyo或大同牌电锅那样,一用十几年不坏,消费者不再购买新的,企业如何存续发展呢?但大家还是喜欢老牌子。故平衡点就是大牌老牌不断出新,保持品牌信誉保有老客户,赢得新客户)。而消费者,特别是上年纪的,愿意质量稳定的工作原理好懂的习惯产品,最好能有售后。这在美国这里基本不可能。于是整个社会发展了?也许!可我们这种人多年被培育的艰苦朴素作风,或者说“惜物”的习惯,可能也该随着美国生活的深入,随之改变吧。
可我真有很多修电器的经历,还蛮令人回想的。最初修,是孩子的玩具。如简单的键盘琴,小孩子一扔它地上,其内部线路就断了。我就骑上车,蜿蜒到某小巷的小修理部,几块钱焊接好电路,给孩子继续玩。再有,家里小鸭牌洗衣机甩干式用得挺好,某时我在厨房做饭,把闹腾的一岁多点的女儿放入机筒站着,似很“相宜”。结果女儿蹦跳,造成洗衣机皮带断了,找人修理才好。国内售后这一块还是不慢的。后来换了滚筒式,用不了一二年,就换较大件修一次,后仍有小问题,直至出国不用了。回想起来,在国内时电视一用十几年,家具一用十几年,似乎都是修修补补再用,而我还不是“守旧的”,亲戚家冰箱二十年才扔的。
而到美国这边,几乎不修。如我买的平板电脑(还是我偶尔求新买的,不买laptop),用一两年后后背板灯坏了,修理要$240,于是新新的扔掉。其他像电烧水壶,电风扇,电暖器,都是一年多就换一次。其他类推。我见过美国老太太家,冰箱门不紧了。保修六百刀,于是九百刀买个新的。
林林总总的电器修理经历。
要说呢,国人嘴里总觉得美国社会浪费,如电器稍旧就扔街上了。其修理费贵人工贵是原因之一。我估计动手能力强的美籍中国人家里,也自己修修。要不你看,各家地库或车房里,各式的工具是干啥的。而各位有些电子线路知识或机械知识的人们,业余总要琢磨点什么,家里故障的电器修修,有种参与感成就感不是!当然我这说明书读不好,动手能力差,是不属于这一行列的。
仅以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