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8卦时间(49)——后结构主义和Michel Foucault

(2023-02-12 11:16:57) 下一个

我们三儿出去参加Orchesterwochenende。第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就WHATSAPP我们,妈妈我的牙掉了——她有一颗小牙牙一直呼达呼达说掉又不掉,本来在家的时候天天给我看(我又不敢给揪下来),这一出门,果然不客气地掉了,我实在是不想说,也好。

果然,老二对着镜头吓唬她,LINA你知道在那里没有牙仙女的硬币哦。

我气得一把推开,你把牙收好带回来,牙仙女给妈妈打电话了,说等你回来给你。

从来都是这样,几个小家伙出门,我唯一的希望是给我平安去平安回,千万不要有是非,结果呢,这些年的教训,已经让我知道意外是不意外,说没事反而要很警惕,真的没事?

PARADOX。

如同 Foucault评论人类和人类史,最想最求自由,然而自己把自己关进监狱,最渴望永生,实际做的是自己杀死自己,并且不是因为造出原子弹引发世界大战,对环境的破坏引起自然灾害地球毁灭这一类,而是从内心深处,心理上自己杀死自己,悄无声息。 Foucault的原话是,

Sehr wohl wetten,der Mensch verschwindet wird wie am Meeresufer ein Gesicht im Sand(我敢打赌,人类最终消失如同沙滩上的脸)

这句话,是Foucault的Die Ordnung der Dinge(事物的秩序?不知道中文是不是这么翻译的)的最后一句话。这本书,属于被定义为Discourse Literature 和 Post-Structuralism的畅销书前辈,1966年夏天发表,一个月之内在法国就卖掉10,000册——要知道,哲学书卖到这个数那只能说是“畅销极了”,有报纸形容,巴黎的咖啡桌上,终于由Sartre换成了Foucault。

关于discourse的解释,我从Wikipedia抄的,Discourse is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notion of a conversation to any form of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is a major topic in social theory, with work spanning fields such associology, anthropology,continental philosophy,discourse analysis. Following pioneering work by Michel Foucault, these fields view discourse as a system of thought, knowledge, or communication that constructs ou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一句话,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语言或者文字的交流(还不是自古以来一直是这样,有什么奇怪?),不过Foucault把它提升了一个高度,他说这种交流组成了我们的世界——每次看到这种类似文字我都很兴奋也很沮丧,多浅显的道理!所以啊,每个人都可以读一点哲学,被上帝吻过的那个才可以成为“家”。

再想一下,这难道不是Wittgenstein观点的变形?Wittgenstein说,人不能脱离语言思考,所以人类语言的边界也是人类思想知识认识的边界。

到这里多说一句,Foucault这本书的德语翻译很难懂,很多时候我要找英文的对一下(我是没本事看法语的),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哲学书都很难翻译,因为就算母语都经常有(作者)不说人话的感觉,中文的翻译不知道,就不评论了。

Foucault认为,人类这种自杀行为始于18,19世纪。他把那个时期定义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节点——人开始真正把人类自己作为Object来定义,从生理上,心理上,包括罪的概念各种层面,来判定一个人是不是正常的,健康的,可以给与其自由的——这种定义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于社会中的人对人,比如法官,医生。举例,医生说你有病就是有病。

他的原话是,Der Irre kann nicht für sich wahnsinnig sein, sondern nur in den Augen eines Dritten, der allein die Vernunfttrübung von der Vernunft zu unterscheiden vermag.(疯子不可能对自己疯,只有在第三者眼里他才是疯的,唯有第三者才能分辨出理智与迷雾)——想起来小时候看杨必翻译的名利场里的一句话,你身边的人就是你的镜子,你在他们眼里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大意,肯定不是原文),好像也是这个意思哦。

Foucault给的这个时间点我非常同意,这种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当然需要触发机制,我想,这里应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没有自由的人要去哪里?监狱咯。

监狱当然中世纪就出现了,只是功能和意义同今天比有很大不同。在当时,监狱只是惩罚罪犯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这种惩罚是可以通过交罚款,当众羞辱,驱逐出城,体罚(包括打屁股,致盲,割耳,砍手这些),甚至死刑来替代的(中世纪刑罚有专门的书,有图,成年人也最好有点心理准备再读,一般来说读下来不是很愉快)。发展到后来,欧洲很多国家的监狱变成workhouse或者House of Correction(有本小说就是这个名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监狱,是在英国人John Haward的倡导下慢慢形成的,他是当地的警长,还在1777年对此话题发表了一本书,叫the Prisons in Endland and Wals,其中详细规定了监狱中犯人的生活秩序,包括作息,医疗,工作人员,等等。

索性多介绍一个,Panoptische Gefaengnis(pan,希腊语里的“所有的”,optisch,看,看到,panorama大家都熟悉),在古巴。

可以容纳超过10,000犯人。在中央的监视塔可以在任何时候观测到每一个人的动态(360度啊,很简单)。当然检测者不可能在某一时刻检测到每一个人,但是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分分秒秒在被监视中——这就是这种建筑的优点(万恶之处)。

这个监狱的模型,在几十年前被Foucault描述为,这将是现代社会的模型。Foucault最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这一本,Überwachen und Strafen(监视和惩罚)。

为什么Foucault的著作在他死后反而名望更大,被更多人讨论?原因之一是他预言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日常。大数据,智能手机,互联网,难道不是我们的Panoptische Gefaengnis?而我们自己,也不过为这个监狱添了一块砖。所以,Der moderne Mensch ist sein eigener Gefängnisdirektor(现代人类是他自己的监狱长)。

不错,可能有人对无处不在的监控无视无睹,但是我相信一定不是每个人都适应这种“监狱的感觉”。BBC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叫How Worker Surveillance is backfiring on Employers,很详细地讨论了由于Home Office时间的增加公司监控强度加大,使得职工的工作效率工作热情减低的情况。

这个观点,再早见于Foucault的博士论文,Wahnsinn und Gesellschat(疯狂与社会),在完成论文之前Foucault有好几年在不同国家四处游荡的经历,曾经居住的房间半日见不到阳光,很难说他这种思想的形成和那段经历没有关系。说到这里,想起学术界的玩笑话,很多人的博士论文其实也是他们最巅峰的研究成果,再白话一点,就是吃一辈子了——不奇怪的,那个年纪那种热情,有第二次,也难。

Foucault在Wahnsinn und Gesellschat中强调的一个观点是,疯狂属于文化,是社会的一部分。他观察到,疯狂不是来自于自然界,是被人创造(定义)出来的,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疯狂的定义是不同的。这一点很好理解,我不多举例,有一本书,名字就叫Die Definition von Wahnsinn im Laufe der Epochen“随时代不同对疯的定义”。

对“疯”的定义,主要是我们平常说的心理疾病,Psycho,这个题目,涉及到的人群数量,可能比大家感觉的要高(我看过的一个数据是1%),因此到今天都是各类文艺作品包括电影的热门题材,近些年的我不多说,贴一个经典的Alfred Hitchcock(1960)

Foucult40岁的时候就得到了法国大学的正式教职(这个很难的,文科的更难),也算是奇迹。他对哲学的定义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好玩,Philosophie ist eine Bewegung, mit deren Hilfe man sich von dem freimachet, was für wahr gilt, und nach anderen Spielregeln sucht(哲学是一种运动,在这种运动的帮助下,人们摆脱了被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并寻找其他的游戏规则),嗯,这句很后现代。

多8一句,Foucult是同性恋,因此被怀疑是死于AIDS(后来有辟谣),他的同性伴侣,Daniel Defert是法国第一个艾滋病组织的发起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乃迁 回复 悄悄话 博主已经会德文英文,法语会比较容易了。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这个叛逆的法国独行侠哲学家,一生都在从不同角度探讨主体性消亡的话题。1971年Fons Elders说服Foucault和Chomsky进行一场公开的,电视直播,世纪大辩论。

这场向全球公开的辩论,涉及宽泛的领域,直到今天依然价值非凡。

辩论中我们看到福柯和乔姆斯基的范式冲突。也理解了Foucault一直在消解的主体性问题。

在词与物中,福柯虽预告了“人之死”,但这只是福柯对人类主体主义和理性至上主义的无情批判的一个环节。

这个无主体的匿名体系究竟是什么? 到底是谁在思考?

福柯在这条路上给我们留下他的思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