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8卦时间(20)——Freakonomics(畸形经济学)

(2022-07-02 01:55:28) 下一个

在我印象里,从John Nash开始,经济学就有明显的和心理学结合的趋势了。相比Ludwig von Mises和Friedrich von Hayek这种传统的维也纳经院派(或者更早一点的先驱Adam Smith)包括下面颤音提到的Friedman,似乎经济学的重点已经偏离了经济,而变成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实验和讨论。

我很喜欢Nash,贴个他年轻时候的照片。

不完全是因为这个哦,

我10几,20年前跟我们孩子爸爸一起看这个电影(那时候还没孩子呢),他看完就笑,我知道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家伙,因为他长得象你爸爸!

我不服气——才不是,因为他聪明!

原来在书香跟大家聊天,有个MM贴了三个肌肉男,问我看好哪一个,我说,必须是中间那个啊!——就是这个

不是因为他演福尔摩斯或者Alan Turing,是我追Elle UK,他经常被拖出来考,我喜欢他作答机智风趣,又不失诚恳善良。

回到主题。

Freakonomics这本书的作者Stephen Dubner在接受采访中的原话是,不能不承认,我对(传统)经济学领域的问题知之甚少。我数学也不好,经济学理论也不好。如果你问我明天的股票升还是降,或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做预测,或者通胀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关于税的一些方面——那真是对不起,我一点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你。

按照Freakonomics另一个作者Levitt的观点,经济学可以理解成一门可以回答各种奇怪的人类行为问题的科学——而Levitt最大的天分呢,是把这些问题找出来。

主动发现问题,并进一步解决(解释)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积极的行为思维方式,不是传统意义下被动的(等着)有了问题,才去想办法解决。

为什么会有问题呢?

世界是活的运动的(living)啊,它会呼吸(breathing),一直在高速变化,而经济学,可以解释为什么有这些变化,是什么刺激了人的行为从而是世界产生变化。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时代的不同,面对同样的情形,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最终的目的,不过是得到他们在当时的处境下想要的。

作者认为,影响人们社会行为的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主要是三个,即直接利益(金钱)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比如,幼儿园总是有家长迟到接孩子而使得阿姨不能准时下班(这个我太知道了,跟幼儿园打交道那几年,天天担心晚)。一家幼儿园为了杜绝这种现象,规定晚10分钟罚3块钱。结果呢,不仅迟到接孩子的家长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因为那三块钱,对家长来说,可以用来买心灵上的内疚感,即弥补了道德方面的损失, Parents could buy off their guilt。

而说到道德,不能不提的一个问题是cheating。 Cheating is a primordial economic act: getting more for less。比如在竞技性比赛中(Ranking is everything),运动员之间有个共识,If you are not cheating, you are not trying。

放到日常生活中,尽管会发生white-collar crime,但是完全不一样。书里举了另一个例子。

有个卖bagel的小贩,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把食品标好价,以自助的形式放到华盛顿各家办公楼的前台,收款箱放旁边。开始的时候,他用一个开放式的小筐——经常钱就不见了。只好不得不换成只留一个小槽的木盒。一年下来,7000个木盒,只丢了一个。有没有人不付钱?当然有。不过呢,他发现,小办公室比大办公室的人诚实——即人多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出现不付钱的情况,尤其是拥挤的时候,比如大的节假日,更容易发生cheating。

道德是制约人们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是隐性的不能直接拿货币衡量的——这一点,其实早在Adam Smith的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就已经有讨论。Adam Smith认为,人们即使是在不被迫(没有被观察到)的情况下,也倾向于更善良一点。心无愧这件事,虽然很难直接标价,但是在和平时期,是人类社会的魂,也就是老键爱提的,人性战胜兽性的根源。

不是战时。

战争是极限情况,交战双方的目的,要么敌死我活一方灭掉另一方,要么打到对方不能不停下来接受谈判大家各退半步。

苟且不一定能偷生。

再回来。Economics is above all a science of measurement and the study of incentives ——这个观点,倒是很类似于我们这里讨论过的,你做(或者不做)一件事,值不值(Could any man resist the temptation of evil if he knew his acts could be witnesses)?

前面提到的那个卖bagel的小贩的结论是,yes——不过不是100%,是87%的可能性。更重要的,What really matters is the price。

书里接着讨论的另外一个话题是,信息。

Information is beacon, a cudgel, an olive branch, a deterrent- all depending on who wields it and how. And, it is so powerful that the assumption of information, even if the information does not actually exist, can have a sobering effect。

不能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信息是不对称的,Someone knows more than someone else。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internet中通行的的货币,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因为有价值,所以被利用,其不对称性会被人为扩大。被信息武装的专家变成巨人,巨人带给普通人的是什么?

恐惧(the conversion of information into fear)——阴谋论就是典型的例子。

Freakonomics里喜欢讨论的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比如歧视的问题,或者做父母(parenting)遇到的问题。

按照常规经济学家的观点,一般来说歧视会因为两个原因产生。一是基于个人好恶(taste-based),一些人天生不喜欢某一个特定类型的人(嗯,我就这样,也有可能天生喜欢,没道理可讲,就是顺眼和不顺眼的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基于信息(information-based),直觉上不相信某种类型的人(人种)在某些方面的技能和行为能力。

这种本能或者直觉,出发点是,(个人的)常识, conventional wisdom。而一个观点能否作为常识,要看它是否简单,方便,不违背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让普通人理解起来舒服流畅。如前文所述,世界的变化同样会带来wisdom内涵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old wisdom and new wisdom,其中特别包括对风险(risk)的态度。本书的作者认为,risk = hazard + outrage。在不同时代,或者处于同一时代的不同人群,hazard 和 outrage的比例会相差10倍以上。因此,how people behave in the real world,是一件非常depends的事情——但是绝对有根源,根源就是,incentive。

这本书不厚,所以读起来很容易,没有特别晦涩的理论,比较容易懂。最大的优点是视角很新颖,作者讨论的问题是常规,但是解释的角度又打破常规。缺点就是作者自己说的,他(们)因为理论方面不是强项,所以拿了太多的实例来凑篇幅(也是读起来容易的原因),逻辑分析相对就稍弱一点点。

我会给4个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baladirk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析总结。曾经有过这本书,想读一直没工夫读。
donau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井观天' 的评论 : 我的确是有意回避了这个话题。一是因为它在这个时候比较敏感,会有很大争议。二是在我看来,高院的意见是高院的意见,作者的分析是作者的分析。可以互相参考,权衡利弊,但是不应该一方完全服从另一方。
井观天 回复 悄悄话 作者说美国犯罪率的下降应该归功于堕胎合法化,而高院无视其结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