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雪梨最早唐人街之謎

(2023-12-07 22:21:27) 下一个
  • 雪梨唐人街雜錄 (9)

 

廣益華報1905年10月7日第2頁的“世事滄桑” 中說:“在衿步街與街市對面,每家亦稱大寶號者,有店店相拍之稠密,亦可稱華人為現目最當眾之地也。數十年前皆以左治街北方,即是近沙驕罅其碼頭,以華人舖戶最眾,故稱該處為唐人街”。

左治街北方,即George Street North;沙驕罅其碼頭也就是Circular Quay。而“數十年前”有點考究了,30年是數十年,90年也算是數十年。現在大多數皆說最早的唐人街在岩石區The Rocks,卻沒有說年代。1880年後的唐人街則主張在左治街George Street,但實際範圍更廣。

翻查英文報紙,1860年前沒有看到有雪梨Chinatown的報導;在這多基礎上去定義的話,左治街北方時期當屬萌芽階段。首先,1856年之前紐省華人僅得1806人(見前文表格),同時這1806人中絕大部份分佈在雪梨市區(現在的CBD)之外,甚至遠至昆士蘭省(當時該省仍在紐省的版圖,1863年後才獨立成為殖民地)。那在左治街北方George Street North根本不可能成行成市,談不上是唐人街。

1848年之前,華工以福建廈門為主,人數未見統計。在1849年後的勞工則以香港為主了,既有個位數,也有成批量。最多的年份是1852年的超過1500人,也就是說大部份是個位數而來(“Chinese immigration to Sydney”: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immigration_to_Sydney)。其間最有名的莫如廣東香山縣仁良都曹邊村的梁坤和了。

梁坤和Loeng Kwan Wo(1833 – 1908),1849年8月在香港西環碼頭上船,來澳洲後初在昆士蘭農場當契約勞工,1851年合約期滿即到維多利亞省的邊地高Bendigo(俗稱大金山,現多譯作本迪戈)。1858年離開邊地高Bendigo到昆士蘭的湯士威爐Townsville附近在英人的農場帶着五六百個同鄉種植玉米及馬鈴薯等。隨後試種廣東品種的“大蕉”(口感與香蕉不一樣,即使現在的價格也比香蕉為高)。其後將蕉果運至雪梨,並與馬應彪及郭樂等合作,除自己在昆士蘭的阿埠Ayr有種蕉農場外,與馬應彪及郭樂等合作的“生安泰”,更有股份,時稱“香蕉大王”(摘自易建鵬:“梁坤和:澳大利亞香蕉業巨商”)。梁坤和的女婿是同為香山同鄉的李敏周。

阿埠Ayr是個靠近海岸的小鎮,該地以農為主,人口至今不足9000人。阿埠Ayr在湯士威爐Townsville以南88公里,布里斯本以北1246公里,在航運史上是不停靠的。農產品及物資靠澳洲本土的船來往輸出及供應。

在澳洲的人口統計中紐省的華人僅1806人,到了1861年是12988人,這段歷史時期昆士蘭仍歸紐省的範圍,故梁坤和帶領的同鄉應算在紐省華人之中。突然增加大量華工的原因,得說回香港的歷史了。

1841年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式的人口僅7450人,包括中英人口,其中人口多集中在香港島南部是赤柱,另外水上人家2000人則多住在香港島西部的筲箕灣(所謂水上人家,即僅生活在船上,並沒有岸上居所)。香港的概念,也僅限於現時的港島,而不含其他地方。滿清方面,則在1846年於九龍建九龍城寨(現在的九龍公園),設立官方機構宣示主權;後來英國租用九龍時(999年期),亦僅租至九龍城寨以南及以此位界(這也是界限街的由來)。及後租用新界時(99年期,到1997年止),並不包括九龍城寨,故九龍城寨直至被拆卸前均不在香港政府管理範圍,內部自治近百年。

現在中環一帶是船隻停泊的地方,英商分別開發銅鑼灣及灣仔,而中區則為市場區域。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一些在港島或在零汀洋為生的水上人家(廣東俗稱“蛋民”),之後在香港島被割讓後,英政府對這些人給予許多優惠,例如盧亞貴,增擁有港島中區100多間物業;又如郭甘章,1852年開始在上海興建船塢,1854年將業務擴展到香港,專修護外國船隻。廣州到香港發展的富商則在1842年建立“東和號”商行,潮州商人高元盛則在1850年開設“乾泰隆”南北行(國內南北雜貨貿易,“南”指南洋;“北”指中國。)。至於“乾泰隆”有另外一說,是潮州饒平縣前溪村陳宣名及陳宣衣兄弟創立(見“香港華人商業:歷史和文獻”)。另一個潮州澄海人高滿華則在1853年從高元盛手中接掌“元發行”,專營泰國(時稱“暹羅”)白米的進出口生意。

1850年前後廣東大亂,包括土客混戰﹑太平天國影響﹑紅巾軍之亂﹑中英衝突到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等等,新會商人李陞(字象薰,號玉衡)在1854年舉家遷移到香港。初到香港開設“和興號”金山莊,為美國加州及澳洲華人代辦各項土產,向英資怡和洋行租用船隻,載客運貨,並為美資旗昌洋行代理商。“和興號”後來陸續將從事移民相關的勞工招募及進出口貿易擴展到南洋。之後又成立“禮興號”,專門負責北美的轉口貿易,並兼營苦力貿易﹑鴉片買賣﹑錢莊及地產等。1857年李陞與族人李良在港島西區大量買地來興建碼頭﹑倉庫﹑銀號等,後來更創辦多項現代企業,業務遍及內地及香港。到1878年李陞已是香港三大首富之一(其餘兩人為外籍的Paul Chater和Mayer Sassoon)。(見黃競聰的“華商崛起與香港市鎮發展”(http://www.cache.org.hk/rthk/worksheet.ch05.pdf)。

從上面簡述中就可以清楚華人來往中澳的渠道及吃用的三大因素已形成生存的鏈條而獨立於當時殖民地的控制之內,也解讀了早期廣東華人大量移民來澳洲時的情況。殖民地除了在海關予以限制或堵截之外,別無他法。

在香港開辦金山莊的不只“和興號”一家,各移民海外的主要縣份都有華商陸續開辦,有些縣則按地區或宗族在當地與香港商號聯號經營“金信”(所謂“金信”即將華僑的匯款由海外經香港轉回國內親人作生活費用金錢的傳遞),這些聯營的金山莊是否僅限於辦“金信”服務,至今仍沒有人專門研究過,但在雪梨的資料中能確定的有當時在佐治北街79號的“天和號”。

“天和號”Tin Wah是在1876年開始租用佐治北街79號。從年份來看,1876年已經太靠後了,是否有其他商號早於“天和號”,這需在早年的英文報紙或海關紀錄去發掘了。“天和號”原址的前身是“美國酒館”American Hotel,主要為停靠雪梨的美國捕鯨船服務,樓上設有海員寄宿,也收藏為淘金而跳船的美國水手(http://www.therocks.com/eat-drink/the-doss-house)。

“天和號”在雪梨的歷史早於1869年,同期的華人入口商包括新錦安San Kum On﹑新和隆San Wah Long﹑新錦泰San Kum Tiy﹑安昌On Chong等(“Empire”: 22 September 1869, Page 2),但地址不詳。

“天和號”在最早由誰經營不清楚,除經營雜貨外,也經營鴉片和金山莊(包括豬仔館),是最早的香山同鄉會址。“天和號”在1883年改名“廣和昌”,由李春(亦名李臨春)經營,地址在46 Campbell Street。

更早可查的有Mon Hing & Co(沒能查到中文名),主要從事馬房及停放馬車(1860年),地址在後來的“天和號”側,77 George Street North;Mon Hing & Co在1866年易手,改名為“新貢和”,僅經營兩年。

還有一間“悅和號”在71 George Street North,經營至1869年,經營範圍不詳。

另一間義生隆Yee Sang Loong,1878年在160 George Street經營,專售來自福州的茶葉。該店在1881年遷至144 George Street經營,亦即公義堂堂址(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0 Oct 1881, Page 1)。

還有幾間如Sin Guong Lee﹑Ah Teak﹑ Sin Hing見諸於1864及1865年的英文報紙Sydney Mail上,中文名稱及地址不詳。

華人商店成行成市的時期大約在1870年後期到1880年之後,這在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在1882年12月29日的廣告中可見的有:Quong Lee Tay Lee & Co.     (172 George St North, Sydney)﹑Ton Lee & Co. (172 George St North, Sydney )﹑Sin Lee Shang Lee & Co.(198 George St North, Sydney)﹑Took Can Jack     (198 George St North, Sydney)﹑Chan Mow Tung   (198 George St North, Sydney) ﹑May Nie Pock     (198 George St North, Sydney)﹑ Sun On Lee (204 George St North, Sydney)﹑Sun Loy and Sun Yick    (204 George St North, Sydney)﹑ Goin Lee Lang Lee & Co.(208 George St North, Sydney)﹑Sun Hung Jang (239 George St North, Sydney)﹑Moy Wong  (239 George St North, Sydney)﹑Foo Tong Jew (239 George St North, Sydney)﹑Wong ah Why    (239 George St North, Sydney)

表面上有14家華人商店,但實際上是在172﹑198﹑204﹑239這四個門牌上,198及239各佔4家,究竟是那一家屬掛靠的就不清楚了。

這裡引申出兩個問題:

第一,佐治北街算不算唐人街?

或者可以這樣說,從這裡開始有第一間華人商店起,主要負責從香港而來的勞工分發工作(或提前為他們找到僱主),另外是將在澳洲華工所需的日用報告香港的商人,待商品到港後暫儲倉庫及按量按地轉運。表面上或許有零售,卻並非主要業務。故佐治北街僅能算是雪梨唐人街的萌芽階段。

第二,從1850年到1861年間紐省(含昆士蘭)及維多利亞省合法及非法居留的華人近40000人,其中絕大部份是維多利亞省公布限制華人入境後來澳洲的。

在這40000人中,大部份是自籌來澳洲的費用,除因淘金而來的外,少部份來雪梨前已安排好有合約的工作。故而在那個年代來澳洲的華人有相當多的是靠借貸或出售房產來籌足資金,這部份的債務在後來的“金信”中償還。

實際上當年的香港在起步階段,故到香港後也僅暫待數天,船一開行即行離境。

另覆“乘桴人”。

早期德國人移民南澳的不少,按澳洲統計的數據是:1861年,8863人;1871年,8309人;1876年,8246人;1881年,10637人;1891年,8874人。

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德兩國為敵對國,所以德國移民被關押,其間他們在澳洲出生的子女盡管屬澳洲籍,多受歧視。我有兩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德裔朋友,至今仍有心理陰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鬼谷雄风 回复 悄悄话 昆士兰是1859年从新南威尔士分出,成为独立殖民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