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也过日子,边记记(二)

(2025-08-22 10:34:35) 下一个

边过日子边记记(二)

 

 

收银员迎面笑,心中不由“哇!这个漂亮”“美甚!”一周好几次。

 

读欧洲历史书,惊叹,他们怎么看到黄金分割的。走到他们人里面,惊叹,他们怎么把黄金分割变成自己身材的。

 

儿媳姊妹四,个个画中来。看到她们坐在桌对面,像看画展。

 

小孙女被婆婆姨妈围着捧着抱着,天花板级的得意程度。哭不到第二声,笑个没完。都是好表情,啃脚丫都有个样子。“男怕学错了行,女怕嫁错了郎”,小孙女则是碰对了娘。欧洲人文风情怀抱里长,还有什么话说!

 

儿子转来小孙女在红海边的照片,连发三批语:中国的女孩;美国的女孩,阿拉伯的女孩,欧洲的女孩,我和老婆还要加上加拿大的女孩。半岁又一周的小孙女,已经有这么多国际关系,绝对是未来的外国势力。

 

小孙女长出米粒大的牙。发给友人看,立复:“抓紧和她玩。一会儿就长大了,不带你们玩了。”在儿子那儿已经颠覆过一次了,不能在跌倒过的地方再踉跄了。

 

老婆告诉我她的发现“某某名博的老公是老外唉!”就觉得这人向前多走了一步。小孙女是混血儿,就会自得,我家也算进步了。现在,不由地喜欢跟有混血儿的家庭来往,纯中华民族的在一起,太卷了。

 

 

 

古代笔记,是道道地地的闲书。写得闲,读得闲,都“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里面说的事越正经,像什么祖训,圣谕,越像段子;记一地鸡毛的,却往往读得直起腰来。陆游的《家世旧闻》,一派离休老干部腔,有点像不少辛弃疾的词。很多宋人笔记里记和苏轼打交道的经历,这苏轼着实才高一石,寻常的斗量不起来。有不少考证,有当无地读;不少听床的,惊悚度一点也不比网上“又出大事了”差;倒是很少重口味的。

 

真的,"笔记”的文化水平都挺高,不因为退下来了,就暴走,暴躺,到哪儿都跳广场舞。古时的官,人前人五人六的,人后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大有人在。自己从书橱里总不由地抽出古代笔记看,五成以上是冲着笔记太有文化了去的。元代,很粗的,比朱元璋时代,好足有限。但读《南村辍耕录》,陶宗仪做人物记传,叙述职官制度,都一派书香。

 

文言文有道确实得好,口语是口语,文言是文言。那时,说,可以口无遮拦;写,一定文过饰非,有很好的边界感,不糊糊沓沓的。特别讨厌时下“说人话”的东西,套陈丹青“别什么什么都妥协了,给自己留一点唉”的话,脱裤子放P,说说而已。“说人话”真的就给脱了。

 

边界感。到了欧美,结完账,收银员递印出的账单,没人自己去扯下就走;排队,隔大半米;说话声,隔一个人就听不大到;妈妈对着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大笑,也会捂着嘴;打喷嚏紧捂,震自己动肺腑,轻其音不打扰四周,还加上一句“ excuse me”;不到事关安危,男人不碰女人,纵然肩臂…..  Condo一层,做了快二十年的邻居,彼此只知其名,知道他们没有子女;就是华人之间“来参观参观我们的屋子”,包括卧室。德国友人,几十年的交情了,想都没想过这茬子事。这样的人文,越过越爱,爱毙了。

 

 

Fence上一块板松了。试了好几次,最后插了个小树枝在隼头条里,算是固定住了。开始糊细节了,即开始老了。十几年前去德国友人家做客,安排我们住楼上套间。Herbert对我说,抽水马桶第一下不灵的话,再冲一次。以前,他们家,样样运转良好。其时,Herbert七十有几。前途的“前”,喜做动词理解。有途,方前。没有呢?就糊“塗”。没毛病。

 

怎样得喜欢看小孙女的小视频和照片!看第一遍,耳边那词在响“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你若安康便是晴天!”看上几遍,就换成了《欢乐颂》,宝宝,圣起来。“而立,不惑…耳顺…”之说,颇饮食男女。“达芬奇,临个几十遍,可以像。画出儿童的笔触,要是一生。”(毕加索)是艺术哲学。小孙女成了自己的伊壁鸠鲁。伊壁鸠鲁说过:

神不足懼,死不足憂:

哲學是為了治療苦難:
快樂並非絕對的好,有些帶來快樂的事物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煩擾。?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这是在书里读到的。小孙女啃脚丫,拽拽的笑,天天翻新,生命的脚本徐徐打开,带响,带味,使信,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眼前事;古希腊哲学先贤在鼓励和提醒自己,小孙女才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

 

去取信,百来步去,百来步回。打开信箱,广告一叠,加上银行保险公司的信函。就想它们像“ How are you?”哪天没了,真的“出大事了”。房地产广告,精美,放几天才会扔。豪宅好看,又想着打扫整理的烦。“可以请人”。请人?烦上加上个更烦;超市广告,照几页寄给亲友看看,比转视频负责任些;银行长信,用翻译机看。为什么将这么专业化的东西寄得到处?很搞!想要接的信,没有。有个中国梦:收到一封手写的信。

 

网传,你乱说,会封号,海外的也封。同学评:这个损失可不小。回复:想起当年下乡时去派出所销城市户口。苛政因时而异,而虎性千古不变。

 

来个反日宣传:班芙镇有个日本面馆,打卡者众。循而至。店面,小丑;店里,很陋。等半个小时。坐下来吃,用在大陆学会的“只看碗里的”限制自己不看碗以外的。好吃吗?每一口都在反问。那出名的老板,衣,说不上整,连堆笑都要学的脸,塑料盒袋堆得一壁。神马东西!昨天,收到朋友圈:

 

Ramen Arashi Banff,吐槽一家日本餐厅,我们此行唯一一家进去堂食的店,此前看到各种好评和推荐,好像到了Banff不来吃这一碗面就会留下遗憾,店铺藏在一个小mall的2层,位置之偏颇以至我们来来回回找了半个多小时,问了4个人后才在一个左拐右转的小角落找到它,已经下午1点多了,外面排了不少人,里面又小又黑,就是个小面馆,等了一个小时后,实在不想等了,从网上下单点了外卖自取,结帐时居然还要选小费,15%、18%、20%,果断选了0%,最后结帐,3碗面CAD $60,人民币100多一碗面。取餐时间居然要到3:10,还要等40分钟,为了一碗面,耽误2-3小时,太不值得了,有这时间,爬个山都下来了。正犹豫要不要取消订单,服务员岀来叫我们进去,安排我们坐在门边一个逼仄的小桌,然后说我点的面坐在这吃吧,不用再付款也不用取消了。环顾四周,店里就一个厨师,几张小桌,又等了15分钟,我们的面千呼万唤始出来,吃了一口,神玛东西,黑芝麻酱和骨料调料包做的汤底,上面铺了几块肥猪腩肉,呼噜两口,仓皇逃窜。估计不少评论都是面店的老板为了做广告雇人发的,没有代表性。我是好奇的人,想实地测评一下。要吃得健康,自己动手才是上册。懒惰和无知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评论区留言:

 

也去过这一家,等了半个多小时。Ramen的口碑太夸张了。我自己下的面比这好不少。给了小费,18%。店堂简陋。

 

友人发“我在砍树”的九连宫;姐在群里发“早上买菜回来的路上,拐到小区里的一个有睡莲的湖,照了几张,分享给大家”。看,有很到位的感受。德谚:愈长,愈私。由此推出:不是个人的事,就不听不看了。呵呵!联想到:野史好读于正史,一个是记衙门的,一个是记屋檐下。网天下以来,屋檐下的溜出来,满世界打开肺腑,定晴一看:九成没心没肺。

 

真正“出大事了”,是微软宕机,星链休克。那真毁了。昨天,走到山深处,手机有SOS响声。这儿,从来没网。不由哆嗦:OMG,有只手,你到哪儿,它都可非礼你。网,这一面,很狰狞的。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