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过日子边记记
先在堤上走。大天大地,就是风有点大,还凉。走进树林。很暗,水气重。这两天阴雨。走走停停,也就不觉得了。到夏末,到处有倦意。绿水青山,看的,被看的,都懒懒的。
小孙女去了婆婆和姨妈那边。快活得咯咯笑。全是欧洲脸,衬着个中国小贝贝,好看得很。
觉得自己在缓缓转身,大陆向背后移,向远处移。
丝瓜的花是黄的。四季豆的花是紫的,苦瓜的花也是黄的。香菜的花,像一把米洒出去。果蔬的花,开得不尽兴,都心事重重的。
下午两点,那边的同学还在发微信。静音到四点,又开始收到。都睡不沉睡不久了。一同老去,有得陪,还不吵,真好。
听英文,只听音,不过脑。懂的部分和边听边译的不一样,带响,还捎带情景。学外国语,有点像收集小视频。
朋友圈里,有几个,不时相互交流一下子女,孙辈的情况。显然觉得比只讲其他的近。
在体育馆里走,常看得到楼下大厅里打球的,都是二十左右的。蛮有吸引力的。几天就会来一次。朝气无语,感染无形。老来一忌,身边除了老头老太,还是老头老太。
网上的菜谱,看多了一点,就不稀奇了。说来说去就是一勺盐一勺糖,加点蠔油,葱姜…… 。喜欢吃什么,还是得自己琢磨。按菜谱做的,所谓有餐馆味,也就是公认的味。自己做的是家味。
下了两天雨,屋前枯黄的草坪上又绿了。这里不主张给草坪浇水,费水。五大湖区里的水费,很贵的。我们家所有的洗菜水都用来浇菜。一下雨,就忙着接雨水。大陸来的,家家都这样做。
家中总备有香蕉苹果什么甜瓜,日子觉得润。比有瓜子花生,好像也文明些。
儿子的屋子里,种了好几盆花草,这是受他妈影响。我,一直不大在乎这些个。我们家现有花草,不下二十盆。周围邻居,除了出租房,都弄得花团锦簇的。门上窗台上放花草,成了每家的脸面。不少地方,还每年搞评比。
中国人的普世,是开口就中国,世界。所见过的欧美的普世,开口全是身边的事。
天,见短了。昨天抬头看窗外,很重的暮色,看了看钟,才八点多一点。蛮自得的,对时间变化还有敏感。
紧隔壁邻居,当家的是个省警。上一周班,歇一周。以看见他的警车为证。在家时,忙着剪草,修车,弄后院。英伦口音,谦和得很。他妻子在政府工作,两女儿,都大学毕业了。都英伦口音,除了打招呼,听不到她们的声音。都耐看,都好气质。当地人中,常遇到持英伦口音的。就想,这当是北美的京腔吧。
前不久,城市在一有两所学校的路段,设置记速闪光灯和使减速的路障。两星期左右吧,路障给拆了。其实,大都守规矩,还没见过在这段开飞车的。
中小学生上学放学的时候,街道上见到校车,上下车的学生。小区一下热闹起来。前后半小时吧。然后,八方入寂,路上只有风声雨声,或者一派无语阳光。这情况待久了,习惯了,对车堵,人扎堆,会有觉不适。
“好久没去St Jakob了”。老婆提醒。其实好几个熟悉的酒庄,景点,也有日子没去了。住在景区里面,就是这么拽,去好山好水像掏自己腰包。急什么?
从小听得满耳,德育智育体育,可身边只有体育。哪个年龄段的,都在忙体育。看他们都快快活活的,见到谁不合适了,都“ DO you need help?” 就想,也许体育是个纲,其它就是个嘛吧?
记得当知青时,回家,就高兴。离开家,就惆惆怅怅的。润了后,就第一次回去时,挺激动,十一年了。后来,就越来越像走程序。再后来,就总想,与其自己回,不如家人来我这儿。再再后来,想到回去,就怕怕,咳嗽发烧,很厉害的那种。父母不在了,自己也有了小孙女了,就不再想回去的事了。
老婆说,“我们俩在一起,哪儿都是家”。有了儿子,像是有了根的须须;抱上小孙女,才觉得有了根。叶落归根,有根了。那么“四世同堂”是什么感觉呢?应当有永生的感受。有第三代,觉得活完了一个轮回。有重孙的,就是走出了轮回,没有生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