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2024 (324)
黄浦江,上海滩,玩红杏出墙,玩“全中国是秦,我是汉”,玩不是殖民地的洋泾浜。
同学转来《吐槽大会》小婉管乐搞笑帖《大放光彩》。看了。议一议。
看完,就怀疑,这是大上海百乐门里的。两女人的身段,是那时的女人才有的:刚从筒子裤和大襟衣里钻进旗袍,蛇样地游走;她们穿的旗施,样式是《色戒》里面汤唯穿的那种,绑得齁紧;颜色:管乐穿的,是麻酥酥的那种;小婉穿的是“红配绿(南京话读陆音),丑得哭”;动作:很周旋,很阮灵玉。情趣:简单小快乐,快乐完了身心小适宜;味道:专业的人才有的,专业而又有灵气才会的,一着一势都“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草稿,其中文艺的部分,则是初级素描。而四九年之后的文艺,是产供销一条龙下来的。后来,有了点变化。可又一副无头苍蝇的样。小婉管乐的表演在说,试着继承点民国大上海的百乐门玩玩。
百年大变局,看定了,也就是上海“心”变了,成了洋泾浜。上海的文艺,就是在说这个“心”事。譬如在文学上。鲁迅文学,其实是“海派”的。如果说《狂人日记》还有点皇城根味,那么鲁迅搬到上海住到去世这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大上海式的。胡兰成,张爱玲,沈从文,沈雁冰,萧红等,也都聚在了上海,他们写出中国的文学中最好的部分。
四九年后,北京强势,文艺惨了。上海在挣扎。八个样板戏中《海港》透露出的一点点洋气,《新民晚报》透露出的一点点商气。当时,在北方,林彪的和毛泽东搞;在南方,上海人动不动来点小洋腔,让我们在回顾那一段,不致什么都没得看的。
改开后,北京又强势。文艺上,弄出些个张艺谋王朔这样的当年皇城根人玩剩下的东西。近年来,韩寒陈丹青周一波王安忆等以微弱的影响力,在显示海派文艺的存在。而小婉管乐,也加入进来。
“百年大变局”搞到今天,中国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上海。文学艺术里堪称有点名堂经的,就是海派文学和艺术。小婉管乐一上台,李雪琴李诞智胜小沈阳这一类的北方粗陋,一下就被比下去了。
附议:
帖近上海,理解上海,或者去上海住上一住,是润不了又想沾点普世味道的选择。在中国,文学艺术上一长进,就自然而然地向海派归拢。
深圳,珠海,广州,都是假的,泡沫塑料。香港台湾,机缘巧合之产物,不靠谱。上海是一点点磨出来的,上海人“不粘人”(习近平不多精采的话之一)的品质,才是百年大变局中几乎是唯一的有质量的亮点。
香港的贫富,就是个钱来钱去;台湾的民主,就是风中蜡烛。都是闹闹玩玩的东东。香港,是个出租屋,香港人就是群租客;台湾,小屁孩哼哼要糖吃,向大人撒娇;黄浦江,上海滩,玩红杏出墙,玩“全中国是秦,我是汉”,玩不是殖民地的洋泾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