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和小妹聊京剧

(2025-02-03 14:53:50) 下一个

和小妹聊京剧

 

一下听出《沙家浜》中谭元寿唱得好来,同时也一下听出阿庆嫂和沙奶奶不全是唱京剧,有一部分是唱京剧歌来。接下来,再去听其它的样板戏,听出和看出了演鸠山的袁世海,《海港》里演钱守维的艾世菊的功夫深。

 

再接下来,去找老戏《空城计》《甘露寺》《四郎探母》等等等等来看和听。这几天,小妹在家庭群里连贴京剧帖。

 

上辈的老人,尤其是老头,都爱听京剧,还常常为谁唱的是什么派争执不下。早年,广播里只有样板戏。就跟着听,还唱。很迷。五零后六零后,谈不上有音乐的影响,但都受到京剧的影响。于今,样板戏时有耳闻,知道那是五零后六零后在犯样板戏瘾。

 

但他们就好样板戏这一口,不大喜欢听老戏。就像他们至今中意的歌曲大都是《革命歌曲大家唱》里的歌一样。

 

和小妹在群里聊。原版贴在这里:

 

 

听老戏,会不由地盯住唱技,花架子,感觉上就是过把瘾。听样板戏,还是会感受到戏之外的时代气息和范围更大的审美情趣。样板戏的整体文化水平也比老戏见高。

 

马连良梅兰芳,唱得就是个技术。李丽芳唱的海港,有近代戏剧学问味道。

 

老戏的格局就是唱堂会。名角是捧和哄出来的。学戏是师徒制。这些都是老戏的毛病。童祥林谭元寿和李丽芳等在唱腔处理上和做派上,都更文明了,更正式了,不再是唱堂会的名角,而是艺术家了。

 

江青是民国人,她的审美是近现代的。比老戏人更多近现代艺术感。

 

老戏中说的人情世故,滑,俗,格局最大不过三国。样板戏,是红戏。但这红,已是左派右派规模了。听老戏和听样板戏,境界的宽窄不同。

 

京剧的文化水平不高。老戏,听多了,会觉得很唱堂会的味道。

 

样板戏把唱堂会的京剧变成了近代意义上剧目,唱戏不再是个玩艺儿了。马派言派等老戏人,唱腔和做派,都有玩家的味道。滋味道地不假,但就是个土特产也是真的。样板戏则把剧目的仪式感和规模演出来了。《空城计》等和《智》《红》《沙》比,很单薄。

 

 

扯开去:

 

中国几乎所有的戏剧,都是用于唱堂会。

 

中国“小说”前身,就是说书的话本。白话文之前,中国的文学,就是个编。所以老百姓不叫写文章,要写材料,管写诗叫编诗,唱戏的叫戏子。

 

《笑林广记》,侯宝林马三立说的相声,直到德云社的相声,都很“练摊”味道。听相声,很像听客人进家,主人总说“随便,随便”。没架子,更谈不上仪式感。

 

学京剧,是师徒制。各派的唱功,做派风格,是秘方。这个文化水平,上不了台面。演出来的最高水平,就是让人“我就好这一口”的土特产。

 

二泉映月,十面埋伏,芭蕾舞曲,直至《梁祝》,都很小器,都有“瘾”的味道。

 

红歌,有激情不假,但都是舌尖上的,也不假。戊戌变法以来,红歌当家。谈不上有有点内容的音乐。《黄河大合唱》是大外宣,《东方红》,也是。现在几个在国外得过获的唱歌的,也在唱红歌。好像,除了红歌,还唱什么呢?

 

红歌,说不上音乐价值。民国的乐曲不多,水平也不高,但不“红”,有如台湾歌曲。听不多,不吵,不使烦。汉民族可怜于音乐,至今仍是个“开心就好”“图个热嘈”的品味。

 

总之,这里,够得上文学艺术的,不多。琴棋书画,中国好声音,李双江昊雁泽廖什么,戴什么…  弄弄弄就有了共通的毛病,:不正式,不成个样子。香蕉人的评论是:什么什么都随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