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张爱玲说五四,很吵。没人听。她怕吵,没人听就没人听。六四 ,也很吵

(2024-06-04 10:39:10) 下一个

张爱玲说五四,很吵。没人听。她怕吵,没人听就没人听。六四 ,也很吵

 

清中叶开始的“大变局”,其实就是中国社会开吵。

 

洋钉, 洋油,洋伞,洋山芋….. 靜靜地流入人家;数理化学习静静地替代了私塾;旗袍的近代审美元素看着增添…..

 

张小姐置身其中,享受着自来水,电车,租界。

 

近日,去纽约山林中小住。纯生活。平,静。记了几段:

 

山中随感随记

 

是就餐,不是吃饭。餐前,停一会儿,眼睛闭上。抓起筷子就吃,叫吃饭。

 

餐有餐式。早餐是早餐的样,晚餐有晚餐的形。不是一日三顿,不是人是铁,饭是钢。

 

“ 会吃吗?” 比“会活吗?”深刻。“会穿吗?”比能看出“江山如画”讲究。

 

看出自己的不正常比看出中国社会的不正常,要紧而且有用。盯著中国社会的不正常看多了,会患“邪”视。看到自己的不正常,有点疼后,总有点收益。

 

男人驾车,一家进屋后不久,男的剪草拣枝扫前台,“ 邻居,在纽约工作。每次他都要这样忙好几个小时。” 路过的林间小屋萌,多有种菜修花的男人。素日无言,常态无形,往复其间,却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概括,悄无声息地把日子的底色展开在眼前。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哪哪,都这样。天长日久,都这样。从有点小感动到习惯了,到自己也“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回顾,叹服由衷:这个道行,太深了。

 

第一眼:这儿的人真会活;第二眼,活得真好;第三眼,他们活得很准。越来越不敢也不想回看了。

 

 

胡平先生说住在美国的感受说:“这儿的人缺乏大的理论关怀。

 

依我说,就是不吵。

 

读二十四史和读中国近现代史,有个明显的感受,前者不吵,后者很吵。儒,五成弱,五成静。弱不可取,静不讨厌。严复海归之后,中国的“儒”弱没变,但饶舌起来。

 

吵,哄,闹,真的很烦。这海外论坛里,一吵中西比较,立马像打了鸡血。

 

工厂,收割机,流水线….. 自行车,汽车,电脑,手机…. 一样不拉。这,谁说也没用。说句大话,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悄然而至,润物细无声的。

 

读《国富论》《资本论》,觉得它们在说过用钱日子中的最基本的常理。读了,会心里很安静。市场规律,价值规律里,安安静静地顺着过日子呗。

 

觉得,张爱玲,把握住了这个基本点。刚海旧时的鲁迅,也这样。这其实才是百十年间正常的生活态度。

 

相比之下,陈独秀,瞿秋白,胡兰成,梁漱冥等等,就很吵。

 

六四,就是其中一个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