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其实,这个地方蛮怕万马齐喑的,蛮喜欢百家争鸣的。

(2023-08-05 05:10:10) 下一个

淹水了,吵又闹;开运动会了,闹又吵;举国找秦刚,海内外猜台海….. 这其实可当“盛世”的文艺副刊看。

 

反腐倡廉,是朝廷开Party; “看你高楼建起,看你高楼坍塌”,是民间赶大集。一旦这样的情景变着花样翻新,说明你又逢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了。

 

为什么总循环呢?扪心自问,咱一眼也不看找秦刚的林林总总?幼时随大人去看热闹;稍长,自个儿去看热闹;独立了,不但看,还凑编造热闹;老来,仍是“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这,难道不是总循环的一个原因吗?话说一九四九年,中共结束了战争状态,却开始了运动状态。自古有小炒方式(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天下的;晃着半瓶醋(半部论语治天下)治天下的打家俱上瘾不愿意上班也治得天下的;现代的进展是以吵闹治天下。

 

鲁迅说,在沉默中爆发或死亡都要满足“万家墨面”和“于无声处”两条件。解放后的新社会,它们,disappeared 。譬如,各种运动,是四顾时才觉得惨烈的,而于当时,哪一次不举国上下刷刷刷咚咚咚;譬如,五零后至零零后,有谁如张爱玲,向里翻身“吵死了”?《管锥篇》也很吵啊!

 

其实,这个地方蛮怕万马齐喑的,蛮喜欢百家争鸣的。

 

旧社会,老;新社会闹;

 

林徽因好看,不在眉目,在全体的安静;阮玲玉,也不吵;周旋之音,那靡靡,睡前听,无大碍的;看过不少民国老照片,尤为鲜明的,不吵。

 

“从字缝里读出两个字吃人”,不得个安静,怎会见到字缝?易中天讲历史,那个闹腾!他的书像是边吵边读的。

 

袁泉,也只是走向安静。周冬雨就几个镜头里安静。赵丹那份稳当,还看得到吗?

 

郁达夫朱自清俞平伯徐志摩,比白桦刘宾雁莫言余华,多出一眼可见的静。

 

其实,这个地方蛮怕万马齐喑的,蛮喜欢百家争鸣的。

 

捋捋五四,五卅等“运动”,总也有几缕归向要民主要自由的意思;回翻四九年后各种异议,反抗,觉得,不过是要求将防民之口的闸也留道缝。

 

都是时代,都构成史实,有的是“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只几小块”的煤;也有的,就是个渣。眼面前的,找秦刚,猜火箭军易帅原因,习主席为何不出来慰问火灾,就是这渣。

 

闹腾。一挑就跳。是挑的耍阴,也是跳的太渣。几十年间运动不断,是阴遇上了渣。读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思想”,一股凉气从天灵盖直贯脚底心,这不是要给一分为二地分析地沟油吗?就是弄出个《历史决议》,不也就是多了个可供赵本山小沈阳甩甩的二人转?!

 

会觉得,举白纸呼吁“下台”,“要选票”之前,多点“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安静,就好了。清末民初,站出来闹的,严复,事先有译;康梁,学富五车不止;鲁迅全集….. 都是自有或曾有一方安静的主。“思想解放”以来,除了胡平的《论言论自由》,还见到个啥?

 

曾经的红卫兵,弄西单墙了,不还是大字报小字报那几招吗?

 

有互联网了,“时事评论”和北京的哥海侃真有“本质性”的差别?

 

润出共和,得到点清末民初的安静,觉得比急着弄清“为什么总是循环”要紧和实在。起码,它使走向正常。那感觉就像听台湾人说国语和听大陆人爆普通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