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答苏武书读议(一)

(2023-06-09 16:00:23) 下一个

答苏武书读议(一)

主页 > 古文观止 > 李陵 >

原文和翻译 对比

【题解】

 

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次年,汉朝派大将李陵率五千军马出塞迎击匈奴,结果在矢尽粮绝、后无增援的情况下战败被俘。李陵假意投降了匈奴,不过他在听说一家老小被武帝杀害后,打消了南归的念头。后来,苏武被汉朝使臣救出,回到了故国。由于两人是故交,苏武便写信给李陵,劝他回来。李陵收到信后,给苏武回了一封信,拒绝了他的建议。此文就是信的内容,在这封信里,李陵叙述了自己兵败被俘的经过,还为投降匈奴进行辩解,对汉武帝的残暴寡恩进行了谴责。整篇文章慷慨悲壮,句句都是血泪,让人读之感慨良深。

 

【原文】

 

子卿足下[1]: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译文)

 

子卿足下:

 

您努力地发扬美德,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担任官职,荣誉传扬四方,真是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远离故土而寄身异国,这是古人常常感到悲伤的事情,我望着风儿向南吹,怀想着家乡的故旧亲朋,哪能不让我产生依依眷恋之情呢!感谢您之前对我的不遗弃,从遥远的地方写回信给我,殷勤地安慰和教导我,情意之深超过了亲生骨肉,我虽然为人愚钝,又怎能不感动呢!

 

(议:自问:会这样的寒喧,说客气话吗?这仅仅是礼“貌”吗?

 

李陵,上山能砍树,弯弓能射雕的汉子将军,落笔,文豪级别!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就是当时的“恭喜发财”,“生日快乐”。放在一快儿,前者,祝的有派头,被祝的有身份,足足的仪式感。后者,舌头打个滚,喊人不赊本。

 

有文议论古文何以言简意赅。总觉得,当加上一条:文言,拿话当个话。白话,拿话当做舌头fitness

 

鱼雁传书,礼貌见诸字跡。话说得写得看到礼貌,虽是二千年前的话,至今读来,不由得尊敬。

 

在德国,稍偏僻点的地方,相遇,互道“祝福上帝”,美毙!

 

若能收到封李陵这样开头的信,那是怎样的光景啊!)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鞲毳幕[3],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译文)

 

自从我当初降归匈奴,直到现在,一个人困窘无聊,常常独坐发愁,苦闷难解。终日里看不见别的,眼前只有异乡异物;抵御风雨用的是皮衣毛毡,充饥解渴吃的是羊肉乳酪;抬眼四望,能跟谁一起谈笑欢乐呢?匈奴居住的地方冰雪覆盖,塞外的土地也因寒冻而龟裂,耳边只听到悲风萧瑟的声音。每逢凉秋九月,塞外的草木枯萎凋零,我时常夜不能寐,于是侧耳细听夜间的声响,远处的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在寒夜中悲哀地嘶叫,各种各样的呼啸悲鸣声交织在一起,混合成这特有的边地之声从四面传来。清晨起来坐着,听到这些声音,不觉潸然泪下。唉!子卿啊,我李陵的感情难道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吗?又怎能不感到悲伤呢!

 

 

(议:南宋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和这一比,都快沒釆了!

 

许多文采,是调成的;许多文釆,是练就的;李陵的文采,则像泪尽后的槁目,像信天游嘶吼使喉裂音嘎的那一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般的脱口而出,哪想得到劳什子的平仄韵角!

 

是速写,也是工笔。久酿之醇,乍地“走一个”,多少“人生几何”?什么样的孤寂,煎熬,把一个巍巍将军弄得快成躺平哥?“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听到他哭了!

 

“初中后,就没哭过”“除了烟熏,哪来的泪”……. 怎敌这“能不悲哉!”

 

悲愤出诗人。这里的悲愤,有文采在打岔。李陵战败被俘后,举家不由分说因自己被杀,只身异类,只为喘口气,这当口的李陵,哪有文采的地儿?!

 

惊叹的是,落笔处,字字采,学不来赶不上的那种。

 

想起儿子幼时一回头扔给我的话:“别想做好文章”。例子就是眼前李陵写给苏武的这封信。

 

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比,《答苏武书》更私,前者多少还是有点文章味。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4];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5],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6]。

 

(议:“子归受荣,我留受辱”,这命,跟谁说?无聊之一;明知异类,却得相待,还生儿育女了。要活唉!这境遇,谁能与说?无聊之二;忘生。也敢去死。却都不觉得有什么意思。说谁谁信?无聊之三。来劝慰的,打岔的,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更不要说对他们讲什么。无聊之四。

 

这正是无聊的全景:无言于人,于己,于世;知道之所以无言于人于己于世之后,仍是无言。

 

鲁迅说, “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李陵遭遇的是忘生之活。而这“生”,吃喝住穿婚育均有,却一点也不得进入。行尸走肉一旦坐实,却正是李陵自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