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小议文章
不太敢讲,憋着又蛮难受:文言,当是汉语文章的里子,不一定全衬,领袖处总要有那么一点点。
佛经传入后,汉语变化。《黄庭经》,很数来宝;般若经,挺故事会。通俗不少,可格调容易觉得“没文化,真可怕。”
宋明理学的文章,有的地方比《水浒》还白,一副对大众扒心扒肺“请理解我”的样。常常陷入绕口令。使知:语言通畅,可以,不要通俗。通俗就免不了牵就,免不了“好,就按你说的”“就像大嫂说的那样”。另,俗,通常是“我靠,傻x”的近邻。施耐庵啥劲都用上了,《水浒》还是有一不小心形而下的时候。
《聊斋》的语言,味正。觉得。不随俗,讲究准和透。从《左传》那儿学得的“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的秉性,一点不打折扣。
曹雪芹想把所有中国话说完,所有中国的文章写完,所有的中国故事讲完。不如《儒林外史》,说身边的真人真事;不如张爱玲,体会到多少说多少。他装所有人说话的口气,装做所有人肚里的蛔虫。结果,写作如设计,满篇的策划,编辑。挺口语,且持着品味。但不及野史笔记自由,不小心就吊书袋,或明清文人般的耍酸腐。
外国文学入,中国文章最好的时候来了。梁启超文章的意境已不为《古文观止》所能衡量,后来的鲁迅胡适沈从文俞平伯朱自清等,下笔都是古人不能及的。
其实可以变得更好,如果有更多人从欧美回国而不是从日本。从日本学,如近亲繁殖,能怎么样?胡适徐志摩钱钟书张爱玲,文章的质量比不上鲁迅等,但文章的底色要亮于舒于前者,而且有重不想就烦中国的心,就舒汉族情的意愿。
岔一句题外话:留日的,有意无意地多抱团。多走“六经注我”的路。文坛政坛,无不如此。深刻过人,也很有力道,且合中国儿的味道。
留欧美的,往往散淡,“我注六经”“少谈主义,多谈问题”,各玩各的,如陈寅恪季羡林胡适钱钟书徐志摩萧乾夫妇张爱玲木心等。所以吧,不成气候。譬如文章,各有成就,但各有的千秋散在天南地北,图自己的随意。其实,这正是其新颖于中国的地方,但却不合中国人的口味。
自己觉得好的汉语,是香蕉人说和写的。他们的好,只知汉语汉字不知汉,只识中国人不识中国。天生的“????读或少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于是,《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出,于是写汉字的笔划顺序在天方夜谭里也没扯到。
汉语太旧太老,文章的套路亦然。八股不是明朝的专利,是汉语文章写多了不知不觉中到达的终点站。外来文化传入救了驾。但后劲似乎不够。不然怎么天天海量的博文继续好多年了,就是还不见精品呢?
赛珍珠的《大地》,有评“隔着”,但也由此新着。香蕉人“中国有股气”“什么不好吃,为什么要吃蝙蝠?”,不是歪打正着,而是黑格尔看中国历史。有种感觉,有关中国的好文章,会出在他们手上。
结论:能不能写出好文章,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