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乔一起去上海的街上拍照,从复兴西路一路走到中路,看了一路的漂亮的老房子,破房子,激动地按着相机的快门,一边不断地感叹历史留下的魅力.
一路上的拍摄很是顺利,住在那里的居民对有人拍他们的住处也显出了愉悦和友好.
一次我们走进一幢老洋房,看到屋子底楼的马赛克地面,有似现在的外滩18号里的地面。原来这些材料,在上个世纪就有人用了. 猜想原来这家的主人一定是很有钱的人了.
有机会可以这样旁若无人地走进一幢幢老洋房里, 我想有中国革命的‘功劳’, 如果不是象现在似的变成了几家合用的一个房子,外人是无从有机会用摄像机去‘侵入’一个私有住宅,并随意拍照的.
不过, 这个想法让我马上就后悔了.
在乌鲁木齐中路口, 有一个ART DECO 的老公寓,听说电影【长恨歌】是在里面拍的.我想进去看看.碰到的门卫说,如果不认识楼里的人,只能在底楼看看。
在底楼看也罢了,结果被一个自称是楼组长的北方老太太拦了下来,不准看。我想拍张照片就走吧,结果她硬是挡住我的镜头.让她让一下,她说,公共楼道也是属于她家的一部份,不准拍!
我气极了,在我拍老房子的几年经历中,可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她的蛮狠无理,让我失去了理智,我对她说:"你住在这样的老公寓里不合适。" 我心想,这样气质高雅的老房子,配这样的老太太,真是大煞风景.
不想引来更激烈的对话来:"这天下是我们打下的,当年枪林弹雨.我怎么不可以住在这里!"
我也被激怒了:"你不配住在这里."人和环境太不协调了.
真是的,现实在一次次粉碎我的老房子的梦.就是有钱买这里的老公寓,我想,我也不愿意了。因为里面住的人和我想象的太不一样了。我们原来想象的优雅的老上海公寓生活也许并不是那么的现实。
这样也好,我对乔讲,我不再对老房子那么CRAZY了。也不用太在意不断上涨的价格了。客观地来看,这些老房子是历史的经典,可它现在的使用者,确不是最好的拥有和释放者。所以,它现在的市场价格是被高估的了。
我想,等那些革命的老太太们搬走的时候,我还会喜欢在这样的大楼里安家的。也许,要等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后记】
这篇是我2005年写的博客。2006年,在我搬回澳洲之前,我正好为一个在上海工作的瑞士人设计装修他租的一套延庆路的老房子,在我们一起工作中,我告诉了他以上这个故事。
那天,我们俩正好路过那幢公寓楼,他突然对我说,让他试试看。
他先我一步走进大门,还是那个门卫问到:‘去哪里?’他就随口答道:‘三楼‘。‘做什么?’ ‘额,装修房子’。。。他就这样头也不回地走上了楼梯,我也随着他也一起走了上去。
他很是得意,他虽然才来了上海几个月, 确已悟出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对会说几句中文的外国人更加尊敬。
当我们走到三楼的时候, 巧了,那天,真的有一个公寓在装修。他对我皎洁一笑,并说,这是碰巧,就是没有这个装修,他还会有别的说辞。
我们匆匆看了一下这幢公寓楼里面,没有唤起我多少【长恨歌】里的电影情节,站在那个装修公寓的阳台里俯视街景,也找不到那种回到30年代的感觉,倒是从街上欣赏这个阳台更多点老上海的味道。楼道里的楼梯也让我觉得一般,大楼里面没有大楼外面有细节,没有拍照的冲动。倒是那个革命老太太的话又仿佛环绕于耳,我对瑞士人说,没什么好看的了,我们快点走吧。
不想引来更激烈的对话来:"这天下是我们打下的,当年枪林弹雨.我怎么不可以住在这里!"
---
我也被激怒了:"你不配住在这里."人和环境太不协调了 ---- 确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