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08) 兰州会议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见识

(2024-05-30 06:19:42) 下一个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08)

                              兰州会议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见识

      1984年8月7日至15日,全国重点中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二次工作会议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

       7月18日,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先生来信,通知我去兰州参加会议,并将上学期的总结《提问动“天君’,切磋得实益》一文打印300份带去开会。

       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与教研员张良谟老师研究决定,让我们几个年轻的执教老师利用这次“行万里路”机会,于7月31日先到西安,与陕西省的实验班执教老师交流切磋,然后参观名胜古迹,再乘车西去参加兰州会议。返程从兰州经宝鸡到成都,再到重庆乘船回武汉。好好游览一下成都、重庆的名胜古迹;顺流而下欣赏三峡风光。我们一行八人,真正体会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会议期间,大会还组织与会人员去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车到刘家峡水库,下车一看那水库中的黄河水呀,清澈见底!刹那间就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跳进黄河洗不清”!

       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距兰州市75公里。去刘家峡水库途中有许多峡谷和川地相间出现。河水穿过千岩壁立的深邃峡谷,水势有如万马奔腾,景色十分壮观,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刘家峡黄河河水来到这里,转了一个九十度急弯,然后穿过峡谷向西流去。刘家峡水库竣工于1974年。为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七个梯阶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 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

       水库湖面辽阔,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环境优雅,水质好,无污染,是甘肃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上度假旅游胜地。既是一个良好的生态观光打卡之处,也是游览炳灵寺的必经之地。向阳码头以东,10里河岸白沙展露,绿柳婆娑,被称为"十里柳林",景观奇妙,带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

       我们的游船在碧波荡漾的水库湖面游弋,那清澈见底的湖水,彻底颠覆了自古以来“跳进黄河洗不清”的传统观念。本来老师们都在甲板上欣赏湖光山色的,忽然飘起了细雨。老师们纷纷回到船仓里去了,三个一群,五个一堆,聚在一起,或聊天文地理,或聊所见所闻。

       我们乘坐的游船上,除了中南五省的试教老师,还有北京、甘肃、陕西的老师们,人教社的编辑们也在这条船上。

       而此时在船头的甲板上,章熊和张必琨两位老师迎着和风细雨,用俄语高唱五十年代在中国流行的苏联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等。这幅动人的画面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后来与两位老前辈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他们的了解更多了。原来他们不仅仅是实验教材《阅读》的特约编辑,早年还是清华、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他们不仅仅中国语文功底深厚,还精通英语。章熊老师翻译的美国教材《Developing Writing Skills 》(译为《提高写作技能》)深受读者欢迎。张必琨老师的文言文功底之深厚是语文学界公认的,北京大观园门口的《大观园铭》就是他的杰作。据说,当年他们在清华北大读书时,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都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张必琨老师的钢琴演奏水平很不一般,他家里书房那架钢琴伴随他到老,每天写作之余,都要自弹自唱自娱自乐一会儿。老一辈语文老师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在船上,我与人教社高中实验教材的责任编辑周正逵老师见面后,就高中实验教材问题向他请教。

       那天他告诉我,这套课本在编写思想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它的超前性,主张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尽管现在看起来,这一认识已经是语文教育的共识。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着手编写这套课本时,就能够坚持这个思路,正体现出他的语文教育观念和教材编写观念的超前。而且,重视语文教育的鲜明的工具性和特殊的人文性,是他在教材选编时大胆地增加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内容的思想基础。他还告诉我,这套高中分编型实验教材与该社传统的综合型《语文》课本完全不同。高一年级课内全年学习《文言读本》(上下两册);高二年级课内全年学习《文学读本》(上下两册);高三年级课内全年学习《文化读本》(上下两册)。另外,还有课外阅读(自读)和《写作》三册课本,供三年高中写作教学使用。而且严格规定实验教材周课时教学时间与《语文》课本一样,每周5节课,不得一任何理由增加周课时,还规定每周三课时上《阅读》,两课时上《写作》。

       他认为,语文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教师的水平问题,考试的问题,但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教材的问题。

       对于教材的问题,周老师还有一个忧虑,就是循环往复、没有梯度,导致学生越学越没劲。

       他说,以人教社的教材为主导的教材,小学要求阅读叫做简单的记叙、说明、议论。初中阅读叫做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高中阅读要求是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就是记叙、说明、议论这三种常用文体搞一个小循环。在小学阶段是学篇幅短一点的实用文章,初中学长一点的实用文章,到高中再阅读稍微长一点的实用文章,能力上没有什么要求。

       “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的语文课,长期是在平地上转圈,记叙、说明、议论,这三个部分循环,本身没有梯度。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还算新,到初中就是一半炒冷饭了,到了高中就是真正的炒冷饭了,没有新知识。所以就出现了半年不学语文,语文照样跟得上。我下苦工夫学语文,下一年工夫,也没见多大成绩,进步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还会有学习积极性吗?”

       因此,他主编的这套实验教材,如同刘家峡水电站上游的黄河水,彻底颠覆了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传统观念。他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就谈不上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而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而且,从文言文到文学作品,再到文化著作,自然形成了教材和教学的梯度。

      后来我们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周老师的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刚开始实验时,家长、校长、还有部分学生都非常担心,学习这样的教材怎么参加高考呢?学生的高考成绩以及他们升大学后与同龄人比,学习能力、文化素养等,我们没有可靠的数据来证实。但是三十年后的今天,那些参加这套教材改革实验的学生,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多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也许能说明这套实验教材是可行的。

       周正逵老师在刘家峡水库的游轮上与我的一席谈话,好比那清澈见底的黄河水,让我与他一起超前看清了语文教育与教材改革的前景,并在他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三年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非常感谢中国语文教材改革的先行者——周正逵老师!

       在兰州会议期间,主持会议的张定远先生,再次安排我作大会发言。我汇报了我们实验班试教初见成效的具体做法。我在报告时,以学生的课堂发言为实例,重点汇报了如何训练学生阅读“质疑问难”和“课堂讨论即席发言”。大会发言之后,国正先生和定远先生商量说:“明年我们抽时间去培永那个学校看看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吧”!定远先生立即表示:“好的,我来安排。”

       感谢人教社兰州会议让我更新了语文教学观念,感谢刘国正先生和张定远先生在试教过程中不断给我的鼓励和鞭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