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话人生(132)萧蕴诗不忘初心风骨依然

(2021-05-20 18:47:38) 下一个

闲话人生(132)萧蕴诗不忘初心风骨依然

 

1997年9月14日,我们夫妇送走赴美留学的小女儿之后,回到上海交大招待所,立即打电话给时任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的同班同学萧蕴诗,我们高中毕业后三十三年相聚在交大招待所。

萧蕴诗是华中师大一附中64届(2)班的学霸,1964年考取清华大学,1970年毕业于清华自动控制系,1981年毕业于清华精密仪器系导航与自动控制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后来还担任过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2014年金秋十月,我们64(2)班三十多位同学相聚在武汉。那次聚会时,刘世策老师提议编一本集体回忆录,与会同学积极响应。我被同学们推荐为主编,并负责审稿。

在书稿付印之前,几经大家商讨,决定采用萧蕴诗饱含深情写的回忆文章《青春的风华与蹉跎》,作为我们班集体回忆录的书名。

他写的那篇回忆录有一万多字,依序详实抒写了“校园里长成”、“我的兄弟姐妹们”、“难忘恩师”、“多余的话”,我们聚会时,母校早已整体搬到汤荪湖附近的新校区,但在大家的心中难忘的是千家街老校区的一楼一舍、一草一木。萧蕴诗说“那里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立志、取向的关键时期,我们为能在这样一个全面而优越的环境里成长感到庆幸,因结识了一群当年同窗苦读、相亲相爱、携手成长的风华少年而情思未了,更因忆起老师们对我们呕心沥血的哺育和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呵护而油然产生的强烈感恩之情。”

他在写到学校当年的实验室时,深感“那是帮我们推开了知识世界之窗”,生动地描述了理、化、生各科实验室后,他说“化学实验室里最令我难忘的是随时提供氢气的启普发生器——它居然能根据氢气的取用需要,自动控制置换反应速度,妙不可言!那年高考考了与启普发生器相关的化学实验题,看来这道题我早就押对了,哈哈”

他回忆从初中到高中的所有老师,一个不少。“纵观当年教我们的一干恩师的年龄分布,他们正值不惑之年,年富力强、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我们64(2)班的成长条件真是得天独厚!赖霭林、刘洪翔、邱方达、江会生、许天才英气勃发,倜傥潇洒;张宪松、姜印中、陈熙扬、曹增义学高八斗、教化有方;王声磬、余逸才、张家宝春风化雨、辛勤耕耘;唐启金、许松泉更是我们的灵魂工程师,终身难忘。”他说,“后来才知道,我们班高考升学率名列前茅,是班主任唐老师为许多同学的‘政审结论’奔走和力争,不禁让我热泪盈眶,要知道那个年代唐老师为学生去争取公平公正是有很大风险的啊!”

“善大者德高,德高者寿长。许老师、邱老师等都是九十多岁高寿而终;赖老师、江老师都是健在的年过九十的高寿老人;我们最敬爱的班主任唐老师今年已经103岁了,去年还在亲人的的陪伴下到三亚、重庆旅游,目明腰挺,精神矍铄,皆乃奇人也!恩师们个个都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老师,永恒的楷模!”

萧蕴诗更记得每一位同学的优点和长处,特别善于取他人之长。他执教还记得严向国同学在班上介绍的学习经验,“要我学,能学好”是初级阶段,“我要学,我会学”才算本事。

他说,“传嘉是我的好朋友,除了成绩优异,他的文章和谈吐中溢出那么多的才智文采令我赞叹:‘小脑袋’居然是一个知识和文字的宝库!我等的文章若说还算逻辑清楚、文字流畅,传嘉的文章就应算旁征博引、纵览古今,来有源,去有形,高出一般层次了——难怪他在语文课代表的位置上坐得牢牢的呢。”

2017年12月8日,我得知萧蕴诗夫妇到了美国底特律他们的女儿家,立即给他发去刘传嘉的微信名片。当时他们两位好朋友就联系上了。12日萧蕴诗微信给我:“培永你好!今天我和太太笑纳了传嘉的一次丰盛的中国午餐,相聚暢谈海侃二小时,好不痛快!奉上合影二张,看看我们年过七旬老翁的老态,勿见笑!这次的机会是你一线牽,多谢了!说不定咱们三人还能底特律相聚盼望着!问夫人好!”

我和萧蕴诗相聚于1997年9月4日上海交大招待所,聊起来,我们两个错过了在海南建省初期的一次相聚。他那次是应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江上舟局长的邀请,为该局开发无纸化办公项目。

1990年,我调到海南农垦中学工作,李小怀就告诉我,他有一个好朋友也在海南,名字叫江上舟,让我有机会去见见他。他和小怀一样,都是红二代。

红二代陈小鲁在海南三亚不幸病逝,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在海南的红二代江上舟,于是写了《难忘的相见》。虽然文责自负,但是为了能真实地反应生活,写完之后,先发给小怀,请他看看有没有不太恰当的地方,请他指正。他告诉我,我们高中同班同学肖蕴诗,当年与江上舟夫妇都是清华的同学,而且后来又一起回校读研。于是,我又把这篇文章发给肖蕴诗。

他的回复如下:“我们与江上舟是清华校友,78年研究生制度恢复后同返清华读研,因此与吴启迪的先生江上舟比较熟悉。你文中的无纸化办公就是我们当年去洋浦开发的项目。你短短的一次面晤就抓住江上舟的主要特点,不简单!

我的突出感觉是:江上舟十分务实,思维敏锐,工作要求严格叫真,说他是战略科学家不为过。工作是拼命三郞型的,夜里工作基本到凌晨两三点,日夜颠倒是常态。在洋浦那一段岁月,他精力过人,客观、主观因素都让他处于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的无休止循环中。他嗜烟如命,从早到晚香烟不离手,桌上几个烟灰缸内烟头堆积如山,这可能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吧。洋浦管理局机关工作人员髙学历学位的多,可谓人才济济!我们当时的突出感觉是项目交账时,他们也因此锱铢必究、不能有半点糊弄。他的风格特点是工作事业实在执着,雷厉风行,而社会世俗不甚了了??他是个做事业的人。文中提到启迪93年时任同济大学校长,实际似应为副校长,好像94年民主推举后升任校长的。罗嗦了不少,你去斟酌取舍吧!

我们这一代人,当年上了大学的,其坎坷经历都跟萧蕴诗、刘传嘉差不多。70年,刘传嘉到山东临清,萧蕴诗则到河南交通非常闭塞的睢县下面的一个公社,三年时间与当地农民一起劳动锻炼,72年分配到郑州某化工厂工作。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工厂,不论是农民还是工人,还有各级领导,都对他的为人、学识、能力非常欣赏。领导想提拔他、培养他,可是一查档案,他夫人的叔叔是台湾国民党高官要员严家淦,就没有了下文。

1978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考试,萧蕴诗夫妇双双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从此走上人生的高速公路!

我在班级集体回忆录一书《青春的风华与蹉跎》的封底,写下的几句话,权且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看今朝,幸福夕阳红;逢学友古稀,风骨依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